“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一副著名的對聯里,寫到了項羽,認為項羽是一個“有志”的人,“有志”就是有理想,有追求,有精神氣,是一個“勵志青年”。項羽也確實當得起這個稱號,當年秦朝的軍隊由章邯帶領,消滅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并且還破趙伐魏,甚至殺死了楚軍的首領項梁。在巨鹿城下,六國的軍隊,都不敢上前與章邯交鋒。
卻在這個時候,項羽帶領一幫楚國的子弟兵,以“破釜沉舟”的姿態,和強悍的氣勢旺盛的秦軍交戰,最終打敗了秦軍,不但打敗了楚軍,而且還因此使得章邯等三秦投降。由此可見,項羽當時有何等的氣勢,
后來,項羽更是以橫掃一切的氣勢,見誰滅誰,誰都不是項羽的對手,雖然項羽事實上最終并沒有實現天下統一的目標,但是全天下的諸侯們都害怕他,都不敢與他爭鋒,而項羽因此建立了一個西楚帝國,強行對天下諸侯進行了分封,那些諸侯們雖然事實上并不太滿意項羽的這種分封,但是他們依然對項羽無可奈何,只得接受被項羽分封的命運,包括劉邦,當時也只能灰溜溜到偏遠的漢中去,
(項羽)
由此可見,項羽當初有多么強勢。雖然他的軍隊不是很多,但是其戰斗力有多么頑強。
但是,后來項羽在垓下的時候,雖然劉邦以及韓信、彭越、英布的軍隊,合起來有30萬,但是項羽的軍隊也不少,也有10萬之眾。按照項羽強大的戰斗能力,這10萬軍隊,足可以打敗天下任何軍隊,但項羽在并沒有與劉邦軍隊正面交鋒的情況下,就主動舉白旗認輸了,
可以說,這時候的項羽,和之前的項羽,給人的感覺,完全就不是同一個人,之前的那個項羽,勇敢堅強、豪氣干云、無所畏懼、戰無不勝。而在垓下時候的項羽,頹廢懦弱、意氣用事、手忙腳亂、畏懼逃跑,
那么,明明是同一個項羽,為什么前后竟然有這么大的區別呢?
我認為,之所以前后有這么大的區別,有士兵們的原因,也有項羽自身的原因。
咱們先來說士兵們的原因。
在攻打秦朝的時候,楚國的那些士兵們,之所以戰斗能力強悍,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股氣,
當時,他們不滿秦朝的殘暴統治,推翻秦朝的意向非常明確。當東方六國被滅以后,天下的老百姓都成了秦朝的老百姓。事實上,對于所有的老百姓來說,成為誰的老百姓是無關緊要的。不管是誰來當統治者,老百姓的生活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都是要在地里種莊稼,“磨骨頭,養腸子”。
(楚漢之戰)
但是,當他們成為秦朝的老百姓以后,他們的生活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為秦朝有嚴酷的法律,同時又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各樣的浩大工程,這使得老百姓生活在一種恐懼之中,很可能一件什么事兒沒注意,就觸犯了秦朝的法律,被抓起來判刑。同時,就算沒有觸犯法律,他們也不可能安心在地里種莊稼,而是要被抓去搞那些大型工程建設,
所有這一切,都讓秦朝的老百姓很不滿,因此他們才對秦朝充滿了仇恨,
原先楚國的老百姓,還感到更大的屈辱,因為楚國事實上是東方六國中最強悍的一個國家,而這個國家多次被秦國欺騙,最后被滅掉,這種屈辱讓他們感覺特別窩囊,心里面的仇恨,也就特別大,報仇雪恨的心思,也就特別強,所以他們的戰斗力也就很強。
但是等到在垓下的時候,情況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項羽的那10萬軍隊,其實并不完全是原先楚國的軍隊,還有其他地方的軍隊,因此,這些士兵打仗的目的,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之前是想報仇雪恨,是想推翻秦朝,目的是能夠安定地生活。可是建立西楚帝國以后,他們依然被迫四處打仗,而這些仗又敗多勝少,既然輸的時候更多,因此不可能建立什么軍功,所以他們就很厭惡打仗了。他們的士氣也很低落了。
(烏江自刎)
咱們再來說項羽的情況。
項羽在秦朝末年的時候,他強大的意志力,來自于他想報仇雪的心理,
對于他來說,整個家族與秦朝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他的祖父項燕是被秦國將領王翦給殺掉的,他的叔父項梁又是被秦朝將領章邯給殺掉了,為什么六國的諸侯打起來不厲害,而項羽勇猛無前,就是因為他報仇雪恨的心思更強大,因此打起來更厲害,
但是在楚漢戰爭即將結束的垓下之戰中,由于他不斷的打敗仗,因此他自己對自己的打仗能力也產生了懷疑,他的手下都不會再相信他,因此他心里就已經不太自信了。
可以說,在垓下之戰爆發之前,項羽的心態就已經崩潰了。也因此在垓下之戰中,由于很多將領和士兵都偷偷逃走了,因此他的心里就產生了過激反應,覺得所有的士兵和將領都會離他而去的,他也就不愿意再繼續打下去了,
后來,他之所以選擇沖出重圍,其實只是一種本能的做法,并不表明他沖出重圍,以后就能干什么事,
最后,項羽自刎在烏江邊上,很多人認為是項羽有骨氣的表現,李清照寫過“至今思項羽,不敢過江東”這樣的句子,說的就是項羽的骨氣,其實項羽并非有骨氣,而是自暴自棄。
總之,雖然在垓下的時候,項羽還有10萬軍隊,但是整個楚軍將士,士氣低落,心態崩潰,所以他們才如崩塌的水庫一樣,一觸即潰,迅速就失敗了,
(參考資料:《史記》等)
還能怎么辦啊,難不成還要打雞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