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張文宏醫生率先接種了大陸第一批covid19疫苗,大陸的covid19防御正式拉響了,
有人感慨說,大陸人靠吃雙黃連和板藍根來預防covid19的日子,終于過去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年初,朋友圈被雙黃連支配的恐懼。
一經被傳出有“預防covid19”的療效后,這個平時感冒時才會喝的口服液,瞬間得到了限量版AJ1的待遇,人們在各大藥店門口連夜排起了長隊,只為了能買一盒雙黃連。
幾個月后,板藍根也經歷了同樣的瘋搶。被傳出抑制covid19病毒的消息后,多家藥店一天之內就被賣斷貨。
可能有人會覺得好奇,那大洋彼岸沒有這兩個神藥的美國人民,他們在疫苗研發之前,就沒有瘋搶的藥物嗎?
答案是,當然有,
他們的“抗疫神器”,就是維生素C,
維生素C對于covid19有沒有用,這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
但美國人對維C的狂熱,的確是實打實存在的,而且和我們對板藍根的崇拜一樣,非常虔誠,
疫情來襲初期,美國瞬間掀起了維C熱,超市里所有藥物都供應齊全,唯獨維生素C被風卷殘云般一搶而空。
而且美國人對于維C的崇拜,已經有很長的歷史,
早在1949年,美國人就拿維C來治療小兒麻痹癥了,到了70年代,美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萊納斯 · 鮑林(Linus Pauling)高調為維C站臺,他甚至為此專門寫了本書叫《維生素C治感冒》,一度引起了維C的世界性缺貨。
但熱衷維C的美國人民,盡管維C產業上比大陸提早了半個多世紀,如今卻依然被大陸完虐。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工業生產的維生素C用量大約為8萬噸,價值近10億美元,目前大陸生產的維生素C占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美國進口維生素C原料的80%來自大陸。
那我們是怎樣做到后來者居上的呢?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段被國外三大巨頭制藥公司壟斷的歷史,那時候大陸沒有任何生產維生素C的能力,國外定價多少錢,我們就得花多少錢買。
再后來,為了把大陸冉冉升起的維生素C產業扼殺在搖籃中,國外壟斷聯盟還不惜采用各種商業手段,差一點就把大陸維生素C產業搞死。
美國還不惜為此,發起了針對大陸的首例反壟斷訴訟案,
但沒想到,弄巧成拙,這一通操作之后,不但沒加害成大陸,反而成被大陸給極限反殺了。
01
眾所周知,維生素C對人體不可或缺,
大到對抗壞血病、心血管疾病,小到普通的感冒、口腔潰瘍,它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在如今,假如你想要補充維生素C,可以走進任何一家藥店,在琳瑯滿目的貨架上,隨處都可以買到它,
不僅有大大小小的片劑、膠囊,有的還被做成糖果,甚至是飲料。
但幾十年前的人們想這么做,可就沒那么容易了,那當時人們要靠什么來補充維生素呢?
靠吃檸檬和柳丁,
但這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長時間的海上航行無法保證新鮮水果的供應,為此,壞血病便成為了大航海時代海員的噩夢,
而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30年代。
1933年,瑞士化學家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Tadeus Reichstein)發明了維C的工業生產法,簡稱萊氏法。
它所用的原料為葡萄糖,經過化學氫化得到生成物D-山梨醇,再由醋酸菌發酵生成L-山梨糖,之后進行化學氧化與酮化,再通過水解反應得到2-酮基-L-古龍酸,最后經過鹽酸的酸化最終得到維生素C,
簡單來講分為五道工序:一步發酵、酮化、氧化、轉化和精制,
有了這個人工培育的方法,這才正式結束了人類靠吃柳丁預防壞血病的時代。
1934年,瑞士的制藥巨頭羅氏制藥公司,搶購了萊氏法的專利權,開啟大規模量產,羅氏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維C產業的霸主。
40年代后,維生素C便開始進入大眾視野,醫學界、生物界,甚至媒體界都來研究維C的功效,其探討的救治范圍也從感冒發展到心臟病、肝炎、失眠和腫瘤等等。
這讓維C玩家也多了起來,德國巴斯夫,日本武田紛紛入局,
后來,這三家藥企為了長期壟斷維生素市場,組成了一個維生素C壟斷聯盟,專門合起伙來劃分市場范圍,控制全世界維生素C的產量和價格,
在他們的操縱下,維生素C的價格從1973年的4美元/公斤,21年間增長了350%,到1994年的18美元/公斤。
對于沒有維生素C生產技術的國家來說,這種漲價既讓人恨得牙癢癢,但又無可奈何,
這其中最難受的,就是當時的大陸。
大陸人口眾多,1970年人口就突破了8億,對維生素C的需求量巨大,1958年,大陸也開始生產維生素C。首先是東北制藥總廠,當時生產規模為年產30噸,以后陸續有上海第二制藥廠、太原制藥廠、濟南制藥廠等企業投產,但是規模都不大,
加之傳統的萊式法對原材料要求高,工序復雜,生產成本高昂,大陸產量不足,所以很長時間內,大陸的維C產業都被這些海外巨頭所把持。
大陸很大一部分外匯,都花費在了進口維生素C上,
02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上世紀60年代末,大陸開始了對維生素C的研發。
以尹光琳為首的大陸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院士們,和北京制藥廠的科研人員,查閱了大量大陸外文獻資料后,發現當時主流的萊式法,存在很多缺陷,
比如工藝線路太長,難以連續化操作,生產中還伴有大量有毒氣體和“三廢”的產出,對生產環境有嚴格的防火防爆安全要求等等。
于是尹光琳想,那能不能通過改良該生產路線,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和污染呢?
在當時國外技術封鎖之下,這種創新性試驗可謂困難重重。團隊既沒有詳細資料,也沒有足夠的試驗菌群,更沒有完善的實驗設備,就連具體計劃、完成年限是什么,大家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一切都是是從零開始,
不僅如此,就連當時的研發環境也十分惡劣。
北京藥廠位于朝陽門外,中科院的研發人員們需要從中關村坐公車到藥廠,單程就需要2個小時。
恰逢文革,他們既沒有額外補貼,也規定不能買月票,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其他時間都要待在廠里,
廠里還規定研究員不能光做研究,還需要每天和廠里的工人一起輪班勞動,從打掃衛生、刷瓶子、到看發酵罐,樣樣都不能落下,
就連當時寶貴的試驗記錄,自己都不能保留,要被車間主任收走,有人向廠里提出要記錄,結果主任說:“你來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要記錄干什么,”
無奈之下,尹光琳他們只能在上夜班時,抽空挑重要的照原記錄抄了350多頁,
用發酵罐做試驗時,研發人員要等測定結果出來后,才能定下一次實驗的劑量,這樣往往要令他們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最緊張時,一連上了9個夜班,
但即便如此辛苦,前7個月依然一無所獲。
就在實驗陷入僵局時,尹光琳找到一個產2-KGA菌種,并從該菌發酵液中得到了2-KGA結晶,后來他們篩選到了產酸量稍高的菌株N1197A,這讓舉步不前的實驗冒出了一線希望。
實驗中的第二步發酵,是由氧化葡萄糖酸桿菌和巨大芽孢桿菌混合發酵完成的,前者為產酸菌,俗稱小菌,產酸能力較低,
為了提高該菌株的產酸能力,他們用最苦、最累的方式,一步步試錯,先用做基礎實驗,然后是復雜的交叉法實驗,如此日夜重復,一旦有好的結果,立刻將結果用到罐上,然后在罐上反復試驗,
搖瓶
就是靠這種“最笨”的方式,使2-KGA菌株大幅度提高,最后終于達到了目標,使底物山梨糖接近100%轉化為2-KGA菌株,
之后三年,他們又完成了上千個樣品的分離,篩選了幾千個菌株,條件試驗將近60批,發酵罐和種子罐試驗將近100批,最后就連試驗記錄文件,疊起來都有幾尺高。
搖瓶
最終,他們從采集的670個土壤試樣中分離得到1615株細菌,然后經過培養,得到了一株優選菌株,從而開發了二步發酵法生產維生素C中間體—2-酮基-L-古龍酸。
1980年,大陸正式發明出了“二步發酵法”,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成功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微生物轉化法,打破了“萊氏法”50多年來的壟斷地位,
不同于萊式法,二步發酵法先將葡萄糖還原成為山梨醇,經過第一次細菌發酵成為山梨糖,再經過第二次細菌發酵轉化為KGA,最后異化成為維C,
用生物氧化代替化學氧化,省掉了酮化反應,簡化和縮短了萊氏路線,節省化工原料,降低維生素C的生產成本和化工污染,
有了新工藝,大陸幾家維C廠紛紛投產新的生產線。
以當年北京制藥廠年產150噸維生素C車間為例,采用二步發酵法新工藝后,每年可節約丙酮297噸(相當于237.8萬斤糧食),
節省其他化工原料2600多噸和主要設備58臺,降低了原料成本10%。
成本一下來,產量自然就上去了,更多的老百姓能吃上便宜的維生素C了,
后來,大陸科學家又不斷對“二步發酵法”進行多方面優化改造的研究:如大小菌的關系、優良菌株的選育、發酵工藝的優化,進一步改進及完善,
不久后,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維生素C壟斷聯盟那里。
他們向中科院提出,要買下這個專利。
03
1986年,一則消息引起了大陸外微生物學界,甚至是科學界的震動。
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北京制藥廠聯合研究發明的用于維生素C生產的二步發酵法新技術,以55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國際著名制藥公司——瑞士羅氏公司,
眾所周知,大陸醫藥領域技術起步晚,據衛生部資料表明,當時大陸上萬個藥品專利中,90%以上都為國外研究機構和企業所有,而想要外國人買我們的專利,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
而550萬美元,不僅是一筆對信大陸來說是一筆巨資,也打破了當時大陸對外技術轉讓最大的項目記錄,
這讓研究所上下人心大振,證明了大陸人即便在落后的研發環境中,依然是有能力研發出世界頂尖的藥物的,
但羅氏制藥買下大陸的專利后,卻并沒有開始生產,而是將其束之高閣,依舊沿用自己的萊氏化學法。
那這是為什么呢?
原因有兩個,
一方面,是因為羅氏是當時維C產業的霸主,采用新工藝要廢棄原有的生產線,短期內經濟利益損失太大,所以他們只是視此為一種防守策略,目的只是為了防止其他公司使用新法與其競爭。
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大陸人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能夠在未來對他們造成威脅,所以才遲遲不采取行動,
相新
幸好,當時大陸人給自己留了一手,只出售了專利的大陸境外使用權,
所謂境外使用權,就是我們自己的企業,在大陸還是可以使用這個專利在生產維C。
于是在羅氏還用老工藝養精蓄銳時,大陸企業開始紛紛利用新技術,上馬維C項目。
1990年,大陸維C生產廠家增加到14家,年產量6050噸,出口4377噸,
1992年,由于波黑戰爭和日本海嘯,造成南斯拉夫和日本武田等維C企業停產,維C市場出現供應缺口,維C價格飆升。
由于成本低、價格低,大陸產的維C在世界生產量上占的份額越來越大,甚至賣到了歐美日本等國,
同年,大陸維C生產廠家猛增到26家,產量達2.6萬噸,出口2.3萬噸,生產能力占世界的40%以上,出口量為世界貿易量的45%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這時候,維生素C壟斷聯盟,開始坐不住了。
他們發現,原先瞧不上眼的大陸維C,竟然這幾年銷量一路上漲,還有超過他們的勢頭,
這讓這些巨頭們在一起商量了好幾天,研究琢磨出來了一個自認為萬無一失的對策,
那就是打價格戰。
我們知道,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所以沒人能夠撼動它們的壟斷地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比如可口可樂的自動化生產線,一分鐘可灌裝成千上萬瓶可樂,即便售價壓得很低,也能靠規模化,賺取不小利潤。
而新的品牌因為規模小,供應鏈不完善,很難做到同樣低價,只能出局,
維生素C聯盟的想法也一樣,他們認為自己的生產能力也很強大,運用價格戰,肯定能把大陸的維C扼殺于搖籃之中,
于是,他們開始了大幅的壓價,
1995年10月,羅氏突然宣布維C降價20%,接著以每月平均降價10%的速度連續降價,只用了一年多,從14美元/公斤一直降到最低4美元/公斤。
這突如其來的降價,使全球維C企業都出現了虧損,大陸自然也不能幸免,大陸26家維生素C藥廠,一年后有22家慘遭關停。
最后,只剩下四巨頭東北制藥、石藥維生藥業、華藥維爾康藥業和江蘇江山藥業在苦苦支撐,眼看也要面臨倒閉,
但就在這時,轉折出現了。
1999年5月,美國司法部的反托拉斯小組,突然開始了對維生素C壟斷聯盟的調查,
經調查后,美國司法部控訴以羅氏公司為首的世界9大維生素生產企業,長期操縱維C的銷售價格,指出其長期操縱市場價格,給維C下游企業,比如可口可樂和寶潔公司,帶來超過50億美元的損失,
羅氏公司被認為是這次價格壟斷的始作俑者,最終遭到了非常嚴厲的法律制裁,被開出5億美元的巨額罰單,公司的最高級主管,也因此鋃鐺入獄。
同時,其他國際維C巨頭也遭到了罰款,合計高達9.9億美元。
2001年11月,歐盟也對上述制造商處以高達8.55億歐元的罰款,其中羅氏公司為4.62億歐元,巴斯夫為2.96億歐元,
禍不單行,90年代末期維C年產量過剩,維C價格繼續崩盤,一度降至2.3美元/公斤。
那些沿用老生產線的制藥巨頭們終于扛不住虧損,開始出現倒閉潮,羅氏把維C業務賣給了荷蘭帝斯曼。巴斯夫本來低價抄底日本武田,結果收購后也不得不停產。
而劫后余生的大陸四大維C藥廠,撐到了2003年的SARS疫情,期間維C價格得以回暖,四大廠最終憑此機會擴張了一番,占據了全球90%的份額。
這樣的結局,不得不讓人唏噓。
尾聲
大陸維C的崛起,之后一度又遭到了美國的不滿。
2005年,兩家美國維C采購商將華北制藥告上了法庭,罪名同樣是壟斷,這是美國對華發起的首例反壟斷訴訟案。
美國是判例法國家,如果大陸藥企在美敗訴,極有可能導致大量針對大陸其他行業和企業的反壟斷訴訟被提起,
但和之前羅氏和巴斯夫不同,雖然在訴訟期間大陸四大廠也頂著巨大的壓力,背負了多年的天價罰單“包袱”,但全球并仍然沒有出現能對大陸造成威脅的競爭對手。
最終這場歷經12年的官司,以大陸藥企勝訴結束,
在此之后,美國再也無法阻擋大陸維C產業出海的步伐,四大藥廠重新獲得了挖掘美國市場的機會,如今美國進口維生素C有80%來自大陸,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十年內大陸仍將壟斷全球的維C原料藥市場,在這關于這小小藥片的戰爭中,大陸從被巨頭壟斷,到后來追上,再到現在制霸全球、掌握世界話語權,幾乎走出了一條極限反殺的道路。
這也仿佛告訴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世界巨頭,小看大陸制造的下場,可能就是最后就是把自己玩死。
你這文章標題有問題,應該改為大陸的維C之崛起
我易噴便不適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