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個做法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有一定科學依據,幾乎全世界都有這么操作的人,
只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開始追蹤那些被釣上來后放生的魚的存活率,發現給魚肚子來上一針對一些魚存活率確實有幫助,而對一些魚卻沒有太大幫助。
我先來說說它為什么有一定科學依據!
魚的氣壓創傷
我們知道,隨著水深的增加,壓強逐漸增加,而海洋的魚類是分層而居的,每一個物種都生活在自己舒適的水深,換句話說,每個物種承受的水壓是不同的,
當深海的魚被釣出來的時候,由于壓強的變化,它們將承受巨大的氣壓創傷,這有點像我們去高海拔的地區不能適應一樣。
但是魚類的氣壓創傷比我們要嚴重得多,典型表現就是眼睛腫脹,肚子膨脹,有時候甚至腸從尾部凸出,胃從嘴里凸出等等。
再嚴重一點的魚鱗都有會立起來,甚至是魚身破裂,當把氣體放出時,就像是給氣球放氣一樣會發出嘶嘶聲。
至于為什么魚的反應會如此激烈,這就要講魚類的一個重要器官——魚鰾!
魚鰾如何充氣和放氣?
魚鰾是魚類的浮力控制器官,通過血液中的氣體對其進行充氣或放氣來調節浮力。這種對魚鰾的充氣和放氣可以讓有魚鰾的魚在各個水層中自由移動,以充分利用進食的機會,而那些沒有魚鰾的物種(比如許多底棲物種),大部分時間只能待在海底附近,
當魚游向水面時,水的壓力會降低,魚鰾內的氣體就會膨脹,在正常情況下,魚通常會將膨脹的氣體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來適應水壓的變化(有些魚也會通過“打嗝”的方式從嘴里呼出氣體),
然而,當一條上鉤的魚迅速被拉向海面時,它將無法足夠快地重新吸收或釋放魚鰾中的氣體,這就是為什么一些深海魚出水的時候那么膨脹,
據信,從10米深的水中打撈上來的魚就已經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氣壓損傷的影響,而將一條魚從20米深的水里拉到水面會使其魚鰾的氣體體積增加三倍。
在許多情況下,膨脹的魚鰾會擠壓到魚的內臟,這可能會導致不可逆轉或致命的傷害。
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充氣”的魚無法從表面游向海洋深處,最終它會成為海鳥和其他捕食者的食物。
如果要放生一條膨脹的魚,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排氣,以便降低浮力,讓它能夠游到自己的水層,
這個可以讓魚自己慢慢排氣,當然還有一種看著都疼的人工方法,那就是給魚的肚子來上一針,扎穿魚鰾放氣。
這個方法到現在都有很多人在用,而且互聯網上可以學到正規的操作步驟,但是排氣是一種侵入性技術,可能導致感染和損害其他器官。
如果要用這種方法必須要有一些專業知識,以及對海洋魚類比較了解才行,因為不同魚的魚鰾所在位置是不一樣的,
我前面也說了,給魚來上這么一針對于一些魚的存活率影響不大,但為什么很多海釣者的人堅信給魚扎一個洞確實可以幫助魚呢?
海釣放生的存活率主要取決于深度
阿拉斯加對太平洋鱈魚的研究表明,在減壓過程中破裂的魚鰾會在捕獲后24小時內被密封,并恢復正常功能。
野生海洋動物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那些受點小傷的魚好像確實一點都不致命,魚鰾也確實并非扎破就致命的器官,這可能是“扎魚鰾”的做法一直存在的原因之一,
現在國際上對各種魚類釋放后的死亡率研究還挺多的,2007年,一份來自西澳大利亞洲的一項關于鯛魚釋放后存活率的研究表明,釋放鯛魚的存活率主要取決于被釣起來時的深度。
這項研究涉及不同深度的約700條鯛魚樣本,其中不到30米深度的鯛魚釋放后死亡率很低(3.4%),45米和65米深度的死亡率上升到很高(69%),鉤傷死亡率較低,而排氣 (用皮下注射針刺穿魚鰾)并沒有提高鯛魚的存活率,
(題外話:鉤傷死亡率報告上沒有給出具體數據,這個的死亡率很低,個人持懷疑態度,因為我在另外一份報告上看到釣傷影響吸食魚類的捕食能力)
最后:深海魚要如何放生呢?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認為慢慢地把魚拉出水面可以讓它們適應水壓的變化,那就太天真了,這招并沒有什么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壓力變化太嚴重,即使是緩慢上升,魚也無法適應。在一些測試中,魚從30米的高度被帶到水面后,需要很多天才能適應低壓強的浮力。
一條魚受到氣壓創傷的程度取決于很多因素:包括它的深度,物種,以及釋放后它恢復到舒適深度的速度等等,但和多快速度拉出水面沒有太多關系,你也不可能用幾天的時間把它拉出。
雖然慢慢把魚帶出水面作用不大,但是快速地把魚放生到海里就顯得很有幫助了,
如果你快速釋放,仍在膨脹的魚可能會游到足夠深的地方來抵消突然減壓的影響。
圖為:配重魚鉤和配重箱
另一個選擇是幫助魚下降到一個安全的深度,這就會用到一些工具了,比如一個配重箱和配重魚鉤(如上圖),讓魚和重物一起下層,確保魚能夠到達舒適深度,它自己掙脫或者我們幫助打開,
如果沒有任何工具,也只能在魚肚子上扎個洞了!一條膨脹的魚被丟到海里是必死無疑的,而扎一下還有存活下去的可能。
當然,最好還是減少深海垂釣,減少對海洋的破壞最好了,釣上來又要放掉也確實有點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