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初開始,生物學家就提出了一套關于生物形態特征如何反映環境和進化的經驗規則,舉個例子,其中一個認為動物有更大的附肢(耳朵、喙)來幫助身體在炎熱的氣候下散熱,另一個說在同樣的動物中,最大的通常生活在極地附近,比如北極熊,比中緯度的棕熊還大。
格洛格定律以德國生物學家康斯坦丁格洛格(Constantin Gloag)命名,聲稱溫暖地區的動物通常外觀較暗,而寒冷地區的動物顏色較淺。在哺乳動物中,深層皮膚和毛發可以抵御紫外線,而紫外線在赤道地區更強。在鳥類中,深色羽毛中特定的黑色素似乎能抵抗細菌的入侵。
去年7月,大陸地質系的李田和布里斯托大學部的邁克爾本頓根據隨著全球變暖,大多數動物的體表色會變深,的格洛格定律提出
但是《當代生物學》上的一系列討論文章,包括這個月的兩篇論文,表明其他生物學家認為這有問題。“我有點驚訝,”鳥類學家卡斯帕德爾希說,他住在澳大利亞,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鳥類研究所工作。“我不認為這是定論。”
在過去的幾年里,德爾希試圖說服學術界放棄格洛格定律,代之以更精確的規則,“從一開始就太籠統了。”部分原因是格洛格1833年的書“寫得不好”
本月初,Delhey和三位同事在《當代生物學》發表了對田和Benton的回應,他們的思路是要考慮溫度和濕度,濕度會導致植物茂盛,從而給食肉動物提供陰影,因此,動物在潮濕的地方往往會發展成深色的身體,以更好地偽裝自己,Delhey說像塔斯馬尼亞這樣涼爽潮濕的森林里經常生活著最黑的鳥。
Delhey繼續解釋說,對于昆蟲、爬行動物等冷血動物來說,它們依賴外部熱源,黑暗的表面有助于在寒冷的地方吸收陽光,當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時,體表顏色將不再重要,因此會變得更淺,Delhey稱之為“熱抑郁假說”,
田和本頓表示,他們歡迎這些澄清,但在對Delhey的回應中,他們引用了芬蘭茶色貓頭鷹是赤褐色或淺灰色的案例,灰色可以用作雪背景下的偽裝色,然而,由于芬蘭降雪減少,赤褐色貓頭鷹的數量從20世紀60年代初的12%左右增加到2010年的40%,
但他們承認,當溫度和濕度同時變化時,預測動物表面顏色的變化就特別困難,氣候模型預測亞馬遜會變得更干燥,各方一致認為會讓本地動物變輕,然而,西伯利亞北部的森林也可能變得更熱、更潮濕,在這種情況下,基于溫度和濕度的預測會發生沖突,本頓說,與物理或化學不同,生物定律“不是絕對的”,不像重力。”
https://www . science mag . org/news/2020/12/will-climate-change-make-animals-dark-or-light
獎賞
支付寶獎勵[x]
您的姓名:
獎勵金額:
5元10元15元20元50元100元GO
WordPress資料庫錯誤:[您的SQL語法有錯誤;查看與您的MySQL服務器版本相對應的手冊,了解在第1行的“”附近使用的正確語法]選擇買方昵稱從jandan _ tip _ order WHERE approve _ status=2和post_id=
那么灰色究竟屬于暗還是屬于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