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雍正王朝》中的“神人”,紹興師爺們則將他奉為“祖師爺”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對于劇中雍正最為倚重和信賴的幕僚鄔思道想必并不陌生,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鄔思道的出謀劃策,雍正才得以在“九子奪嫡”的進程中占盡先機,并最終成功實現了“彎道超車”,在康熙去世后,順利繼承了皇位,

當然,這僅僅是影視文學作品的演繹和杜撰,歷史上雖然鄔思道確有其人,不過他并沒有與雍正見過面,就連雍正得知此人的存在也是在其繼位之后的事情的。

那么歷史上的鄔思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他最終的人生結局如何,而他也是不是真的像在《雍正王朝》中那樣,深謀遠慮、能掐會算?這里,我就來為大家談談歷史上真正的鄔思道,


這里先要說明一點,由于鄔思道并沒有進入仕途之中,因而他的一些履歷以及生平,在官修的《清史稿》以及《清實錄》中是找不到的,現在關于鄔思道的記載都在一些秘聞野史和清朝實際的文人筆記之中。

鄔思道,約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左右生人,浙江紹興人。鄔思道家境貧寒,但自幼聰明好學,只是他在科場上的表現卻并不如意,始終沒有考中,因而只能以依靠做游走的幕僚為生,后來鄔思道便寓居在了河南開封,并在此地繼續擔任著達官貴人們的幕僚,

隨著時間的推移,鄔思道也開始在“幕僚圈”中有了自己的名氣,其名也被時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所知。于是,田文鏡主動邀請鄔思道入募,并開始為田文鏡出謀劃策。


就在這時候,鄔思道為田文鏡出的一個計策,不僅使得田文鏡在當時名聲大噪,就連他自己也開始為雍正皇帝所知,而這個計策便是勸諫田文鏡主動彈劾當朝權臣隆科多。

雍正三年(1725年)的一天,鄔思道找到田文鏡對其說:

“君愿為吐氣督撫,抑或庸碌督撫,”

在得到了田文鏡的認同之后,鄔思道拿出了一份彈劾隆科多的奏章,繼續對田文鏡說:

“我替你準備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業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已經與鄔思道相處許久,并且對鄔思道極為信任的田文鏡便聽從了鄔思道的安排,將這份奏章呈報給了雍正。


要知道,隆科多是扶保雍正順利登基“首功之臣”,此時的他正在擔任總理大臣,還被加封為太保銜,而雍正也曾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表達了他對于自己這個“舅舅”的寵愛與器重,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稀有大臣也。”

然而,隆科多也在這個時候開啟了他的“作死之路”,

一方面,他居功自傲,目無君主,甚至還多次大言不慚的強調自己對于雍正的擁立之功;而另一方面,則是隆科多不斷結黨營私,貪贓枉法,同時還把持著朝中官員的升遷與任免,“佟選”之名便由此而來。

其實雍正早就對隆科多心存不滿,只是雍正并沒有將其表現出來,只是用一些旁打側敲的方式來提點隆科多,希望其好自為之。隆科多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繼續我行我素,飛揚跋扈,于是忍無可忍的雍正也處理完年羹堯之后,準備對隆科多動手。


對于鄔思道來說,他之所以能夠看清雍正想要懲治隆科多的想法,實際上還是從雍正處理年羹堯的整個過程中,找到了“靈感”,

雍正在處理年羹堯的時候,先是重用了一批與年羹堯積怨已深的大臣,如蔡鋌等人,并安排這些人秘密搜集年羹堯的罪證,隨后,雍正有目的敲打年羹堯,以削弱其勢力及影響力,并將自己的想法在有意無意間向周圍朝臣進行暗示,最后,雍正以年羹堯錯用“夕惕朝乾”為借口,將其調離西北,在對年羹堯進行徹查的同時,進一步發動百官對年羹堯加以瘋狂彈劾。于是乎,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最終下旨賜死年羹堯就更像是受到了百官的“脅迫”,而不是他主動而為之的。


而此時的雍正也在對隆科多也開始進行著“敲打”,

雍正先是罷免了隆科多步軍統領衙門都統的職務,算是剝奪其手中的兵權,緊跟著又以“品行惡劣”為由,罷免了隆科多次子隆玉柱的全部職務。不僅如此,雍正在平時也幾乎不再對隆科多進行如同此前一樣的尊敬與褒獎。這些無不在說明,雍正已經在為除掉隆科多做著準備了,

就這樣,鄔思道準確的把握到了雍正的心思和想法,并為田文鏡撰寫了奏章以彈劾隆科多,


當雍正看到田文鏡的這份彈劾奏章的時候,并沒有對其進行廷議,也沒有回復田文鏡,對于隆科多也沒有進行任何的斥責以及安撫,或許是雍正認為,這個時候還沒有到真正動隆科多的時候,于是沒有對這份田文鏡的奏章進行任何的表態。不過,雍正卻對田文鏡主政河南的政績進行了大肆的表彰,而這無疑也是在暗示田文鏡奏章中的內容與雍正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然而,知人善任的雍正也非常清楚,田文鏡是必然想不到在這個時候彈劾隆科多的,他的背后一定有高人指點,就這樣,在雍正的詢問下,田文鏡向雍正道明了鄔思道的存在,而鄔思道也就這樣為雍正所知。


在之后的時間里,田文鏡在鄔思道的輔佐下,很好的推行了雍正實施的“新政”,并且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政績,不僅被雍正升任為其專設的河南山東總督,更是與李衛、鄂爾泰一起成為了全國封疆大吏的典范,

可鄔思道在“功成名就”之后選擇離開了田文鏡,

而田文鏡在其晚年的時候卻是“昏招頻出”,不僅用人不當,行事苛刻,成為了河南官場和百姓口中的“酷吏”,甚至還在瞞報河南災情,險些讓自己是晚節不保,與之在此前的卓著政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也可見鄔思道的能力,以及其對于田文鏡的價值和作用,


“師爺”,就是官府以及大戶人家幕僚的代名詞。而在清朝時期,最有的師爺群體,便是紹興師爺了,尤其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幾乎所有地方督撫的府上,擔任重要角色的幕僚都是出自紹興,

其實,紹興之所以盛產師爺,還是與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的。

浙江省素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稱,尤其是紹興地區,多山多河,耕地有限,因而許多人都是以讀書作為自己的人生出路,所以從很早的時候開始,這里就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也成為了全國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

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紹興人便非常熱衷于讀書參與科舉以博取功名,這就使得紹興地區除了涌現出大量的進士、舉人外,也有著不少“名落孫山”的人士,而這些人中的大部分也就同鄔思道一樣,選擇成為了游幕,以維持自己的生計。


再回來繼續介紹鄔思道,

在為雍正皇帝所知后,鄔思道的可謂是名聲遠播,而鄔思道也深知“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就此選擇了急流勇退,婉言謝絕了田文鏡,回到了紹興老家。

回鄉后的鄔思道除了潛心編書,寫下了《游梁草》、《撫豫宣化錄》等著作外,就是開設專門的“學堂”,教人讀書識字的同時,也在分享自己在擔任幕僚時期的經驗,培養了一大批和他一樣,能力出眾的幕僚師爺,紹興師爺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名聲大噪,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鄔思道便成為了越中地區公認的“幕僚祖師爺”,并就此享有了紹興師爺“開山鼻祖”的美譽。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