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了,還要上灶炒菜的廚師很丟人嗎?

今天,一位同行想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他的感悟和個人看法,大家看看,這一行是否如他所說,

來源:嶠哥餐飲管理團隊 | 作者:陳泳嶠


出版界有“一本書主義”之說,意思是一個人,一生能出版一本有影響、有價值、高質量的好書,足矣。

我認為,作為一名廚師,為廚一生,如果能夠給社會、給食客 給后代留下一道流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菜式,足矣!

我們從學廚到事廚,幾十年,孜孜追求的是什么?從職業的角度講,應該是廚藝的不斷精進,學會制作更多有菜品,再上升一個層面,通過多年功力的積累及融會貫通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一道招牌菜,如楊貫一的“阿一鮑魚”董振祥的“酥不膩烤鴨”、孫兆國的“5號牛排”等等,能達到這個境界是需要多年的勤學苦練的,

然而,現在90后、00后從廚的越來越少,廚房都留不住新人,年輕人越來越浮躁,總想著賺大錢,什么賺錢快就做什么,但又不愿意多吃苦。

其實我所說的90后浮躁,他們只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現在在我們餐飲行業里,這種浮躁的現象比比皆是,之前看過一份報告,說大陸的餐飲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8年,而國外的餐飲企業超過20年的比比皆是,還有很多百年老店,

其實說到要害處,還是我們廚師的工匠精神踐行的缺失。


大陸餐飲五千年來傳承了很多好的東西,八大菜系,有很多精髓的傳統,

但放眼全球這些年的烹飪發展,從分子美食、量子美食、微波以及一些新的廚藝理念,沒有一樣是大陸廚師做出來的,

大陸很多廚師最得意的,就是祖傳配方。但要問他這個菜為什么做得好吃?怎么樣做得有營養?這些烹飪的原理是什么等等,估計有不少廚師無法用科學的角度進行解釋和闡述。

廚師工匠精神的缺失,以及廚師職業的問題,不禁讓我反思,為什么有些菜品我們做得不如以前?

對此,我個人總結有四點淺解,

第一點:是大陸現在經濟發展這么快,政府鼓勵創業,很多優秀的廚師就開始創業當老板,退居二線,以掙錢為目標,對傳統東西的掌握和繼承越來越缺失,很多精髓不如以前,更別說一件事情有工匠精神執著做一輩子。

第二點:是原材料也沒有原來那么地道,水和環境受化學物品的添加和污染,讓很多食材失去了本我,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都在尋求本根,什么意思呢?就是從前的味道。可是,現在沒有了,從食材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現在已經比原來缺失了很多資源,

第三點:是快捷,現在商業化運作,一切以簡潔、快速去討好客人的口味為主,很多東西只浮現在面子上,那些虛幻飄渺、吸引眼球的東西越來越多,根基的東西越來越弱,發心不正,食材不好,怎么能做出好的菜品呢?

第四點:就是廚師本身的素質問題,很多廚師是沒讀多少書,像我一樣,家里沒背景就學個手藝,沒有進高校專業培訓,專業學習,系統學習過,導致對很多行業內的事物都是一知半解。


我這幾年去了美國,去了英國,隔三差五就去香港,了解前沿美食和新的烹飪理念,也和大陸外很多廚師進行了一些交流,感受很深,才知道我們很多理論觀念及科學烹飪等差距很大。

打個比方吧,就說拔絲,我們小時候學廚師學拔絲,師傅不教,買煙買酒打通關系后,師傅說炒糖過三秒則老,少三秒則嫩,這可是個技術活,經驗活,得多看多練才做得好。

想想那個拔絲,很驚奇啊,怎么把糖變成那么多絲呢?

九十年代初,對于我這個農村沒見過世面的小屁孩,用神奇來表述毫不為過,拔絲蘋果那時候是一道看家菜,更是一道氛圍菜,學了很久沒學會,師傅用糖炒,用油炒,用水炒,用水油炒,火時大時小,變化多端。最后慢慢地摸索才掌握技術,前后花了一年時間,

但按照今天西方的烹飪理念來說,就是糖有很多種,單糖多糖果糖絲糖醇糖,得選用絲糖,

第二就是糖溫度加工到210度,糖的熔點不能再加工了,加工之后糖的顏色就會變紅,變色,然后把它降到90度到130度,拉絲是最好的溫度,可以把絲拉很長。

就這么簡單,在家練兩遍,拿個探溫槍就馬上可以了,所以我很希望我們每道菜都能這樣,用科學的視角去理解和解釋,


我前幾年看到一本國際知名烹飪雜志,里面講,日本菜排在第一,大陸菜排在57名,我很不以為然,簡直瞎說。

但是我認真地看了他們的文章和配圖之后,心里特別有感觸,

排名第一的日本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專注做壽司60年,用手的溫度感應壽司的變化,一輩子專精工匠傳承,用心烹飪,連歐巴馬訪問日本的時候,日本首相都請他去吃他做的壽司。

而大陸全球排名57名用的是天下第一大火鍋,很大氣,振奮人。十幾噸的湯料在那粗礦豪邁的大鍋中,一鍋湯水,麻辣味,重油,什么東西都可以燙,讓人感覺不需要什么烹飪技術含量,

我突然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了,我們大陸廚師的責任,餐飲人任重道遠……

我個人并不崇洋媚外,如果有,就是想學習他們,再超越他們,如果沒有他們強, 只知道干喊,只會顯得那么無力。

不去面對,自以為是,那是無知。


前段時間和幾個老輩子在一起哈拉,關于現在的手藝人為什么不如以前,當時講了一個很好的一個現象,我覺得很有收獲,分享給大家。

古時候的人選擇不多,能讀書的人真的是翎毛鳳角,除了達官貴人之外,普通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無法讀書深造,多半只能做農民。這中間,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關系的能學到手藝這個活路,里面包括木匠、石匠、廚師等等這些傳統的手工業,

而且這一群手工藝人,也是真的是百里挑一,這些過來人非常珍惜機會,所以他們一輩子就專心在這一件事情之上。

在這件事上,可以用三個維度來分析:

第一個是競爭的太多,自己要做好,不然被淘汰,

第二個他能擺脫農民的這種命運,上升階級。

第三個是時間專精,以前又沒有太多其它的娛樂,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這上面。

從這三個維度上來講的話,現在的人根本就是缺失太多,所以原來做的東西現在為什么像寶物,除了時間的記憶之外,確實它的工匠和它的技藝,現在的人無法去還原,


我們現在借鑒了很多高的科技和人的智慧,但還是無法還原原來的一些工匠的東西,所以沒法和以前去做對比,因為作為現代人來說,我和我們做廚師的朋友,是反過來的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我們這代人是讀不起書(我十四歲輟學,學廚就為了能吃到肉),也沒讀好書。沒辦法,只好來學這個手藝,以后能養家糊口,大家沒有榮譽感,更沒有使命感,

第二個就是現在交際的東西太多了,誘惑太多了,今天想做廚師,明天想著開車,后天想去搞理發,不能專精,很多人連自己的事業也朝三暮四。不是自己的夢想和使命,更不要說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做一件事,

第三個就是碎片化時間太多,玩玩行動電話,玩玩游戲,出去吃個飯,K歌,喝酒,社交活動等等,時間流失得快,多少廚師專精在研究烹飪上?所以無論是使命還是專一,都沒法和前人去對比,不如原來的工匠是有道理的,


而且現在為了做連鎖,為了適應大陸發展的大市場,很多餐飲圍繞著一個點去打,這個東西包裝一下,做連鎖能適應現在的人,適應現在年輕人要裝逼的需求和貼合他們身份的這種需求。

現在很多的商業模式都是圍繞這個點去做,是有泡沫性和潮流性的,沒有工匠精神的支撐。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一下香港和日本,他們原來的經濟增速和大陸現在增速一樣,最后經濟有一個下滑期,在經濟的下滑期和拐彎處的時候,也是在節點的時候,他們在思考餐飲經濟這塊的第二條曲線,應該怎么走?

我見過香港的很多餐廳,就是一輩子就以這個人為主,不論是日本的壽司之神也好,還是香港的廚神富哥也好,都是一輩子他就做這一件事。

他們是把一件事情去做深做透,就是專精,一個廚師鉆進一樣東西,鉆出一個品牌,一輩子只是專注做一件事情,

而且這些東西,不是靠營銷和廣告就能包裝得到的,是實實在在的。這也是我們廚師應該去面對的事情,專精在一件事情之上,就像一電鉆,只有在一個點上才有深度,我們手藝人,只有專注在一個點上,把它鉆透,別人才沒辦法超越。

所以從經濟的角度,從專精的角度和從未來的角度,我們都應該有一個工匠的精神去承載,


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現在行業里普遍地認為,40歲了還炒菜的廚師很丟人,別人覺得你混得不好。這種行業的怪象很值得我們去思考,

為什么香港、臺灣、日本六十歲在一線做菜非常受人尊重,而且自己非常開心?

因為整個行業里面,現在這種拜金主義,跟團主義,抱團主義,或者是江湖的氛圍太多,沉不下心來學習,思考,對傳統古典的東西研究不透徹,無古不通今啊,你不通今又怎么引領未來?

更多的都是這種浮躁的、急速成功的思維在整個行業里蔓延,

看看日本,去去香港,我們可以看一下未來,他們現在餐飲的格局就是我們的未來餐飲畫像,

廚師50歲、60歲還在一線去做,他們覺得很光榮。

也是因為這樣,他自己能代表一個店,一份傳承,一個符號。這也給我們未來的廚師做了個重要的榜樣,


而我們整個行業里面都迷著這種金錢至上,浪得虛名也好,掙錢為目的也好,工匠精神如何傳承?就算舉起旗號,有些商家也是沽名釣譽,欺騙消費者的把戲,怎么破局?

我希望我們這一代能有更多的人,在不同的層級去引領更多人回歸工匠精神,去實干,去轉經,去布道。

傳承工匠精神,就是為了更好提升自己的職業高度,成就精彩人生。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