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蘇浙界湖,為何江蘇獨有?

在大陸各省中,湖北省的湖泊很多,有千湖之省之稱,但湖北省內的湖泊普遍并不大,江蘇省雖然湖泊不是特別多,但是擁有好幾個大湖,如太湖、洪澤湖等,在大陸淡水湖中都是排得上號的,尤其是太湖,形狀奇特,且風景美、名氣大,有“太湖天下秀”的美譽。


太湖,位于江蘇省和浙江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西依宜興,北臨無錫,東接蘇州,南瀕浙江湖州,面積約2428平方千米,湖岸線橫跨蘇浙兩省,長約400公里,太湖西面和西南面是山地和丘陵,東面則為平原和水網地帶,太湖中有50多個小島,大都不適合居住,只有18個島上有居民,太湖的水源主要來自西面宜溧山地的荊溪和西南方向天目山的苕溪,后來有了引江濟太工程,長江水也成為其水源之一。在古代太湖稱為震澤,為九澤之一,古代能稱為“澤”的湖都不小,如云夢澤、彭蠡澤等等,由于長期的泥沙淤積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太湖水域范圍逐漸發生變化。


太湖的形成原因一直是人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而且說法各異,至今沒有定論。比較流行的有有瀉湖說、河流淤塞說、火山噴發說等等,最神秘的就是隕擊說,即太湖是隕石從東北方向撞擊地球形成大坑最終成湖的,因此太湖的形狀看起來比較奇怪。南京大學部也通過對太湖石的成分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太湖里面有隕石,太湖是隕石沖擊坑。在太湖沿岸民間也一直流傳著不少說法,比如無錫有句古話:“沉落山陽縣,露出無錫城。”


相傳,大禹曾在太湖一帶治理水患,《尚書•禹貢》記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商朝末期,周人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生有三子:泰伯(亦作“太伯”)、仲雍、季歷。周太王喜歡孫子姬昌(周文王),欲傳位給他爹季歷。泰伯、仲雍為避讓而出逃至當時還很落后的江南,史稱“泰伯奔吳”。泰伯帶去中原的先進文化和耕作技術,深受人們愛戴,被擁為首領,建立“勾吳”國,都城位于太湖邊上今無錫梅里一帶,稱太伯邑,太湖也因此而得名。


圖-蘇州市地圖,蘇州擁有絕大多數太湖水域

在大陸歷史上,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朝代更替都以爭霸中原、統一天下為終極目標,偏居一隅的太湖地區往往受到戰亂的波及相對較小,同時環太湖平原又有肥沃的土地,很容易成為富足的玉米之鄉,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陸經濟的重心逐漸東移、南移,江南地區的開發程度就越來越高,經濟越來越發達,


圖-江蘇省常州市地圖,常州只擁有很小一部分太湖水域

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并不是僅僅為了游覽蘇杭美景的,主要還是需要將江南的錢糧物資通過水路運到北方,唐朝時,環太湖地區的農業、絲織業、手工業、商業等都蓬勃發展,成為國家財賦的主要來源地和糧食生產基地,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

唐朝時期環太湖地區有三州:常州(包括無錫)、蘇州、湖州,因此古代太湖就有一湖跨三州之說,蘇州居東稱為東吳,常州被稱為中吳,湖州被稱為西吳,三州中以蘇州經濟實力最強,當時蘇州范圍比現在大,包括今蘇州、嘉興、上海等地,


圖-俯瞰蘇州太湖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如今隸屬于浙江省的湖州,湖州是個有著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的城市,春秋戰國時期春申君黃歇在今湖州市吳興區云巢窯頭村筑城置菰城縣,秦末,項羽在此建項王城自立。湖州之名始于隋朝,因瀕臨太湖而得名,不過,作為太湖沿岸城市,如今湖州已經名不副實了,因為在地圖上你會發現太湖已經幾乎全部歸江蘇所有,湖州只有很窄的一縷水面(湖南岸垂直延伸70米)。


蘇南的蘇錫常地區和浙北的杭嘉湖地區同屬吳語區,從文化上來講它們原本是一個整體,元朝時還同屬一個江浙行省,明朝時朱元璋定都南京,為拱衛都城安全,以南京為中心設了一個面積非常大的直隸轄區,湖州府未能被囊括進去,而和蘇南地區分開。盡管歸屬不同,但湖州府還是擁有一定規模的太湖水域,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大陸成立初期,為剿匪需要,而將太湖全部劃給江蘇吳縣(今屬蘇州)進行統一管理,湖州從此失去了太湖。


圖-俯瞰無錫太湖

上世紀八十年代,對江蘇環太湖地區的蘇錫常進行區劃調整,無錫選了太湖沿岸的宜興,擁有的太湖面積從此僅次于蘇州。常州比較可憐,只有武進最南角不到5公里的瀕臨太湖水域,只比湖州稍強一點,


總之,按擁有水域面積來看的話,目前太湖現狀就是蘇州最多,無錫次之,常州很少,湖州聊勝于無……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整個太湖蘇州是最多的

  2. 湖州以湖命名卻不得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