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答:在“兵仙”韓信一生傳奇的戎馬生涯里,一樁能與他“暗渡陳倉”“背水一戰”等光輝戰例媲美的奇事,就是“蕭何怎么知道他有才。”
韓信的真正發跡,來自于“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這位親手為劉邦打下大半國土,擁有“戰必勝,攻必取”威名的戰神,等于是蕭何一路狂奔,硬生生給追回來的,可這事兒要是細一看,就知還沒這么簡單。
要知道,在被蕭何“月下狂追”之前,韓信雖然也打了多年仗,可不過是大頭兵一枚,早年在項羽身邊,做得也不過是個郎中,給項羽出過很多次主意,每次都被項羽打臉。后來投奔到劉邦這邊,也只是做了個治粟都尉,等于是一無戰績二無名氣,按照《史記》的說法,他只是“數與蕭何語,何奇之”,等于是和蕭何聊了幾次天,就被蕭何認準了是人才,寧可“月下狂追”也要追回來,可問題是,蕭何也是個閱人無數的人物,干的又是劉邦團隊最苦累的活兒,怎么能憑幾句談話,就立刻“奇之”?
這事兒,放在現代職場上好有一比,好比一個滿嘴“神論”且“跳槽”來的新員工,在原單位業績沒多少,“差評”倒有一堆,到了“新單位”后只憑一張嘴,就讓高管拍案叫絕,迅速推薦提拔重用,如此操作,怎么看都不靠譜。
不過,如果我們把韓信“跳槽”到劉邦后的經歷,細細看下來,這個看似“離奇”的事兒,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在項羽身邊不得志的韓信,剛“跳槽”到劉邦這邊,就莫名其妙倒了血霉,被別人的案子株連,直接被綁到刑場上殺頭。幸虧他在刑場上喊了一嗓子,得到了劉邦親信夏侯嬰的注意,這才因禍得福,撿了一命后又就任治粟都尉,然后又因“工作關系”認識了蕭何,從此華麗轉身。
而這其中的一個關鍵點,就在韓信當時的職務上:治粟都尉,
雖然在當時心高氣傲的韓信看來,“治粟都尉”這個職務顯然屈才,可對于劉邦軍團來說,“治粟都尉”可不是個隨隨便便的職務,以《史記》里的記載,正是夏侯嬰的力薦,才讓韓信得到了這個職務,這個職務的工作壓力,也是相當的重——要負責軍糧的生產、轉運等各項瑣碎事務,內容十分繁雜,更關乎戰局成敗。做好了未必有功,出了問題第一個陪綁,典型“吃力不討好”,
而看看當時劉邦的處境,就更知“治粟都尉”一職壓力有多大:項羽“分封天下”后,劉邦成了漢王,領地是巴蜀加漢中的四十一縣,等于是被項羽一腳踹一邊。而劉邦這“新封”的領地里,情況也是十分復雜。首先是地形條件惡劣,特別是劉邦為了麻痹項羽燒了棧道后,物資轉運更成了大難題。更重要的是,巴蜀地區的人口,多是戰國起陸續遷入的秦民,趕上這個“改朝換代”的年月,正是人心惶惶的時候。所謂“發展生產”“轉運物資”,想想就知道有多麻煩,
這么多的麻煩事兒,當時主要由劉邦團隊里負責后勤生產,后來被劉邦譽為“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的蕭何來扛,作為“治粟都尉”的韓信,自然也是蕭何的重要幫手,所以,韓信打動蕭何的,也絕不是他的高談闊論,相反,一定是他在“治粟都尉”崗位上,那無比優秀的表現。優秀到足以讓蕭何認定,韓信不止能做好“治粟都尉”,更是一位足以幫助劉邦定鼎大業的軍神,所以,才有了“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這其中的道理,《史記》里“毛遂自薦”的典故就可以解釋:戰國年間,平原君門下的門客毛遂主動請纓,請求陪平原君出使,平原君卻譏諷說:“一個人若有才華,就像把錐子放在毛囊里,早就顯露出來了,哪用得著你自薦?”毛遂一句話就懟了回去:“我是一把錐子,可你根本不把我放囊中,又怎么能看到我冒尖?”然后,“冒尖”的毛遂就在楚國一鳴驚人,書寫了“毛遂自薦”的神話。
“神話”的背后,卻是任何時代任何團隊,在“人力資源”問題上的硬道理。想要擁有人才?想要人盡其才?關鍵不止在人家是不是有才,而是這個團隊,能否給每個人一個公正展示的平臺,并且給予公正客觀的業績評定,放在當年“倒血霉”的韓信身上,“大領導”劉邦不認可?那沒有關系,“治粟都尉”這個職務就是韓信“展示才能”的平臺,作為直接領導的蕭何,又給出了公正的評估。所以一通“月下追韓信”操作后,“登壇拜將”也就順理成章。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么韓信跟在項羽身邊,卻一直默默無聞,“跳槽”到劉邦這里沒多久,就迅速被蕭何發現了才能,這不止是項羽本人的眼光問題,按現在的話說,這就是一個“人才合理使用與評估機制”的問題。做不到這個的團隊,就如項羽的團隊一樣,哪怕空握著一群人才,也攔不住人家一撥撥往劉邦那邊“跳槽”,先做了睜眼瞎,再被劉邦打得稀里嘩啦。
如果說“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一幕,還有些“運氣”成分。那么其他幾位同時代“人才”的遭遇,更能說明問題,典型一位就是陳平。這位未來的“大漢丞相”,同是從項羽處“跳槽”來。“入職”劉邦團隊早期,雖說也有了“平臺”,可接著就被人潑了不少臟水。特別是劉邦的好些心腹,更對陳平害起了紅眼病,照這個節奏,陳平至少要被掃地出門。但作為“大領導”的劉邦,卻親自和陳平一番長談,經過正確評估,果然認準了陳平的才能,放手讓他辦事,甚至要錢給錢,“不問其出入”,只要把事辦成。
這一番“合理評估”,不但“諸將乃不敢復言”,初來乍到的陳平,有了健康的工作環境,然后更放手辦事,精彩締造了楚漢戰爭時期的“反間計”:通過一番上下活動,在項羽軍營里制造謠言,挑得項羽與其“亞父”范增窩里反,害得范增先負氣離開楚營,而后連病帶氣去世。不費一兵一卒,就替劉邦除掉大患,立下了楚漢戰爭的重要一功。如果說韓信“拜將”是“運氣”,陳平等有著類似遭遇的人才更證明:劉邦贏項羽,絕非運氣,
強大的人才任用與評估機制,是任何時代的各類團隊,取得勝利的重中之重。而倘若在人才問題上做了“睜眼瞎”,哪怕強如項羽?最后的結果也無一例外,都會在殘酷競爭中無情淘汰,“蕭何為啥知道韓信有才”這事兒,乃至“劉邦為何會用人”的話題,背后充滿智慧,更充滿著振聾發聵的歷史回聲。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張鶴《論劉邦的人才集團構成格局及馭臣術》
玩過王者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