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君臣之間的禮數并沒有那么“等級分明”,臣子見到君主不必行跪拜之禮,而后來的清朝,但凡見著皇帝整個人都得趴在地上。
那么,從何時開始興起了“跪拜之禮”?
大陸有部史籍《禮記》,相當于先秦典章制度的匯編,成書于漢代。而跪拜之禮,就是從漢高祖劉邦開始的,
劉邦大概也沒有想過,有一天他居然做了皇帝。雖然,劉邦讀書不多,但是,他很講究場面上的一些規矩。于是,在開國不久,劉邦就開始琢磨朝廷的禮儀之事,
其實,這在無形之中就暴露了劉邦內心的真實想法,沒有一套規矩怎么能約束那些和上過戰場的兄弟們?難不成他一個皇帝,還要繼續和這幫人稱兄道弟不成?
于是,劉邦就將禮儀之事交給了叔孫通,
對于識人的本事,劉邦可是很有信心。叔孫通此人不僅學問很高,察言觀色的本領更是厲害。當初,叔孫通在秦朝是待詔博士,別人在胡亥面前議論造反一事時,他就說造反者不過都是“竊賊”。其實,這種比喻沒錯,但是,在胡亥聽來卻很是舒服,還給了他賞賜,
后來胡亥倒臺,叔孫通就跑到了項梁處跟著項羽,但最終投奔了劉邦繼續做他的博士。這廂劉邦做了皇帝后自然要“破舊立新”,要廢除秦朝的那一套制度,但是,漢朝也得有自己的制度,于是,作為博士的叔孫通,知道劉邦的的想法后就自我推薦,要為漢朝制定朝儀,
劉邦嘴里說著要來一個簡單的規矩,但看到叔孫通提交的禮儀法后真是樂壞了。叔孫通制定的規矩可不少,從何時上朝、上朝后該如何站隊,如何按照身份高低跪拜皇帝及如何向皇帝敬酒等,都有詳細的禮儀規范,當然,更是要求大臣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
而劉邦想要的就是如此,通過這些規矩使君和臣有了身份上的區隔。劉邦就是想通過這些“條條框框”,來彰顯皇權的威嚴。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就要俯視大臣。哪怕大家曾在一個鍋里吃過飯,但現在君是君、臣是臣,一切都得照規矩來。
叔孫通是個聰明人,他洞悉了劉邦的想法,所以,自稱是采用了古制,參照了秦朝的禮儀法,最終,拿出了適合漢朝的禮儀制度。但是,先秦時期的君臣之間相處哪有這般“教條”?只是從秦始皇開始,皇權的集中讓君臣之間的關系有了些微妙的改變。
而叔孫通卻是捕捉到了這一點,使得益者成了劉邦。有人說叔孫通實屬“投機取巧”之人,在胡亥面前巧言辯解,又相繼投靠強者,其實,這只能說叔孫通是一個順勢而為之人,善于為自己創造更加有利的生存環境,或者說,他是一個善加變通之人,
不過,這并不代表叔孫通沒有自己的主見,當年,劉邦想立劉如意為太子,就產生了廢劉盈的想法。于是,叔孫通就拿禮儀之道去勸劉邦,當然,此事后來也就不了了之了,雖然其中有其它因素,但也說明叔孫通看得透徹,呂雉和戚姬,誰更有勢力?
自然,叔孫通后來也得劉盈高看,他所制定的那套禮制也就固定了下來,在隨后的2000年,這套禮制基本就成了范本且規矩越來越復雜,之前,君臣之間還能坐著談論天下之事,到了宋朝成了“君坐臣站”,明朝開始大臣匯報工作得跪著,到了清代這跪的時間就越發久了。
君王的地位和權威如何體現,是服飾還是口號?自然是得體的身體語言最有說服力了,當初,叔孫通制定的那套禮制,估計就是這條道出了劉邦的心里話。看著一幫大臣們向自己俯首貼耳,那心中的得意快感估計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
這種禮節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后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后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
今天,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在當時的儒學思想中,就是強調“以德服人”,也就是德治,那如何德治?就得靠“禮制”。通過一系列的禮儀規范,來教育大家如何說話、為人處世,
當時的秦朝,由于法學盛行,已經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滿,所以,叔孫通自然知道如果不能用天下人所欣賞的“德治”思想來制定這個禮制,那么,天下還會如以前那般混亂,
于是,叔孫通巧妙的糅合了皇權集中和德治概念,一個“跪拜”,既滿足了皇帝那“萬人之上”的心理,又讓天下人可以心甘情愿的繼續臣服。
以至于,后來的皇權制度日益固化,臣子們的膝蓋也是越來越軟了。
參考資料:
【《史記·劉敬叔孫叔通傳》、《史記·高祖本紀》、《資治通鑒·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