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過勞死,也不要“報復式放松”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簡單心理”

(ID:janelee1231)

有時候,生活就像一張血盆大口。

23歲的拼多多員工,在新疆凌晨一點的下班路上猝死。

猝死是不是因為工作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再一次引發了互聯網對畸形加班文化的廣泛聲討:

“大廠又耗死了一個年輕人”

社畜到底有多苦?看看前些日子上熱搜的一個北京確診病例的流調軌跡:“家-公司-吃包子-加班”——每天通勤50公里,34歲了還在考研,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朝九晚五就是“安逸”,按時下班就是“不思進取”。

即便手里的活已經干完了,也得在工位上“磨蹭2小時再走”,不能比領導走得早,更不能看上去工作不飽和。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這句因“操作失誤”而發出去的知乎回答,竟然引發了高度共鳴。


我也有幾個朋友,一去狼性公司上班就開始失聯,周末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加班,ta們時不時的私下抱怨,展現了996員工被吞噬的生活細節

“周日上午到公司,廁所滿員”

“工資聽起來高,算了算時薪,比之前還低”

……

真正壓倒一個人的,不僅是看起來冷酷的公司文化,還在于環境所灌輸的一種“非黑即白”的態度——要呆在這,就要付出代價(你也可以選擇不呆),

事實上,在“高強度內卷”和“不干就滾”之間,還存在一段可調節的灰度:放松的能力,

——如果你說“噫,這不是廢話嗎”?那就請試試看:在3分鐘內進行一次深度放松。

在我的小范圍調查里,大部分人都沒法完全做到,ta們的反應是:

啊,時間太短了吧,

不行!我現在有事要做,

說句實話,我沒有很累。

我試了下,沒感覺放松。我的放松是周末打一整天游戲。

工作、微信、社交媒體……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難以放松,似乎跑上了內卷的高速公路,再也停不下來。

就像一個高贊微博寫的:“你們這些天天要走出舒適區的人,可不可以先分享一下怎么走進舒適區”?


我們從小就聽過這句話:Work hard, play harder.(努力工作,也要努力玩耍)、“勞逸結合”,

——但“逸”是什么,play是什么?我們已經陷入了不知道,或知道也不去做的狀態。

當代人的困境,并不是如何走出舒適區,而是“可以隨時走進舒適區”的能力,


為什么不能好好放松?

1)對于有些人來說,休息是“不舒服”的,

杜倫大學部領導的一支專門研究“休息”的團隊,曾針對135個國家的18000名受試者做了一項大規模在線調查。

首先,關于“休息是一種什么感覺”,就存在兩類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自由/積極/安靜/快樂,或者擔憂/愧疚/自私/煩人,


“休息”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感受?

研究還顯示,“什么都不做”本身,會讓10%的人產生負罪感。因為ta們認為,休息就是工作的反義詞,而在傳統社會文化里,忙碌才是社會地位的象征,

2)你是完美主義者,或“害怕失敗”

美國心理咨詢師Panthea Saidipour認為,一些人很難放松或休息,是因為害怕一旦休息了,生活就會失控。

只有當非常無聊的時候,ta們才會想到休息。但在這種無聊感的背后,存在著“更困難的感覺,比如孤獨、憤怒,或感覺被某個事情困住”,


什么是“舒適圈”?有人說,待宰的豬圈,

3)你可能在“逃避自我”

許多無法放松的人即使休息,也不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是“抱著行動電話刷到深夜”——但其實ta并沒有很想刷行動電話。

一個名叫David Morgan的精神分析師(精神分析是心理咨詢的一種流派,常常會從人的潛意識層面入手分析問題)認為,一直刷行動電話停不下來,既是不知道如何放松的原因,也是結果,

刷行動電話的目的,是分散注意力,為了“離自己遠一點”,

“人們已經習慣于尋找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以至于無法忍受和自己共度一個晚上。這是一種隱藏自我的方式,因為洞察自己需要心理空間,而所有這些分散注意力的技巧都是用來逃避自我的”,


4)沒有找到讓自己真正放松的事

有次我問一個編輯同事:你休息的時候會干什么?

她說:看書。

我很驚訝,因為看書對我來說是工作的延伸。一旦開始看書,我的腦子就會自動在里面找選題,而且,我也一般只允許自己看跟工作有關的書。

這也說明一件事:“休息”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有關“休息”的在線調查也顯示了人們非常迥異的放松方式——有些人是睡覺,而有些人是社交,

問卷表明,更多女性選擇閱讀作為放松方式,而更多的男性選擇聽音樂。在這項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一個顯著的結論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運動”不是休息的對立面,而是休息本身,


怎么找到你的comfort zone

放松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是一種深度休息的身體狀態,可以改變一個人對壓力的身體和情緒反應。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放松的本質是一種“平靜的覺知”,身心系統處于平靜的狀態,為內在自我、思想和創造力騰出時間和空間,停止憂慮、感受“存在本身”,而不是一定要“做某事”,

它是一件古老而強大的心理學工具。如果你感覺身心俱疲,又沒法逃離內卷,就要學會見縫插針地“暫停”。

這包括:在短期內進行放松的“大量小動作”,以及,找到長期“工作-休息”的最佳節奏。


下面我們介紹幾個放松的整體原則。選擇哪種放松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經常練習,才能獲得放松的技巧,而不是讓“放松”本身成為另一個壓力源,

1)知道什么能讓自己放松,需要足夠的自我覺察

電視里演泡泡浴的女主,一邊敷面膜一邊喝紅酒放松。但這些東西只會讓我壓力很大——那么,這就不是放松。

“放松”沒有萬能公式,它是一種需要你足夠自我覺察才能獲得的技能,每當你嘗試了一件新的事/愛好/活動后,你都可以問問自己:

做完這件事我感覺如何?

我是否感覺穩定、自在?

它讓我活在當下了嗎?

你可以給自己做一個“休息盒子”(跑鞋、睡眠毯、故事集、香薰等等),如果是的話,它就可以進入盒子,成為一種你的候選放松方式。

具體方法:

  • 試著回憶你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體會它到底是哪里吸引了自己,然后找到它的成人版本(比如你小時候喜歡在沙坑里玩,你可能會想試試陶器);

  • 嘗試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比如在家附近隨便走,“讓自己隨意探索,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新東西,試著迷路——每當轉彎的時候,問問自己想向左還是向右,看看你最后會到哪里”,


2)確認你的放松目的

意向(Intentionality)是放松的黃金法則。為了讓放松變得更有效率——你可以在每次放松的時候,問問自己希望從中得到什么,比如:轉移注意力、平息一些焦慮、得到安慰,還是暫時逃離工作?

這些具體的目的,可以讓你找到更適合的活動,并制定邊界(比如你如果想暫時逃離工作,就要規定一段時間內不看行動電話),

3)避免“報復式放松”

很多人會在工作日把自己逼得很厲害,不認為自己有時間休息(或根本不去做),只在周末放縱式休息。

這也是一種“要么全有要么全無”的不健康心態。心理學者卡拉巴洛認為,報復式放松可能讓人陷入“內疚、羞恥和其他影響我們真正放松的情緒”,可能讓人精疲力盡、降低效率。


4)在所有“小”時刻有意識地休息

下樓取外賣、飛機延誤、起身倒水、在洗手間洗手……都是適合進行深度放松的小時機,

一些研究發現,僅僅是幾分鐘的“放空”和“轉移注意力”,都實際上更好地訓練了大腦的“注意力肌肉”。

5)累,可能并不是因為工作時長,而是“工作節奏”

社會學家朱迪瓦克曼Judy Wajcman發現,認為自己休息不足,或高估自己工作時間的根源,可能不是工作時間太長,而在于這些時間不規律(比如,需要倒班的員工認為自己更缺乏休息)。

也許,我們需要考慮的不是休息或工作的總時間(total hours),而是我們工作、休息的節奏(rhythms)

具體做法:

  • 你可以將“休息”填在自己的待辦列表里,像對待工作一樣真正地去實踐它。時間、方式都可以不精確,重點是摸索到怎么樣能在必須長時間工作的情況下,讓自己感覺更好;

  • 需要在家辦公的話,可以建立一個有關休息的儀式感。


一些深度放松的通用技巧

Tips:如果你有嚴重心理問題/虐待史,在某些放松技巧中可能會出現情緒不適。如果不適,請暫停,并考慮和心理咨詢師談談,

1)自生放松(Autogenic relaxation)

自生的意思是來自你內心的東西。這種放松技巧,使用視覺形象和身體意識來減輕壓力。

你可以在腦海中重復一些可以幫助你放松和減少肌肉緊張的話,比如,想象一個平靜的環境,然后專注于呼吸,減慢心率,或感受不同的身體感覺(比如從左胳膊到右胳膊),

2)漸進性肌肉放松(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這個技巧專注于慢慢地拉緊、然后放松每個肌肉群,

它可以幫助你關注肌肉緊張和放松之間的區別,更清楚地感受自己的身體。

比如,先拉緊/放松腳趾的肌肉,然后逐步向上到頸部和頭部——拉緊肌肉5秒、放松30秒,然后重復,

3)可視化(Visualization)

想象一種精神意象,比如去一個寧靜的海邊進行視覺旅行,

這個技巧的重點是多感官想象,包括嗅覺、視覺、聽覺和觸覺,比如想象咸海水的味道、海浪拍打的聲音和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


總得來說,深度放松著重于“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一些能使你平靜的事情上,并提高對你身體/當下/存在的意識”,

也就是說,將你的思緒從負面情緒中拉出來,回到當下,這就是“正念(mindfulness)”。

對于沒法放松的人來說,“正念”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因為人在焦慮的時候,腦子里想的永遠都是“別的”,

久而久之,你把所有的“現在”都過成了“別的”,然后你就永遠沒了現在。


如果你最近看過電影《心靈奇旅》就知道,將你從壓力深淵中撈出來的,常常就是“當下”。它可能是一朵梧桐葉,一顆朋友給的糖……任何東西。

放松,就是學會體驗“活著”本身。

(ID:janelee1231)

一個有溫度,有態度,守倫理的

專業心理公眾號

微信更改推送規則


比起離婚,我更想要這些冷靜期

比周末還要上補習班更慘的是補習班跑路了

(原標題:遠離過勞死,也不要“報復式放松”)

(責任編輯:曹逸群_NB19194)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我選擇報復性放松

  2. 什么時候有報復性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