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地方經濟


ROE(凈資產收益)之于企業相當于招商引資之于政府,大陸GDP前50城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250次提及“招商”,全國各地每天上演著形形色色的招商活動:論壇、峰會、洽談會,動輒出現數十億甚至百億金額的項目簽約,然而這些簽約金額是否經得起推敲?是否存在形式大于實質的情況呢?

公司業績取決于戰略定位、業務組合、競爭策略、組織能力和運營機制等一系列的選擇;地方政府在產業導向、政策和營商上的一系列選擇則影響著存量企業和增量招商目標的決策。當區域發展戰略吻合招商目標企業的戰略時,那么招商引資就變得順理成章,招商活動也會從“雷聲大、雨點小”的場面,變成產業項目成交和區域營銷的高績效呈現,從過去多年專注區域經濟咨詢的經驗中,我們觀察到地方政府在做出一系列規劃、賦能和招商選擇時面臨著諸多痛點。下面我們就對這三個方面一一解析。

規劃——戰略定位不清

和企業一樣,戰略定位是地方主官首先需要厘清的問題,也是困擾區域經濟的首要痛點,然而現實情況是,大量城市戰略定位趨同,我們梳理了94座城市的總體規劃,發現84城爭相定位“區域中心城市”,其中36城無產業屬性定位,28城產業屬性定位模糊,如“工業基地”“制造業基地”“商貿中心”“旅游城市”等,鮮有城市的戰略定位能引導本地產業發展,

在低區分度、弱產業屬性的戰略定位下,就會出現區域產業難以聚焦的問題。以東南沿海某省為例,其三大重點城市平均建成區面積不足230平方公里,卻需謀劃發展12-15大不同產業,實操難度大,(參見“東南沿海某三市發展產業規劃”)


產業之于地方,類似于業務線之于企業。成功的多元化企業,其看似分散的業務線往往立足長期積累的、難以復制的或進入門檻極高的核心優勢。相反,不是基于核心優勢(資源)的、單純通過兼并收購增加業務線的多元化,成功案例很少,

一個地方的經濟當然不能過度依賴一兩個產業,但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態勢下,“雞蛋”(資源)放在太多“籃子”(產業)里,也會稀釋比較優勢。“大而全”的產業規劃自然也難以指引作為產業載體的城市設計,導致千篇一律、與產城人脫節的一個個新城。

賦能——政策力度趨同

規劃對于地方經濟來說是回答“做什么”,賦能則是為“如何做”提供政策、資本和營商的支撐。如果規劃階段未能清晰定義有所為、有所不為、什么先為、哪些后為,那么在賦能階段也無法“集中優勢兵力”。

我們梳理、標識、量化并建庫了近百個區域的產業和招商政策,發現全國政策維度和力度的普遍趨同問題。以全國12個市/區關于支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政策樣本為例,可以看出無論是在政策優勢的維度上——項目落地和日常運營,還是在政策優勢的力度上——資金獎勵和補貼都大同小異,區別甚小(參見“全國12個市/區關于支持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政策樣本”)。在區分度低的戰略定位和大而全的產業規劃下,招商政策也會“人云亦云”。地方招商團隊面對最常見招商政策詢問時,“我們這里政策有優勢”的標準回答顯然缺乏說服力,


除了地方財政承擔的產業政策,借力社會資本的政府引導基金也在區域競爭中成為賦能地方經濟的“標配”。截至2020年11月,大陸政府引導基金自身規模已超兩萬億,然而大量資金仍然未能有效運轉,2020年11月,作為地方政府引導基金運作領頭羊的深圳和廣州,被國務院點名通報了基金閑置問題,萬億政府引導基金“秀而不實”,遠未能發揮其促進地方經濟的賦能使命。

如果把產業政策和引導基金歸類為可以短期發力的硬賦能,那么區域營商則是需長期打造的軟實力。我們觀察到,大陸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2020年主要任務”部分,“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及頻率:19/19;“鼓勵科技創新”提及頻率:19/19;“建設人才高地”提及頻率:19/19;“金融支持實體經濟” 提及頻率:17/19,然而,哪些指標,達到多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又有哪些指標,達到多少才具人才吸引力?在政府工作報告層面上,口號多于指標,

在營商環境層面,世界銀行和各類機構從近百個維度評價營商環境,越來越多的區域開始參與營商環境評估,這是好的趨勢,但沒有哪個區域有能力(也不需要)在所有維度與所有區域展開全面競爭。比如,類似“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營業執照頒發”的表現,也許并不是產業基礎薄弱的區域亟須提升的領域。然而,在有限資源下優先提升哪些營商緯度,仍需清晰的、差異化的戰略定位、產業選擇和空間承載的指引。

招商——專業指導缺位

回到本文一開頭觀察到的形式大于實質的各類招商活動,除了規劃和賦能層面的原因,還有招商本身專業度方面的短板。當企業有投資、擴產、轉產等需求時,產業動向大數據提示、關鍵字搜索和要素營銷是潛在客商觸達的主要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觀察全國數以千計的產業載體,即便是一線區域的線上呈現、瀏覽、維護、分析和追蹤,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最后,當產業項目到來時,考驗招商團隊的是農業、食品、裝備制造、生命科學、醫療健康、旅游、金融、電子資訊等大類產業及其擴展的多層子產業鏈條、涉及成百上千的細分領域,和包括企業運營與財務分析在內的專業知識。對整個地方福祉負責的政府部門很難具備對所有產業項目的專業判斷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總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九大痛點(參見“區域經濟發展的九大痛點”),這些痛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產業發展與政府投入之間的差距:政府以超過10%的平均增速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然而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卻呈現負增長(參見“2014年-2018年規上企業數量與政府財政投入平均增速對比”),



好消息是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地方主官,從“全民招商”導向,慢慢轉向戰略驅動,從體系化、市場化、專業化的視角提升區域競爭力。我們也在大量咨詢服務實踐和數據積累的過程中,摸索出一套針對上述痛點的區域繁榮解決方案,將在下一期分享。

黃河 戴朋坤 | 文

黃河是德勤大陸區域經濟咨詢領導合伙人。戴朋坤是德勤大陸區域經濟咨詢總監。

李源 | 編輯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