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般”的默克爾15年執政將結束,繼任者可能是“德國川普”?


執政15年的“鐵娘子”默克爾將于今年離任,她曾領導歐盟渡過歐債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以及對抗covid19大流行,正因為她,德國在過去16年里一直是歐洲穩定的象征,她的繼任者將在16日的基民盟領導人選舉中誕生,并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任德國總理,后者能否延續傳奇,尚未可知。目前共有三名熱門候選人將角逐這一職位,均為男性,分別為梅爾茨(Friedrich Merz)、拉謝特(Armin Laschet)和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他們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僅將決定基民盟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測試著德國改變政治的勇氣,


梅爾茨:德國版川普?

梅爾茨是三位候選人中目前支持率最高的一位。從2000年起,梅爾茨擔任基民盟和基社盟在聯邦議院的聯合黨主席,直到2002年被默克爾擠下,7年后,他離開政壇,加入商界,曾擔任黑石集團(BlacksRock)德國公司的董事長,


梅爾茨得到了黨內保守派和商業派的支持,但并未能說服許多女性成員。他承諾要把基民盟改造成一個更加保守的政黨,去贏回那些對默克爾自由主義政策不滿進而轉投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選民。但基民盟的大部分成員認為他脾氣暴躁,臉皮太薄,并且對他的黨內右傾計劃持懷疑態度,一些專家認為,他在綠黨和社民黨那里失去的中間派選民將遠遠多于從另類選擇黨那里獲得的選民,這可能會導致梅爾茨領導的基民盟在下屆選舉中輸給由綠黨、社民黨和左翼黨(Die Linke)組成的聯盟,


▲三名候選人支持率情況。

拉謝特陣營中的一些人認為,美國最近發生的國會暴亂事件也許會損害梅爾茨獲勝的機會,“我不是說梅爾茨是德國的川普——遠非如此,”拉謝特的一位盟友說道,“但美國已經向我們展示了,當一個建制黨偏向右翼時會發生什么,它可以迅速惡化到失去控制,”

拉謝特:延續默克爾政策

拉謝特是默克爾的盟友,也是其移民政策的堅定捍衛者。作為基民盟大本營北威州的州長,他有著非常重要的權力基礎,今年59歲的拉謝特是一個致力于歐洲一體化的溫和派,也是最有可能保護并延續默克爾政治遺產的人,


然而在疫情期間,他的政治明星光環褪色。北威州是德國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州之一,他最初較為放任的做法受到了一些選民的反對。“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不要選擇與默克爾斷裂,而是要保持連續性,”拉謝特最近告訴記者,“基民盟必須傳達這樣的理念:她擔任總理的16年都是好年頭,因此我們要支持她的政策。”

羅特根:關注年輕人

羅特根目前是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的負責人,他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自由主義的現代化者,并認為基民盟應該把重點轉移到年輕人最關心的問題上,比如氣候變化問題。他在去年12月的一場電視辯論中說:“我們并不能滿足只在60歲以上人群中排第一,”


憑借在社交網路上開展的各種稀奇古怪的競選活動,羅特根吸引了一支年輕的志愿者隊伍,“在所有三位候選人中,他的大腦最有創意,”“羅特根團隊”的一名女性成員說道,“他讓另外兩個人看起來真的很老派,”

德國面臨不確定未來

如果梅爾茨在16日的投票中勝出的話,他很有可能會成為9月聯邦選舉的候選人,而如果拉謝特和羅特根勝出的話,情況可能就不會那么明朗了,有報道稱,除了以上三位候選人之外,現任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以及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得(Markus Söder)也有可能會參與總理一職的角逐,基民盟的官員表示:“總理之爭基本上是五個人之間的競爭,而不是三個人之間的競爭,雖然基民盟的選票上只有三個人。”


▲德國總理候選人支持率民調,巴伐利亞州州長索得目前領先。

《金融時報》認為,1月16日的黨內選舉事關重大,在默克爾的領導之下,德國在過去16年里一直是歐洲穩定的象征,這次選舉過后,德國有可能會迎來一個不確定的新時代——尤其是如果梅爾茨獲勝的話。作為默克爾的老對手,他比黨內其他人都更懷疑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并曾經提到德國需要努力去“維護其在歐盟中的利益”。梅爾茨的勝利可能會對歐洲及其他地區產生深遠影響,


▲三位候選人參加電視辯論。

對于基民盟來說,這次選舉也非常關鍵,因為它最終會選出默克爾的接班人。“雖然默克爾讓她黨內的許多人都非常惱火,但最終她是不斷贏得選舉的原因,”德國最有經驗的選舉經理人之一施陶斯(Frank Stauss)說道,“有了默克爾,就有了連續性。現在她即將離開,基民盟內部對于無人能預見的發展的確感到了恐懼,”


這次選舉也跟基民盟未來想成為怎樣的政黨有關,在默克爾擔任總理期間,她把原先保守的基民盟引領到了德國政治光譜上更中間的地帶,她廢除了義務兵役制,下令關閉了德國的核電站,引入了同性戀婚姻立法和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并大幅增加了工薪階層的托兒服務,然后,在歐洲移民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迎接了100多萬難民進入德國。


美因茨大學部歷史學家羅德爾(Andreas Rödder)認為,默克爾的這些動作攪亂了德國的政治格局,“基民盟偷走了原本屬于社民黨和綠黨的政策”。在默克爾的領導之下,基民盟變成了一臺運轉良好的選舉獲勝機器,能夠吸引具有環保意識的城市自由派以及右翼分子,“但基民盟為默克爾的成功所付出的代價是,它失去了自己的綱領性特征。”羅德爾說道,

新聞及圖片來源:CNBC、金融時報、彭博社、衛報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新聞推薦:

4名候選人全站邊“鷹”派!默克爾離任后,德政壇恐掀起驚濤駭浪

據國際在線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對外宣布,等到任期結束后,不會繼續擔任德國總理。這一消息在德國引起熱議,按照默克爾在德國聲望,完全可以再次參選,

據悉,默克爾表示自己在2020年過于疲憊,面對疫情以及各種經濟、政治問題,讓自己精疲力盡。

默克爾一旦離任,誰擔任德國新總理將成為重中之重,4名候選人全站邊”鷹”派!

德國媒體猜測,默克爾離任后,德政壇恐掀起驚濤駭浪,目前幾位總理候選人已經浮出水面,這幾位都是在德國呼聲很高的候選人。

關鍵時刻,施潘作為德國衛生部長,可能會加入進來,據了解,他會根據民意結果,來確認自己是否參選德國總理。

2020年因為疫情問題,各國都在抓緊時間進行防控,其在德國大陸積累了較多聲望,

延斯·施潘是少壯派代表,是一個野心家。他腦海中關于德國未來發展思路,都是偏激進。

此前默克爾接納中東難民,遭遇了他強烈反對,認為她是一個慈善家,延斯·施潘多次對外表示,德國想要發展,在對美問題上要格外慎重。

延斯·施潘呼吁德國要封鎖國門,與其他國家競爭,一旦讓延斯·施潘擔任德國總理,會給德國政壇局勢造成巨大影響,


除了延斯·施潘之外,其余三人都是強硬派,在駐軍、移民等問題上,政治手腕極其強硬,在關鍵問題上更為強勢,手段毫不手軟。

德國民眾擔心隨著默克爾離任,不管誰擔任德國總理,都會給自己帶來巨大麻煩。德國可能會向一個極端方向發展,德國人十分不習慣領導人更換。

他們更習慣按照一個路線發展,不希望發生過多變化,對于與德國關系親近國家,要密切注意德國總理選舉,提前做好準備。

未來德國很可能將會與默克爾時期截然不同,隨著英國脫歐,歐洲范圍內將會是德國與法國天下,

德國擁有巨大經濟發展潛力,但在國防方面實力偏弱。法國防務能力較強,但在經濟發展領域有些偏科,

據德媒報道,德國民眾面對這四位候選人相當擔憂,他們還是希望默克爾能夠繼續擔任德國總理。

大陸與德國關系在默克爾時期有長足進步,換了其他領導人,可能會改變這一局面,

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2021年德國領導人也會更換,歐洲局勢或要發生巨大改變。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最后一班崗

一報還一報,

2017年3月17日,訪問美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與川普在白宮舉行了一場重要會談之后,兩人在橢圓形辦公室分賓主落座供記者拍照,在此起彼伏、咔咔作響的快門聲中,有記者反復提醒兩人:“Handshake!(握個手吧)”。面對記者的要求,默克爾對川普稍稍探頭,說道:“They want to have a handshake(他們想讓咱倆握個手)”,

結果,川普充耳不聞,拒絕與默克爾握手,末了還提醒德國記者:“Sent a good picture back to Germany ,please . Make sure(把精彩的照片傳回德國,一定)”。

這樣的情景,讓默克爾好尷尬,應該算得上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外交風波。

一年之后,德國記者從加拿大G7峰會現場發出一張頗具震撼力的照片。照片中,默克爾C位站立、臉色明亮、目光堅定,她的身體前傾,雙手支在桌子上,擺出了居高臨下的姿勢。默克爾的對面是坐著的川普,面色黯淡,不但在高度上比默克爾矮了不少,而且位于畫面的右側邊緣,

這是德國攝影記者的一次漂亮的反擊。

2020年5月,默克爾公開打臉川普,由于疫情的影響,川普本來已經安排G7峰會在線上舉行,又臨時改變主意要在戴維營舉辦。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第一個表態支持川普,愿意前往美國開會,默克爾卻公開聲明,不去,

結果,本該由美國在2020年主辦的G7峰會迄今沒有舉行。

2021年1月11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發出公告,從12日中午12:01分開始,對來自法國和德國的飛機零部件以及部分酒類產品征收新關稅,其中飛機零部件的稅率是15%,酒類為25%。

這應該是川普政府對德國(包括法國)的最后一擊,如果默克爾出手夠快,她也許會聯合法國,在川普下臺前還以顏色。

從2005年11月開始,默克爾三度連任、擔任德國總理16年之久,此前她已經反復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因此本屆任期是她的最后一班崗。

這最后一班崗,并不輕松。

默克爾離任前需要處理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重塑德美關系、歐美關系。

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國際關系大格局的角度,美國與歐盟、與德國都是深度綁定的關系,是實打實的盟友。川普執政四年,雖然默克爾在世人面前樹立了一個“抗美”的形象,但是德美關系的基礎依然牢靠,歷史慣性依然存在,即使有沖突,也不是根本性的沖突,而且主要是川普政府挑起,默克爾只是被動應對。

但從另一方面看,冷戰結束,東西德統一,華約解散,前蘇聯軍隊撤出原東德地區,華約解散,某種程度上標志著北約喪失了存在的基礎。但非常詭異的是,北約依然存在了30年之久,不但繼續存在,而且逐漸東擴,向俄羅斯擺出了咄咄逼人之態勢。借助北約的存在和東擴,美國繼續在歐洲駐軍,其中在德國的駐軍規模最大,

以目前俄羅斯和歐盟的關系,北約和美國是否有必要在歐洲維持如此規模的軍備,美國駐軍對于駐在國而言,到底利弊如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

拜登政府執政以后,預計德美、歐美關系會有一定程度的回暖。但是,如果川普執政的4年,德美、歐美之間屢屢爆發的沖突,激發了德國人和歐洲人的自主意識,默克爾以及歐盟的領導層將如何對待這種意識,如何借此重塑與美國的關系,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面向,

默克爾需要處理的第二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帶領歐盟走出經濟困境。

在英國退出之后,德國和法國成為歐盟的盟主,其中德國的地位更加重要一些。隨著疫情的再度失控,歐盟的經濟復蘇任重道遠,日前摩根大通預估,2020年第四季度歐元區GDP可能會萎縮9%,2021年一季度,歐元區的GDP預期會萎縮1%,而此前該機構對第一季度的預測是增長2%。無獨有偶,對歐元區2021年第一季度的預測,瑞銀的數據是萎縮0.4%,荷蘭國際的預測是零增長。荷蘭國際并預測,歐元區經濟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大約要到2023年,

這樣的數據和預測,給德國和歐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也正是為了應對這樣的挑戰,所以歐盟才會趕在2021年到來之前與大陸簽訂投資協定,

這也就涉及到了默克爾需要處理的第三個重要問題,加強和促進與大陸、俄羅斯的關系,

站在德國的角度,可以把國際關系分為三條戰線,與美國的關系算是西線,歐盟內部是中線,與大陸、俄羅斯的關系算是東線,

東線是德國和歐盟的后院,在2021年的最后任期之內,默克爾需要在這個后院將“大進”“大出”兩件大事搞定,或者作出重大推進。

所謂大進,指的是從俄羅斯引進能源的北溪二項目。這個項目美國一直反對,最新的美國國防授權法還有對北溪二實施處罰的條例,

所謂大出,就是中歐投資協定帶來的針對大陸的投資機會,將使歐盟和德國的對外投資資本增加一個重要的出口,并帶來可觀的效益,

北溪二項目還有最后150公里左右沒有完成,默克爾離任前,應該會完成并舉行一個開通儀式,

至于中歐投資協定,還需要歐盟成員國、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的批準,法律程式很復雜,但在經濟復蘇的壓力和大陸市場的吸引力雙重作用之下,這個協定還是有望在默克爾離任前修成正果。

擔任德國總理后,默克爾先后12次訪華。也許今年她會再來一次,

有一個稱號,沒有授予儀式,但存在于大陸人的心中,這個稱號將伴隨默克爾的一生。

這個稱號就是:大陸人民的老朋友,




(責任編輯:史建磊_NBJ11331)

4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據說倪馬密還是我的馬子呢

  2. 德云社 會倒閉。。。

  3. 據說是希特勒的外甥女

  4. 讓川普執政15年….會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