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如今的大陸互聯網行業,數得上名的企業家都是男性。可是大陸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的創始人,名叫張樹新,性別女,堪稱是“大陸互聯網行業之母”。
張樹新是東北撫順人,1963年出生,小時候,她讀到了第一本和未來有關的書,叫《小靈通漫游未來》。這本書是大陸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傳記作家葉永烈在1961年寫的科幻小說,出現什么電子表、太陽能燈,還有長著四條腿,可以輕輕松松爬山或者過河的汽車,這給年幼的張樹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科學會給生活帶來這么大的改變,那么隨著科學的進步,未來又會發展成什么樣呢?
抱著這一份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情,1981年,張樹新考進了中科大的化學系。她希望,自己能成為大陸的居里夫人。在大學部里,張樹新刻苦努力,表現優異,還成了中科大歷史上第一位女學生會主席,
可是五年下來,張樹新突然發現,其實自己的個性,并不適合當一個化學家。她愛自由,愛幻想,喜歡新鮮的東西,更喜歡搞事兒。于是,畢業以后的張樹新沒有隨大流地出國,也放棄了繼續讀研究所的機會,而是直接拋棄了化學老本行,跑《大陸科學報》當了一名記者,
工作3年后,張樹新已經稱得上是《大陸科學報》里最好的記者,可是她又跳了槽,跑大陸科學院去了,在大陸科學院,張樹新大開眼界。她從事的是企業策略研究方面的工作,目睹了北京中關村奇跡一般的崛起和無數企業的創業神話。于是,又過了3年,也就是1992年,在一片下海創業的熱潮中,張樹新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機關單位,創立了自己的公司,
1994年,張樹新到美國發現了神奇的互聯網。
可以說,當時的互聯網,就像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這一年,美國的上網人數也就100萬人,而大陸呢,更是才剛剛用一根64K的國際專線加入了互聯網,各位,才64K的專線,什么概念?今天大家用的寬頻,那怎么著都得100兆起步吧?比64K多出1600倍。在那會兒,已經是讓人們喜出望外了,大家還給它起了個名兒,叫“資訊高速公路”。
張樹新迫不及待地想要到這條“資訊高速公路”上去逛逛,她給自己的公司起了一名,叫瀛海威,就是資訊高速公路的英文information highway的諧音。
二、 大陸的“資訊高速公路”
1995年初,張樹新走進大陸郵電部,申請做互聯網服務,
申請是通過了,張樹新是到底應該要提供什么樣的互聯網服務呢?她也不知道,最后,她決定,依葫蘆畫瓢,張樹新照著“美國在線”這家公司在當時的模式,建了一個網站,叫“瀛海威時空”,掛在大陸科學院的名下,這是當時大陸唯一一個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路。
“瀛海威時空”的用戶需要先注冊登入,再繳納一筆入網費,就可以自由地閱讀電子報紙,在論壇里面發言,使用網路哈拉室,甚至隨時隨地都能去外網上看看國際消息,很快,在那個互聯網領域還是一片蠻荒的年代,“瀛海威時空”橫空出世、一炮而紅,在互聯網玩家里面的知名度直線上升。
可是,1995年,全國上下的網民數量,充其量也就一萬,作為大陸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了啟蒙老師的角色。1995年底,瀛海威在北京中關村附近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大陸離資訊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向北1500米處,正是瀛海威剛開辦的網路科學教育館。所有人都可以到這個科教館里面,免費地使用瀛海威網路,免費地學習網路知識。
盡管困難重重,張樹新始終斗志昂揚,她利用自己曾經的媒體從業資源,在各大新聞媒體開設專欄,一遍一遍地給人們普及網路知識、傳播網路文化,同時也一遍遍地告訴大家:中華民族想要實現崛起,資訊產業是一個重要的機會,
可以說,很多大陸老百姓就是跟著瀛海威,才開始走進互聯網世界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瀛海威和張樹新也收獲了自己應得的鮮花和掌聲,
當時的張樹新相信,自己在一個對的時間,做了一件對的事情,可讓她自己也沒想到的是,僅僅兩年以后,她就改口了。她說:“1994年底到1995年初,我們走入IT行業,是一種不幸,”
三、燒錢項目夭折
瀛海威收獲了大陸第一代網民,成了大陸第一家互聯網巨頭,在那個網路才剛剛興起的年代,甚至有人一度就以為,瀛海威就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瀛海威。可是,當實實在在地談到錢的時候,瀛海威的短板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
首先,它的野心太大,什么都想干,而且不計成本,從基礎設施到內容平臺,從影音游戲到社交論壇,瀛海威是什么都做,甚至還創造了自己的虛擬貨幣,想要涉足電子商務。放到今天來看,那就是一個“大陸電信+新浪+騰訊+淘寶商城”的大麥克,那得燒多少錢,
張樹新就給員工們畫大餅,說:大家要振作,不要氣餒,互聯網時代馬上就要到來,我們馬上就能賺錢。可是,直到1997年,全國撥號入網的用戶數量,也才區區25萬人,“瀛海威時空”的注冊用戶呢?到1998年才6萬。
第二條,張樹新記者出身,向公眾搞宣傳,那是很在行,所以才能在剛創立的一年里面開門立戶、首戰告捷。可是一旦到扎扎實實地要面向用戶搞經營的時候,張樹新就不合格了。所以,瀛海威上馬的項目不少,可一個個都是拍腦袋決定的,沒有任何商業邏輯可言,也一點都不講市場規律。
比如,1997年,香港馬上回歸,三峽工程快要開工,十五大就要召開,有人就建議了,說今年的主旋律是愛國主義,我們何不抓住機會,做一個“網上延安”?張樹新一聽:好創意!把延安的歷史、現實還有人物故事放在網上,又有社會意義,又有商業價值,這就是瀛海威今年的頭號重大工程!
在接下來,張樹新寫通告、開新聞發布會,把這件事鬧得是沸沸揚揚。員工們為了這個項目是狂熱加班、挑燈夜戰,一共做了200個網頁、500幅圖片,寫了10萬多字,結果“網上延安”上線以后,點擊率卻幾乎是0,也是,互聯網的世界那么豐富多彩,大家上網干嘛的?娛樂、消遣、交朋友來的,誰上網是為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像“網上延安”這樣的戰略失誤,瀛海威犯了不止一次,交了不少學費。可是花不花錢的,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這體現了瀛海威最致命的一個弱點,那就是:它雖然是大陸最早的互聯網企業,卻根本就沒有互聯網思維,
四、企業缺乏用戶思維
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最早是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提出來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互聯網思維里邊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那就是用戶思維,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而這也恰恰是瀛海威所欠缺的。
比如瀛海威的聯機服務是收費的,可是整個互聯網環境是開放自由的,資訊交流暢通無阻,那誰還愿意來你這兒呢?
再比如瀛海威用的通信協議,還有打開網站用的瀏覽器,都和大家最常用的網路標準不一樣,用起來很不方便,公司內部也有不少抗議的聲音,可是瀛海威的高管們卻硬是不改,為什么呢?公司之前研制這些專用軟體,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不能隨隨便便就廢棄了,
再比如,瀛海威時空自從開通以來,經常被用戶詬病的一點,就是總掉線。用戶們經常好好地上著網,突然就連接不上網路服務了,大家都是投訴不斷。按照瀛海威一個內部技術人員的說法,其實要改正這個問題并不難,但是公司里就是沒人去做,
于是1996年7月,有一個用戶實在忍不住,就在瀛海威時空的論壇上面開噴,說你這掉線問題再不改,我就來把你的信號轉換器給砸了,很多用戶感同身受,紛紛回帖說哥們噴得好,我們頂你,
瀛海威大處理方式,成立了一個“網路警察隊”,對所有論壇來了個大清理,逮著有誰在論壇上面發些罵公司的話,就直接刪除、禁言,甚至暫停用戶的使用權。
這樣拒絕和用戶溝通的態度,在瀛海威的用戶中間引發了軒然大波,不少用戶就此對瀛海威徹底失望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難道大陸就只有你瀛海威一家互聯網公司了不成?
五、創始人黯然出局
1996年4月,“雅虎”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股價一路從13美元飆升到43美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人就像張樹新建議,說我們瀛海威的運作模式得改,像“美國在線”那樣的全能型網站已經不通了,現在的網民想要的,是像雅虎這樣的門戶型網站,能告訴他們去哪兒找什么資訊。
可是張樹新聽了以后,不置可否。也沒點頭,也沒拒絕,而是把這件事擱置了下來,就這樣,瀛海威錯過了轉型的良機。而那些在張樹新之后進入互聯網行業的競爭對手們,則抓住了這次歷史性的機會。
1998年的互聯網,關鍵詞有三個:搜索、門戶、免費登入。這一年,張朝陽把公司改名為搜狐;丁磊在廣州創立的YouMeLive,率先推出了免費的信箱和虛擬社區;原來和瀛海威一樣做全能網站的四通利方也正式改組,和另一家網站合并成了新浪網,可是瀛海威呢?卻還守著以前那套收費的、全能型的模式,慢慢地,也就掉出了大陸互聯網公司的第一梯隊,
投資人們把瀛海威的情況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公司的創始人張樹新,已經不適合再繼續擔任公司的管理者了,于是1998年6月,在瀛海威的一次董事會會議上,大股東興發集團突然發難,罷免了張樹新的總裁職位。
興發集團向社會公布了瀛海威的1997年的財務報表,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瀛海威到年底一共投入了1.4億元,按照張樹新之前向董事會報告的年度目標,收入應該是1.1億元,就算扣除一些公關宣傳費用,那最低應該也得有9000萬,可實際上瀛海威的收入是多少呢?900多萬,不到目標的十分之一!
興發集團的做法雖然是合情合理,但在方式方法上還是考慮得不夠妥當,它想改變自己的定位,從一個低調的、只出錢不管事的財務投資者,變成一個參與公司經營的戰略投資者,把張樹新之前定下的業務模式給徹底地改革掉,卻沒有和管理團隊好好溝通,結果不僅遭到了輿論的攻擊,也在公司釀成了一場信任危機。
就在張樹新被迫出走5個月以后,瀛海威又出了一樁大新聞。公司的整個管理團隊,除了興發集團剛任命的總經理以外,一共15個人,集體給興發集團交了份辭職報告,在這次嘩變中,張樹新和興發集團反目成仇,瀛海威創始團隊的原班人馬,也一個都沒留下。而沒了這些人的瀛海威,再也沒有了翻盤的可能。
那么,離開了瀛海威的張樹新,又過得怎么樣呢?想當年,意氣風發的她曾經對采訪記者說,互聯網激發了她所有的創意和可能的創造性,她敢說,自己會永遠做互聯網,可事實上呢,在1998年以后,她做過投資,做過公益,創立了教育基金會,和丈夫一起環游世界,卻再也沒有回到互聯網行業里,大概是這個行業給她留下的教訓太慘痛了,
張樹新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我們是這個行業中犯錯誤最多的人》,在這篇文章里,她很遺憾,說瀛海威不幸生得太早。你本來是要賣面包的,卻發現要從種麥子開始做起,而種了半天麥子以后又發現,這件事本來就不該你干,而你種下去的麥子,已經被別人做成了面包,
同時呢,她也很遺憾,自己沒有認識到互聯網行業的特殊性,在股權上輕松地就出讓了投票權,在商業模式上也沒有形成足夠的中短期收入。這些來自行業拓荒者的經驗、教訓和思考,也給后來進入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編輯|涼山
排版|涼山
路上讀書:全球名校博士30分鐘精度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