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MeLive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冷炮歷史】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作為現今的大陸第三大島,崇明始終因開發程度較低而難以吸引外界眼球,其原本的發展進程,也就更加容易為后世所自然忽略。但在某些特殊階段,崇明也曾身處時代大潮的風口浪尖。發生在1659年的崇明圍攻戰,就是該島為數不多的歷史高光時刻。
最初的崇明沙州 浮現在唐朝時期
早在西元7世紀,最初的崇明島因長江口泥沙淤積而露出水面,但在當時還沒有完整的大型島嶼框架,只是基于大片近海淺灘之上的幾座沙州。因此,不僅沒有任何常駐人口,連偶然造訪的漁民都非常稀少,唯一的作用價值,就是為遠方來的船舶充當路標,考慮到同時代的南通都還只是獨立島嶼,原始崇明的無人問津也就顯得情有可原。但到西元10世紀的楊吳政權建立,今日島嶼的西北部已出現固定村鎮,可見由滾滾長江所帶來的泥沙吞吐量是多么巨大。
北宋時代 黃河奪淮加速了崇明島成型
不過,崇明直到此時也依舊僅有小片的島嶼和更多分散沙州。在西元12世紀的黃河奪淮事件發生后,更多泥沙通過淮河水系與大運河注入長江,才直接加速了更多淺灘的堆高進程。于是,崇明一帶的島嶼面積和數量都急速上漲,并且因盛產海鹽而被宋朝當局重視。同時,群島北側的水道也由于聚集更多泥沙而不利于航行,從而迫使更多商船選擇走南側路線,再由當時的蘇州河進入中世紀上海。類似的航運模式,也一直被后世給保留到近現代為止。
中世紀的崇明群島 成為兩宋的海鹽產地
期間,還有來自開封五大河的船名邵青,利用金兵南下的混亂而聚眾起義。他們主要盤踞在當時的崇明沙州,并計劃渡水占據北面的江陰。但在西元1131年的崇明沙之戰中,被尚有余力的南宋官軍擊潰,但崇明作為沿海支點的價值,也在這次短暫的風波中被凸顯出來。
宋元明三朝的崇明群島變化
到了明朝建立的14世紀,崇明已穩步進化為長江口的大型群島。其中既包括規模較大的東沙島和三沙島,也有分布在它們周圍的更多零星礁石和更大面積的淺灘,盡管從地理位置上看,這里距新王朝的都城南京不遠,甚至能被接被劃入最重要的南直隸省,但許多不服海禁策略的沿海居民,還是選擇在這片群島間掙扎求生,
明朝初年的崇明群島地圖
明軍自知無法完全蕩平海疆,便采取兩手抓的分化瓦解策略。不僅在至關重要的東沙建立縣城和駐軍,也經常雇傭或動員百姓充當民兵,并且因他們的兇悍作風而加以某種褒獎,但自持模式與陸上衛所完全類同的水寨,很快就因經費有限、人員逃亡和參與走私活動而大幅削弱,于是在近代早期的1501年,還爆發過土豪施天泰與紐東山的小規模叛亂。
明朝時代的崇明群島 也是倭寇長期活動的區域
當然,直到16世紀中期的倭寇時代來臨,崇明的防務屬性才真正獲得重視。由于太平洋風浪的不斷侵蝕,原有的水寨據點也逐步為倒灌的海水所摧毀,官軍只能向北移步,并按照原來的樣式再建營壘。同時借助財政傾斜和西洋火器東傳,逐步提升原始的城防系統,繼而扮演長江口的第一門戶重任,兵力也擴編為1090人的守城分隊、1103人的水兵、400土著民兵和60艘大小船只。
脫胎于海防水寨的明朝崇明縣城
1554年,來自浙東的大股倭寇嘗試發起挑戰。但因為只時行船走私的海盜,明顯缺乏應付成熟營壘的攻堅能力,經過2天的苦戰,才勉強突破城墻防御,卻因之后的巷戰損失太大而選擇退走。當然,由于明軍缺乏射程足夠的大型火炮,駐軍據點外的島礁依然不受長期控制,大量走私海商依舊能在群島時代的崇明進進出出,甚至到后來的萬歷和崇禎時代,都保持著隨時群起圍攻官軍水寨的能力。
明朝官軍和倭寇都為控制崇明而進行了漫長的邊界戰爭
西元17世紀,這種吏制帝國與民間私人武裝的詭異平衡,還是為更大的外力所打破。當滿清大軍在1645年占領南京,就有大批逃亡的官吏和潰兵拒絕至崇明群島,準備召集義軍去反攻陪都。但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與其他必要支持,并沒能采取任何實質行動,反而在清軍抵達時,因懼怕在嘉定搞過屠城的李成棟而宣布投降,清廷隨即也認識到崇明的戰略地位,始終以近2000左右人的兵力加以看守,用于應付任何南明系水上勢力的反撲,
崇明在轉投清朝陣營后 發揮了抵御南明反撲的重要作用
后來的事實也的確證明,以舟山群島為基地的明軍水師過于羸弱,連這個小小的縣城都沒法攻破。反倒讓順治朝的滿清愈發重視崇明,在島上部署超過6000人的新募水師,配合留在吳淞的余下4000人成掎角之勢,
鄭成功的北伐前進線路圖
1657年,真正的城防能力考驗由福建沿海殺到,長期以金門和廈門兩島為基地的鄭成功,發動3000艘船只與號稱200000人的部隊北上,浩浩蕩蕩的開向長江中下游水域。此時,大部分明清駐軍都缺乏重型火炮的缺陷被直接暴露出來,雖然崇明縣城脫胎于海防水寨,又正好位于近岸航道的咽喉位置,卻無法對距離稍遠的船只構成威脅。基于形成快速突破的鄭氏艦隊,也對沒什么經濟價值的崇明懶得搭理。于是選擇暫時繞過,直撲位于大運河沿線的鎮江京口而去,
鄭成功的精銳鐵人軍步兵
等到鄭家軍在1659年困居南京城下,原來駐防在崇明的6個營水軍便迅速從側后方襲來,鄭成功迫于無奈,只得叫停這場聲勢浩大的遠征,將殘部和所有戰利品都打包裝船撤離。他們在半路上再次路過崇明,便出于提振士氣和泄憤需要而決定攻占縣城。準備利用大部分駐軍外調的時間窗口期,在離開長江流域前再最后劫掠一番,
清朝早期的水師 大都就是投誠過來的前明官軍
但清軍方面也對其意圖早有預判,提早將2個營的水師調回島上駐防。他們雖沒辦法在水面上逼退敵艦,卻依舊能利用磚石城墻進行頑強阻擊,鄭氏部隊首先將購買自澳門的紅衣大炮搬運上島,繼而又在重火力掩護下派人去填埋外側的護城河,守軍則只能依靠弗朗機級別的武器回擊,盡可能對靠近城角的敵軍實施殺傷,
南明軍隊從澳門購買的紅衣大炮
由于普通鄭氏兵丁大都只配發弓箭,所以很難在近距離上占得優勢,致使數次利用云梯發起的大規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最后雖對西北面的城墻造成巨大破壞,卻是還在肉搏中被趕來增援的民兵驅逐出去,鄭成功眼看自己要再度因攻堅不利而困守城下,只能再次下令全軍上船后撤。這場崇明圍攻戰,也就成為其北伐征程中的尷尬謝幕,
看似龐大的鄭家軍 最后也沒能拿下崇明縣城
此后,整個蘇南的水軍都因長江口戰事消停而不斷裁員。清廷為防止鄭成功一類的海上勢力威脅內河,轉而斥巨資在吳淞口建立炮臺,并將較為珍貴的紅衣大炮都部署到那里。崇明本身則因泥沙的進一步淤積,徹底從群島變成完整的大型島嶼。但由于武器限制所造成的防區覆蓋面積不足,還是讓朝廷無意繼續在當地部署重兵,該島也就在近現代的許多后續沖突中“獨善其身”,直到21世紀才再度因經濟原因而引得更多人矚目。
(全文完)
清朝早期的水師 大都就是投誠過來的前明官軍
能看出作者的立場[挨揍]
這韃炮是出了名的逢清必舔,逢漢必黑。
寫歷史本應該客觀.
哪里都有豬子豬孫啊。豬子豬孫就是不帶腦子。沒腦子去面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