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絲綢之路的“胡商”,賺了一桶金,也傳播中華文化


胡商

今天一說胡商,我們就知道這是指代古代非中原民族的商人,其實古代對胡的定義是遠遠超過我們今天的理解范疇的,其不僅囊括了北邊匈奴、西域諸國民族,甚至連古印度人被列入其中,從魏晉時期至隋唐,胡商多來自指西域的大食、粟特等國,《后漢書》就我們闡明他們在絲路上搏命逐利的場景,到了唐朝,政府對這些胡商的態度十分開放,他們的利益得到朝廷明確的保障,甚至應允許他們定居,并賜予戶籍,至此胡商聲勢達到歷史最盛。


說到胡商中的族群,以古粟特人最多,他們是來自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的古老民族,有著自己特有的古中東伊朗語文明,以善于經商聞名中外,他們常年往來于絲路,有的甚至在沿途定居下來,形成部落,以他們信奉的襖教長老作為統領,中原朝廷還會把這些頭人封官,其實這樣中轉站性質的部落也非古粟特人獨有,類似外國商人打入中原市場的前哨站比比皆是,


絲綢之路

我們今天所指的絲綢之路其實并非決策者一筆畫就的,他是胡商等各國商人們一步步踏出來的。相關資料表明,當時進入中原王朝的第一站乃是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一帶,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古時朝廷多把這里設作胡商入華的服務站,派有官方的翻譯官,稱為“譯語人”,他們還負責驗明商人們的入關公文,同時收取賦稅,還會幫助調解糾紛,可見涼州的絲路節點地位無可取代,

出了這些重要城市節點,胡商要面臨就是荒野大漠,高僧法顯曾記到:“途中多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莫知億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可見沿途的兇險程度,再者胡商們馱運的琉璃、寶石、香料、絲綢、瓷器和茶葉等,無一不是價值連城,所以絲路上的悍匪大盜屢禁不止,新疆格爾木的一幅壁畫遺跡就為我們刻畫了當時四位商旅遭遇強盜的情景,所以這條絲路既可以說之致富之道,也可以說是鬼門關卡,


絲路兇險,所以行走其中的胡商多結伴而行,以隋唐時期為例,一個商隊的人數竟可多達三四百,駱駝則有千百頭,此外商隊還會聘請保鏢,此外,這些商隊多依附于所在國商會,少有自行結伴的商人,有的還商隊內還混有文化交流人員,如傳教士、工匠、留學生等,有時由官方出面組織的外交使團隊伍甚至多達五千至一萬人,不過也有不同民族的商人混組的商隊,可見當時文化交流的盛況非同一般。

胡商的地位

多數胡商通常十分富有,更有甚者定居于大陸,獲得戶籍,成為朝廷命官,比如北齊的康德汪,北周的婁定根,祖上都是胡商,他們躋身上層社會都是搏命而來,放在當今是十分受人敬仰的。但對重農輕商的古代國人來說,對這些胡商多是既羨慕又鄙視,譬如唐代長安百姓給胡商們 “千金胡”的外號就反映了這一態度,當時的人們多把他們視作貪婪狡黠、見利忘義之徒,乃至胡商遭遇盜搶時,甚至有人拍手叫好,《太平廣記》中也曾記錄同船百姓將胡商推下船以平息水神憤怒的事件,這雖與中原民族農耕文明起家不無關系,但如今看來仍甚是可笑,


雖歷經千百年,這些商業文明史上勇者、文化交流的使者們仍舊不褪其光華,古老的絲路上,來自各國的商人們依舊來往密切,不僅富足了自身,當代的《霓裳羽衣曲》也由他們再次奏響。如今全人類都面臨著諸如高烈病毒等方方面面的威脅,共商共建共享絕不僅僅是空話,團結起來吧,馳騁星辰大海的艦船上應當包括你我!

參考資料:《后漢書》、《太平廣記》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