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以“一門三學士”的殊榮被世人所知,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
在南安石井鎮楊上村東安下自然村,也有著類似的書香世家,那就是東安下村第五世裔人黃華瑞及其胞弟黃華秀,兄弟兩人于明朝萬歷神宗十六年(1588年)秋闈同登鄉薦賢書舉人。
由于兄弟倆同榜舉人,華國文章,為官處事清正廉明,是時御賜匾額旌表“南國雙賢”,一時名震鄉里,
“當詩和音樂都沉默的時候,唯有建筑在說話。”
如今,500多年歲月靜靜流過,東安下這個寧靜的小鄉村,仍舊保存著明圣宮、黃氏家廟、兄弟舊厝等與其相關的文化遺跡,默默“傾訴”著這段歷史,
黃氏家廟。
這段兄弟同榜的佳話,在東安下村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既寄托在家廟里斑駁的牌匾上,也流傳于黃氏族人的口耳相傳中,更被各式史料爭相記載,
熱心的南安政協文史委員洪加勇對黃華瑞家族頗有研究,他雖非本村人,但自幼在此讀書,其祖父任過村里的國小教師,與東安下村有著不解之緣。
2016年,洪加勇四處收集文史資料,與當時楊山村老書記黃文津之子黃永巖等多位老者攀談交流,取得華瑞華秀兄弟第一手資料。
在他看來,兄弟同登舉人本就罕見,兩人終生廉潔奉公、忠君愛國,為人剛正不阿、清風亮節,更屬難能可貴,民間流傳兄弟兩人的佳話美談,生動形象,用于教育后人再適合不過,實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出身書香門第的黃華瑞黃華秀兄弟,其祖父黃鉞幼而英特,博覽詩書,有“七歲成吟、九齡善賦”之聰穎,是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舉人。黃鉞第二年赴京趕考,獲魁南宮第二名,但因主考官李東陽閱卷時突然發病,考卷置于枕下致使黃鉞落榜。一生高傲的黃鉞,見榜上無名,備受打擊,從京城返鄉后即憂憤成疾,隔年病卒,后正德帝特旨追封黃鉞為“欽賜進士”,東安下村旁的“進士墓”就是黃鉞之墓,
兄弟倆少時就讀于祖父讀書和執教的楊林書院,他們以祖父為榜樣,從小立下遠大志向,發奮苦學詩書。
掩沒在山林間的楊林書院舊址。
據村中世代相傳,少年時期,兄弟倆去鄰村觀看梨園戲。當上演宋朝年間的宋郊、宋祁兄弟在同一年高中進士,宋郊則“連中三元”這一幕戲時,兄弟互相激勵說:“今后我們要是能夠像臺上這兄弟倆一樣,該有多好!”一旁看戲的鄰村人聽到此話,兄弟倆受到一陣嘲笑和譏諷,怏怏不樂地返回家中,此后,他們挑燈夜讀,矢志求取功名。
后來,兄弟倆被父親送到泉州的白耇(gǒu)廟求學,歷經十年寒窗,兄弟倆形影不離,同床而眠,留下“伯仲同宴”“雙鳳齊鳴”的美稱,
在白耇廟讀書時,還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當時臨近鄉試,有天晚上,兩兄弟同得一個夢境。夢境中,只見一個白衣少年,衣冠濟濟,走在他們兄弟倆前面。他們走快一點,那白衣少年也跟著走快,他們放慢腳步,那少年也慢下來。走著走著,不知何時,那少年竟然走在他們背后,如此情景幾次反復。
天亮時分,兄弟倆醒來后,談論昨晚玄奇夢境,驚奇于夢境的一致,因為鄉試在即,兩人都認為是廟中神靈指點,于是擲杯問卜廟中供奉的“田都元帥”,詢問夢境是否與今科鄉試的應試考題有關,經連擲數杯得以確認,
兄弟倆綜合詩經儒學,反復推敲論證后,得出《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的文詞題目,并以同樣的擲杯問卜方法,又取得“田都元帥”的認可。兩人于是向“田都元帥”跪拜祈愿,若是今科以此題目為考題,兄弟倆能黃榜標名,一定恭請“田都元帥”回家鄉作為世世代代的擋境神靈,供族人世代奉祀。
玄機妙應,鄉試發榜后,兄弟倆雙雙高中舉人,鄰里贊頌,鄉人同為慶賀,舉家揚眉吐氣。時有“兄弟同榜、雙鳳聯科”之稱。
在中舉的大喜日子里,兩兄弟備辦旌旗彩禮、鼓樂吹笙,親往泉州白耇廟恭迎“田都元帥”回家鄉建廟奉祀,并取名華清宮。從那時至今,“田都元帥”就成為東安下村人尊奉的擋境神明,
明圣宮,就是原來的華清宮。
現坐落于東安下村中的明圣宮,就是原來的華清宮,宮內墻壁上鐫刻的《明圣宮碑記》,明確記載了“田都元帥”請到這里就是因黃華瑞兄弟的一場夢而起,
兄弟倆中舉次年,弟弟黃華秀登焦竑榜進士第二十七名,實現了少時所愿,
黃華秀初任廣東韶州府推官,其對下屬仁慈,對上級耿直,對民訴釋解,對奸惡嚴懲,萬歷廿三年(1595年),黃華秀以考績吏治第一,擢升南京監察御史,
任職監察御史期間,正值明代“治亂之機”,朝中御史等同僚極端缺員。黃華秀本著勤政恤民的赤子情懷,言官御史的天職,謙恭盡職,孜孜不倦。他六次上疏定國體、阻礦稅、雪楚藩、罷樞輔、錄諫臣、防倭寇。其中《防倭寇、預防倭患疏》《斥石星、為海瑞昭雪疏》等奏表讓神宗深受感動,京師人士莫不聞風拜慕,
《防倭寇、預防倭患疏》是黃華秀經過與同僚細致調研后,直諫武備才是抗倭的良策,提出“議戰于疆場之外”“議守于疆場之內”“決勝于廟堂之上”三個方案。并建言,另外選擇有德才之人主持軍事。
神宗審閱奏章后,深受感動,批復:“……今卿所見,與岳飛、胡銓等忠心如一;所謂‘白首悵余生,丹心誓九泉’;‘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是也……”
黃華秀大事敢進言,小事也不糊涂。
一次黃華秀在公務暇余與同僚郊外游玩,由于時值酷夏,口干舌燥,看見瓜田里西瓜圓盈,心生嘗瓜止渴念想,他多次呼喚瓜農沒有出現后,就將銀錢懸掛在瓜蒂之上,才摘瓜與同僚食用。
明萬歷丁酉年(1597年),恪盡職守的黃華秀終于勞累成疾,卒于任上。由于其任職期間,未曾遺留一點俸祿,全得同僚資助,才能收殮歸還故里。神宗為嘉其廉正,勒賜神主入南京鄉賢祠及廣東韶州府學名宦祠配祀。
據東安下《譜牒》記載,黃華秀過世后,神宗皇帝感憐其清廉忠貞,特賜金斧銀錢,以沿途捐資為用,黃華秀母親謝而不受,對神宗嘆言:“自吾為黃家婦,食貧勞瘁,撫兒成名,而勛業未究,竟以清白遺子孫乎。老妾感陛下皇恩,乞將御花園五大磷石(合起來一座觀音山)賜老妾歸里,以為后世子孫千古銘記。”
只可惜五大磷石因1958年時期大煉鋼鐵,四塊磷石被推入熔爐鑄鐵之用,尚存一塊磷石還是村中一老者極力阻止才得以留下,現安放在黃氏家廟,
黃氏家廟位于村落聚居最中心處,大門之上黑底金字的“黃氏家廟”非常醒目;兩邊還懸掛有“祖孫科第”“兄弟同榜”匾額,道出東安下黃氏的顯赫族史,正中還有柱聯:“學政豸史第,鄉賢名宦家”。據說門前原置有旌旗華表,奈何圮廢久矣。
步入大廳,面闊五間,雙路棟梁,左右廂房木扇隔間中東祀土地公,西祀孔夫子與五大圣人像,主殿奉祀黃氏列祖列宗,殿前有柱梁楹聯:“賜第雖云重,華國文章尚憾師衡枕秘;諫君豈偶然,烏臺氣節直斥當道權奸”。殿上懸有“進士”匾額兩塊,廳前廳后還有“文魁”“奉政大夫”“文林郎”“將軍”“千戎”等匾額。
熱心族人黃德忠老人打開廳后的木門,一塊白灰色的石頭映入眼簾。這塊明代傳下來的五大磷石之一,業已成為宗族傳承優良家風的重要載體。
明代傳下來的磷石,
四百多年前,黃氏兄弟從這里走出,締造一段兄弟同榜佳話。四百多年后,后代莘莘學子將先輩“為養正氣求學問,不忘國憂勤讀書”的精氣神帶到世界各地,這種穿越時空的傳承如此美妙,
人物:黃華瑞 黃華秀
黃華瑞,字居絀,號育吾,生于明嘉靖丁巳年(1557年),卒于明萬歷庚戌年(1610年),自幼天賦聰穎,少懷抱負,發奮攻讀,于明朝萬歷神宗十六年(1588年)秋闈與胞弟黃華秀同登鄉薦賢書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升南京國子監學正。時稱端凝善教,飲譽朝野。
黃華秀,字居約,號同春,生于明嘉靖己未年(1559年),卒于明萬歷丁酉年(1597年),享年39歲。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焦竑榜進士第二十七名,任職廣東韶州府推官明刑,萬歷乙未(1595年)擢升南京浙江等監察御史,奉公廉政,忠貞愛民。
遺跡:黃氏家廟及磷石
東安下黃氏家廟位于石井鎮楊山村東安下自然村中心處,始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年-1498年),坐東朝西,二進五開間布局,大門凹壽處理,并開三川大門,相向對開角門,屬正官式的“五門配套”格局。這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黃氏家廟曾幾遭劫難,滄桑洗禮過后的東安下黃氏家廟,更顯肅穆與莊嚴,
黃氏家廟內尚遺一顆明朝時期的磷石,該磷石為黃華秀去世后,其母乞求神宗準許后從御花園帶回來的。
陳振東 李想 文/圖
來源:海絲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