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鋼被舉報的論文到底能不能重復?多位學者質疑饒毅的指控有誤:一場學術羅生門

近日,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聯合工作機制發布《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對網路反映的南開大學部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部饒毅教授、武漢大學部李紅良教授相關論文涉嫌造假問題的調查結果進行了通報,


圖片來源:科技部

《通報》發出后兩小時,饒毅教授在其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題為《正式舉報林 – 裴 (1999) 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文章,向大陸科學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舉報裴鋼院士涉嫌學術不端


圖片來源:饒議科學

次日,饒毅教授繼續在其公眾號發布了文章《補充:不反對用 / 咨詢諾貝爾獎得主調查裴鋼實驗室論文》,對前文進行了一定的補充,


圖片來源:饒議科學

隨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結構實驗室首席研究員張曙光致信饒毅教授,對其舉報裴鋼院士的行為發表了看法


圖片來源:科學網

此外,受質疑論文的 3 位共同第一作者還向科學網提供了和這篇論文相關的綜述材料

短短兩天時間,一眾大佬紛紛下場,這場關于「G 蛋白偶聯受體 (GPCR)」的學術爭鳴,可以說吸引了學術圈乃至外界的諸多關注!

被質疑論文的結果可以重復嗎?

這場學術爭鳴圍繞的關鍵問題在于「G 蛋白偶聯受體 (GPCR) 發揮功能需要幾重跨膜」。

一般而言,GPCR 家族成員具有7 次跨膜結構和激活 G 蛋白這兩個共性,可以說 7 次跨膜結構對 GPCR 來說是一種普遍適用的結構,


圖片來源:Nature

而這也是饒毅教授質疑裴院士的出發點,在 1999 年的 PNAS 論文中,研究者們發現CXCR4 和 CCR5 兩個 GPCRs 只要五重跨膜就能起功能作用


圖片來源:PNAS

饒毅教授在舉報信中提到,「上述論文發表 21 年之后,沒有任何實驗室發表了能夠重復這些結果的論文」,對此,張曙光研究員持不同看法


圖片來源:科學網

根據張曙光致饒毅的信件,其課題組 2020 年發表在 Cell 子刊 iScience 上的題為 Non-full-length Water-Soluble CXCR4QTY and CCR5QTY Chemokine Receptors: Implication for Overlooked Truncated but Functional Membrane Receptors 的論文不僅可以證實了凌堃等人 1999 年發表的被質疑的結果,還明確地表明,只有 2 個或 3 個跨膜片段的 CXCR4 和 CCR5 突變體能夠顯示出配體結合活性、能夠定位到細胞質膜上、并能夠進行細胞信號轉導,



圖片來源:iScience

此外,根據方舟子去年發表的一篇題為《舉報造假應有根有據 —— 關于饒毅舉報的學術造假》的文章,就方舟子本人了解,「至少有兩篇論文研究了 CXCR4 的五跨膜突變,雖然用的實驗材料或方法不同,但他們認為結果與裴鋼論文相符」。


圖片來源:Blood


圖片來源:Cancer Science

其他截短的 G 蛋白偶聯受體是否具有正常功能?

聊完了 CXCR4 和 CCR5 這兩個 GPCRs,大家或許會問,其他截短的 G 蛋白偶聯受體是否具有正常功能呢?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張曙光研究員在信中還提到了一篇 2012 年發表的綜述論文,在這篇綜述文章中,作者列出了許多截短但具有功能正常的 G 蛋白偶聯受體。



圖片來源:Journal of Molecular Signaling

此外,根據受質疑論文的 3 位第一作者提供的《關于 G 蛋白偶聯截短受體的大陸外研究進展報告》,至少有 9 種天然存在的,少于 7 次跨膜的 GPCR 截短變體:

1.G 蛋白偶聯受體 bacteriorhodopsin 存在缺失第 1 和第 2 跨膜區的 5 次跨膜天然變體,這個 5 跨膜變體在體外系統中也可以表達在細胞膜上;


圖片來源:Biochemistry

2.G 蛋白偶聯受體 mGluR1 需要形成二聚體來激活 G 蛋白信號通路,但有趣的是,本研究表明,缺失第 1 和第 2 跨膜區不影響這種二聚體的形成;


圖片來源:Doklady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3.編碼 GnRH-II 受體的基因除表達野生型 7 次跨膜受體外,也可以產生 5 次跨膜的天然截短變體,這一 5 跨膜 GnRH-II 受體缺失第 1 和第 2 跨膜區,但仍能響應配體的特異性刺激,發揮受體功能;


圖片來源: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4.二型神經降壓素 NTS2 受體是一種 G 蛋白偶聯受體,其編碼基因能夠產生 5 次跨膜的天然變體。該變體顯示與野生型 NTS2 受體一樣的組織 / 器官表達譜,并通過形成同源或異源二聚體和多聚體完成受體功能;


圖片來源: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5.神經內分泌受體 VPAC1 和 VPAC2 是 G 蛋白偶聯受體,其編碼基因能夠產生缺失第 6 第 7 跨膜區的 5 次跨膜天然變體,該變體顯示與野生型受體不同的細胞 / 組織表達譜,仍能結合配體并行使部分受體功能;


圖片來源:Genomics

6.人類生長抑素 SST5 受體是一種 G 蛋白偶聯受體,這個研究發現,SST5 受體基因可以產生只有 5 個跨膜區的仍然具備功能的天然變體;


圖片來源: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7.SST5 受體基因能夠產生只有 4,2,或 1 個跨膜區的天然截短變體,對照 7 次跨膜的野生型受體,這些跨膜區缺失的變體表現出相似的表達水平和功能;


圖片來源: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8.人野生型 GHS 受體基因除了產生 7 次跨膜的 GPCR 外,還能夠產生 5 次跨膜截短受體。這個五次跨膜的 GHS 受體可以與神經降壓素 NTS1 受體形成異源受體二聚物,產生新的生理作用,這一發現可能為抑制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生長,提供了全新的藥物靶標;


圖片來源: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9.Prokineticin receptor 2(PKR2)是一種 GPCR,通過 Gq、Gi、和 Gs 分別調控胞內鈣轉運、STAT3 激活、和 cAMP 合成。研究發現 PKR2 基因轉錄產物存在天然剪切變體,產生一個缺失第 1-3 跨膜區的截短變體,這個變體仍然能在細胞膜上表達,并保留了結合配體并激活 Gq 和 Gs 的功能。


圖片來源:Neuropeptides

就 G 蛋白偶聯受體是否一定需要七次跨膜才能實現功能,上述的研究已經從一定程度回答了饒毅教授的問題。

截至發稿前,饒毅教授并未對張曙光研究員的信件,以及三位被質疑論文一作提供的研究進展報告作出回應,

但就此次事件本身,學術爭鳴或將繼續,希望官方可以給各方一個滿意的答復~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真希望饒毅能揭開學術圈的蓋子。

  2. 不管是不是真的,我挺公開實名質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