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劇走向大通脹時代

前段時間,《巡回檢察組》主創在微博上質疑《大江大河2》收視率注水,索福瑞城域收視率被嚴重污染,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按照編劇余飛的說法,《巡回檢察組》的酷云收視率是《大江大河2》的4倍,CSM全國網收視率是《大江大河2》的2倍,CSM63城收視率卻比《大江大河2》低0.12,“邏輯無法自洽”。

《巡回檢察組》的總制片人李學政也發文表示,希望索福瑞城域網改革樣板戶收看規則,徹底斬斷收視率造假這個文化產業大毒瘤,


收視率注水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今年觀眾的體感尤其明顯。前不久,娛樂資本論統計了近五年來五大衛視黃金檔電視劇的CSM城網收視率,驚訝地發現,今年收視率破1%的劇集數量比去年增長了73%,收視率破2%的劇集更是從無到有暴漲至23部!


不止收視率蒸蒸日上,大陸劇的豆瓣評分也節節升高,從2019年開始,不少觀眾都發現大陸劇的豆瓣評分越來越高了,這并不是錯覺,根據娛樂資本論的統計,今年大陸劇都半年評分超過7分的劇比去年增長了44%,評分超過8分的劇直接翻倍,增長了120%,


在衡量劇集影響力的兩大指標收視率和豆瓣評分之外,大陸劇的熱度值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眾所周知,目前愛奇藝和優酷都取消了前臺播放量的顯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綜合多項指標計算的熱度值,經過梳理,娛樂資本論發現,2020年劇集的熱度值也有一定程度的通脹。

一部劇火不火到底誰說了算?在收視率和豆瓣評分通脹嚴重的今天,到底什么才是衡量一部劇好壞的標準?雖然許多評判體系都已無法反映真實情況,但我們仍能通過對比不同的數據維度,管窺大陸劇這這些年的變化,


收視率:2020年收視破1%劇增長73%,破2%劇暴增至23部

“這個行業再這么烏煙瘴氣下去就徹底沒有未來了。”

2018年9月,導演郭靖宇在湖北大學部的演講中爆料,如今影視圈收視率造假現象十分猖獗,《娘道》售價130萬一集,得以90萬元/集的價格買收視率,衛視才能安排播出。演講全文公開后,迅速引發業內關注。廣電總局也表示,將針對收視率造假展開調查,

2018年12月26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基本建成并開通試運行。這也即是如今一周一公布的大陸視聽大數據(CVB)。


這一官方推出的最新標準能改變收視率造假亂象嗎?某衛視工作人員告訴娛樂資本論,目前大陸視聽大數據并未成為業內公認的收視評判標準,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因為該系統剛推出沒多久,且發布渠道有限,傳播度不廣;二是因為它經常把同一部劇在兩個衛視播的收視率相加計算,廣告主很難據此判斷該投哪家衛視,“我猜可能他們更看重內容傳播,不在意頻道區別,”

而傳統的收視體系,也即衛視和廣告主最愛看的CSM城市網收視率,“今年污染很嚴重”。某衛視從業者表示,看CSM63城收視率,最好可以和其他收視系統對比,“CSM63城收視率大城市權重高,很容易被污染,全國網分為鄉域和城域,城域的數據可以和CSM城市網的數據對比,”

的確,CSM城市網收視率近五年通貨膨脹得很厲害。2018年CSM城市網收視率普遍偏低,2016年收視率破2%的劇有《親愛的翻譯官》,2017年收視率破2%的劇有《人民的名義》和《那年花開月正圓》,2018年竟無一部劇收視破2%,


但到了2019年,雖然一整年仍無收視率破2%的戲,收視率破1%的戲卻從15部增加至45部,增長率200%。到了2020年,收視率破1%的戲更是飆升至78部。2020年的劇真的比前兩年火這么多嗎?

以下是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三年收視率top10的劇具體收視率,2018年收視率最高的《戀愛先生》,2019年收視最高的《大明風華》,在2020年都排不上TOP10。2020年排上前十的電視劇中,不少電視劇在大眾眼中幾乎是“查無此劇”。


在豆瓣小組“收視率研究中心”,豆友們每年都會排省級衛視電視CSM收視率,但今年不再用CSM 收視率作為標準,開始改用大陸視聽大數據(CVB),早在2019年,就已有無數關心的數據的網友在豆瓣、貼吧和各種論壇搖頭嘆息,“發大水了”。


遙想2018年,郭靖宇振臂一呼,許多業內人士還很振奮,以為收視率造假現象時代到頭了。沒想到兩年過去,收視率通貨膨脹得更嚴重了。整個行業陷入了一種怪圈:新劇上線,片方拿著破2%的收視數據發戰報→粉絲激情搬運→業內不屑一顧,但等自家劇要上星時也被迫加入買收視率的隊伍,

短短幾年工夫,CSM收視率竟已成為業內自嗨的工具,通脹越厲害,行業越可笑,更可怕的是,這種通脹現象仍將持續很久,遠未到吹破的那天。


豆瓣評分:2020年7分劇增長44%,8分劇數量翻倍

在整理完近五年豆瓣評分人數過1萬的上千部劇集之后,娛樂資本論發現,和收視率一樣,近五年大陸劇的豆瓣評分變化也呈現同樣的趨勢:在2018年跌入谷底,之后幾乎直線上升。


是因為電視劇產量增加,造成高分劇數量增多嗎?并非如此,據《大陸電視/網路劇產業報告(2020)》,2018年,上新大陸劇共452部,2019年,上新大陸劇共377部,上新劇集總量同比下降16.6%,減少75部。


看起來,大陸劇正在往“減量提質”的方向發展。但在統計完近三年豆瓣評分TOP10的劇集和評分人數TOP10的劇集后,娛樂資本論發現,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以下是近三年豆瓣評分TOP10(評分人數破1萬)的劇,從2018年到2020年,大陸劇TOP10平均分從8分提升至8.8,但翻看具體的劇目,觀眾體感劇集質量的提升,并沒有豆瓣評分變化得那么明顯,


比起劇集質量上升自然造成的豆瓣評分“通貨膨脹”,更大的可能是,大量水軍涌入,抬高了大陸劇評分的整體水位,據娛樂資本論統計,近五年大陸劇豆瓣評分人數TOP100榜單中,有33部劇集是2020年播出的,22部劇集是2019年播出的。這顯然不符合常理,老劇隨著時間積累評分人數理應更多,為何反倒是2020年剛播的劇評分人數最多?

若將范圍縮小至近五年來大陸劇評分人數TOP20,“2020年豆瓣評分人數暴增”這一現象體現得更明顯。如下圖所示,近五年大陸劇豆瓣評分TOP20的劇中,只有6部是2018年及以前的,2019年的《陳情令》評分人數居然高達148萬之多,遠超第二名。


粉絲群體的壯大是豆瓣評分人數暴漲的直接原因,有豆瓣用戶發貼表示,227事件之前,《陳情令》的豆瓣評分人數只有70多萬,《慶余年》的豆瓣評分人數在40萬左右,227事件爆發后,粉黑大戰再次升級,《陳情令》一度被用戶質疑豆瓣官方鎖分,

對于有流量演員參演的劇集,豆瓣的出分時間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劇集只要有兩三千人打分即可出分,但李沁、王大陸和肖戰主演的《狼殿下》幾萬人打分仍未開分。好不容易開分后,分型也明顯呈粉黑大戰之勢,打五星的人和打一星的人最多。


粉絲群體的加入,對片方來說有利有弊,好處是粉絲會主動養號,充當免費水軍,但頂級流量同樣會帶來大量黑粉,讓劇集評分很不可控。

“有流量參演的劇刷分會更貴,”某做口碑維護的從業者告訴娛樂資本論,目前給新劇刷分,開分的價格是4萬元起,有流量演員參與不太好刷的,“價格會更高”,每漲0.1分最低價格是1萬5,同樣會根據刷分難度調整價格。具體到短評和長評,不同的標準對應著不同的定價,豆瓣賬號的權重、文案質量等都會影響豆瓣刷分價格,

豆瓣評分好刷嗎?據豆瓣創始人阿北于2015年寫的《豆瓣電影評分八問》,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

不過,如今隨著養號手段的升級,系統判斷非正常打分的難度越來越大,娛樂資本論觀察過多部剛開播的新劇,基本所有新劇在開播當天都會有水軍刷分,這些水軍并非三無小號,而是主頁都有動態、狀似活粉的賬號,通過對比這些水軍的主頁,可以發現他們大多都標記著同一批書影音,但系統是否會把他們判定為水軍,還要打一個問號,


熱度值:人均熱度8000,大眾認知度不高

在劇集播放量因為造假被官媒點名批評后,如今愛奇藝和優酷都已取消播放量前臺展示,和收視率類似,如今劇集熱度值也一年比一年通貨膨脹嚴重,且分布非常均衡,

目前在衛視領域,公認熱度較高的劇集如《安家》,東方衛視平均收視率是2.56%,東方衛視去年收視率最低的劇《石頭開花》,平均收視率也有1.22%。衛視黃金檔電視劇收視通常最高不過2點多,最低也有1。

網劇熱度值同樣拉不開差距,最典型的如優酷熱度值。豆瓣“收視率研究中心”整理了優酷2020年上半年的劇集熱度峰值,熱度值在9000以上的劇大把,但在大眾層面有討論度的卻寥寥,以至于常有人發帖質疑,優酷的熱度值最高點到底是10000還是15000?


拉不開差距是一方面,通貨膨脹現象也不出所料地在熱度值身上上演。如下圖所示,2020年愛奇藝劇集熱度峰值TOP10的劇集,明顯差距縮小,最高值和最低值也不過相差1600多熱度值,非常雨露均沾。


如此均衡的熱度值分布,很難真正成為衡量一部劇熱度的標準,遙想2018年,視訊網站做出取消播放量前臺顯示的決定,是為了抵制播放量造假,建立真正客觀的評判體系,但兩年過去,熱度值不僅未被觀眾認可,反而越堆越高,越來越沒有參考價值。

為什么熱度值越來越高,越來越均衡?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熱度值和播放量一樣,同樣是可以刷的,據娛樂資本論了解,由于刷熱度值的難度較高,所以水軍公司刷熱度值的價格每天都在變動,且隨時存在沒法刷的可能,目前刷量價格為一塊錢一點。

“唯播放量論”的時代終結了,但新的評判體系遠未建立起來,光從表面數據來看,收視率、豆瓣評分和熱度值等指標一天比一天高,影視行業一派繁榮的景象。但真正關心這個行業的人都知道,長視訊用戶增速一直在減緩甚至下降,萬人空巷追一部劇的時代早已過去,各項指標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如此“大躍進”的,

當收視率、豆瓣評分等各項指標從告主投放的依據、大眾觀影的參考變成業內自嗨的工具和觀眾看戲的笑話,影視行業還有哪些客觀的評判體系?小娛衷心希望,在經歷完一個標準混亂的時代后,行業能真正走出通脹,回歸理性。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再發展下去會變成怎樣?

  2. 哎呀呀,真好看吶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