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行業電商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產品非標準化,供應季節性、周期性,“活體”難以配送,物流成本高昂等是造成水產電商化困難的大問題。大陸消費者對吃有著很高的要求,希望吃到的魚都是鮮活的,而相對于國外人們更喜歡經過加工后的水產品,并不青睞于最新鮮,實現水產電商化我們能從國外發現新的突破點,在電商模式下水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保證產品“安全、優質、價廉、便利”的基礎上達到“質量穩定、供應穩定、價格穩定”,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水產行業發達也就指日可待。
復雜的水產供應鏈
水產品不同于普通生鮮,其保存和運輸要求本身就很高,加上在大陸消費者的傳統觀念中,水產品的“活”就是“鮮”,這也使得整個水產品供應鏈相較于其他生鮮產品更為復雜,成本也更加高昂。
以目前生鮮電商的經營品類來看,基本以進口和高價格水產品為主,其中提供活體銷售的更是少之又少。通過對京東、天貓、易果生鮮、沱沱工社等電商平臺的統計,僅發現一家有活體龍蝦銷售,其余均為冰鮮。
由此看出,生鮮電商目前還是以高附加值的進口水產品和水果為主,這些產品在倉儲條件上比較接近,降低了冷鏈物流中的多溫層存放等要求,因此也減少了冷鏈成本。這些少數的品類造成了同質化競爭,同時高成本(包括采購和物流等)導致的高客單價也無法有效提高復購率。
生鮮電商需要降低客單價的同時引入更多的產品類目,那么平價和廉價的水產品必須被考慮。但是考慮到大陸消費者對內河水產的要求主要在“活”,生鮮電商就相對顯得無能為力了。無能為力主要體現在水產品復雜的供應鏈以及更高的成本。
標準化成難題
水產品供應鏈的復雜來自多個方面,首先是難以標準化,包括生產過程和水產品自身。水產品在養殖過程中,各生產企業(養殖場或捕撈船)存在零散、組織化和集約化低的情況,且環境、水體、病害等不可控因素較多,其中養殖場對苗種投放密度、飼料品種和投喂頻率、藥物使用種類和劑量等影響質量安全的生產操作難以實現統一、規范和可測量。
冷鏈運輸難
另一方面則是冷鏈運輸。水產品使用活體運輸時,必須使用大型水槽,水槽必須盡量避免陽光直射,避免造成氣體過快逸出;運輸前24~48小時不可喂食,同時也需要有供養設備和控溫設備。
所以對于注重品質和便利的生鮮電商來講,活體運輸成本高且不能保持品質,冰鮮商品類檔次高且SKU少導致客單價高,不能提供便利;生鮮電商水產不如“以鮮代活”,擴大SKU數目形成自己的差異競爭優勢,降低冷鏈物流,從供應鏈整體去解決目前的困境。
“以鮮代活”,水產生鮮新出路
標準化易形成
“以鮮代活”的核心是指將水產品作為加工品的原料,形成標準化產品在生鮮電商和市場中流通。加工的水產品可以形成不同的類型,如魚可加工成魚塊、魚片、肉糜等以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并且在加工的過程中引入可追溯機制,以此形成標準化和可追溯,保證生鮮產品的質量。
物流運輸更方便
“以鮮代活”的另一個變化就是冷鏈運輸,加工過的產品不再需要活體運輸,也更容易保證產品品質。相比于活體運輸,采用冷凍或冷藏的方式能夠更好地保存產品本身的品質。一般來講,新鮮水產品活體運輸經過第二天后,價值將減少25%,四天后,將減少90%以上,而采用冷凍方式,七天后的價值才減少15%。
冷凍或冷藏運輸還避免環境等不可控因素;盡管因為不同的加工水產品需要不同的溫層,但目前的技術都能夠實現同種載具多種溫層運輸,冷鏈運輸也得以形成標準化。此外,冷凍或冷藏運輸擴大了銷售半徑,解決了以往活體銷售中只能滿足“靶心式”的小范圍客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