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資“亮劍”香江,50萬億的港股誰說了算?


· 這是第3743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 Irene Zhou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過去的一周,南向資金(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的內資資金)逼近1000億港元(954.81億元),而2021年至今,南向資金已超2000億

這是什么概念?2020年一整年,北向資金凈流入僅約2000億,南向資金則約7000億,

也就在1月20日,南向資金實際凈買入額再超200億,這也是1月以來的13個交易日中第3個超過200億的交易日,而這13個交易日的流入量都超過了100億。

這又是什么概念?它意味著2021年以來港股每天都在創造歷史,

行情永遠跟隨資金而動。這一次外資還在躊躇,但內資卻勢如破竹,暫時搶奪了定價權,而且南向資金噴涌的勢頭可能才剛剛開始。2021年新發基金規模高達近2000億元,數據顯示,今年1月發行的新基金中,半數以上產品將港股納入投資范圍,而且部分港股配置比例提到了50%(過去一般在20%左右),于是估值較低的港股成了底倉,南向行情估計將在一定時間內持續,低估值、高分紅的公司以及互聯網公司將是配置重點。

從日均成交額看,港股通在港股市場上的日均成交額占比也由于近期的發力,自去年底的20%上升至近30%的水平。最受青睞的騰訊控股、大陸移動、大陸海洋石油、中芯國際、美團這五只個股的凈流入總額就高達1113億港元,占年初至今港股通凈流入的比重達70%,用“抱團”形容似乎不并不為過,

一直以來,AH股溢價就處于高位,傳統觀點認為,由于港股受到國際投資者主導,而他們更看重估值,且有豐富的對沖工具,因此港股的估值比不上A股將是一個長期持續的正常現象。如今,恒生指數已經邁向30000點,未來中外資將在近50萬億市值的港股市場上爭奪“定價權”,


公募大軍南下香江

根據港交所2020年11月發布的調查報告,港股各類投資者成交金額占比分別為個人投資者20.3%、機構投資者53.4%(其中本地16.8%、外地36.6%)。在海外機構投資者構成中,2018年大陸內地取代英國成為最主要的來源地,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互聯互通機制的進一步深化,因此,如今市場對于AH股溢價或逐步收窄、港股定價權或轉移的討論則越來越多,

數據顯示,今年1月發行的新基金中,半數以上產品將港股納入投資范圍,“日光基”對港股投資比例最高為50%。此外,匯添富、廣發、博時、華泰柏瑞、大成等基金公司均在去年12月提交了港股基金的募集申請,下一階段更有嘉實、華夏、弘毅遠方、博時、銀華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將開賣港股基金。

截至1月18日,共有1638只公募基金可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比去年12月31日增加了63只,有相關機構將30只南向資金爆買品種做成一個等權重的基金組合,按照1月15日收盤價買入,截至收盤,獲得了4.17%的收益,超過恒生指數所有指數,

1月19日,恒生AH溢價指數為133.86,仍處于相對高位,但由于氣勢洶洶的南向資金涌入,已經較去年10月的高點149.28大幅收窄,回落到接近去年年初時的水平,

至于內地公募基金買什么股票,整體而言,配置的標的更多是A股稀缺的,就像北向資金只買港股里沒有的大陸核心資產一樣。

以保險資管等資管機構而言,其向來偏好地產、金融等低估值板塊,而金融板塊AH重合度較高,尤其是銀行子板塊,估值方面A股存在一定溢價,這也吸引公司高管在港股增持股票或增發。

雖然如今沒有機構特別看好金融股前景,但到港股買更便宜的底倉未嘗不可;同時,隨著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加之很多優秀的新經濟頭部公司都已經或有意在港股上市,這讓港股的生態更豐富,一些A股不具備的稀缺子板塊(物業、教育、18A的醫藥公司等)也給主動型基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一些外資看傻眼

面對這種新局面,一些外資的內心是頗為糾結的。不少外資機構的投資經理對筆者表示,部分公司的估值已頗高,但鑒于南向資金的猛烈勢頭,他們自己也很難判斷對估值的容忍度究竟應該提升到何種程度,

澳大利亞安保資本基金經理納埃米(Nader Naeimi)稱,“我完全不能理解南向資金為何如此強勁,可能是在抄底低估值的股票,但我不認為能持續很久。”

像納埃米這樣思考的海外投資者絕對不在少數,面對部分估值高企的港股公司,一些外資機構表示已或希望做空相關標的,但南向資金的強勁動能導致這樣的機構被逼空。內外資機構對估值理解的差異已經達到了較為極端的水平,

“這個命題(內資會否搶占港股定價權)非常難說,”一些更為實際的港股投資經理則對筆者表示,這個問題站在現在的時點還沒法回答,我只能說初期要跟風、提高對估值的容忍度,尤其是對優質的大市值企業,但流動性緊縮時,殺估值的現象也可能會很明顯,”

事實上,近期美國對一些大陸企業的投資禁令也令不少國際投資者對相關公司持觀望態度,美國機構還被要求在2021年年底前將投資組合中的相關敞口清除,其中就包括了大陸三大電信運營商、中芯國際、中海油等。

摩根士丹利大陸股票策略師王瀅表示,美國投資者預計持有119億美元的相關敞口,其中85億美元的敞口需要在2021年11月11日清除,而33億美元的敞口則要在12月3日前清除。


這在此前也影響了市場情緒,但近期有機構也觀察到不少內資資金涌入相關公司,瑞信大陸證券研究主管黃翔表示,鑒于一些大陸公司受到影響,并被國際指數剔除,股價此前出現了大幅回調,“不排除一些內地資金進場抄底,我們也的確看到了一些美國地區以外的外資客戶對這些企業感興趣,因為估值跌到了低位,且與過往平均水平出現了較大背離,同時在紅利收益方面也非常有吸引力,”

目前也有人擔憂——未來外資會砸盤嗎?在大漲后,各界開始更關注港股面臨的風險,外資砸盤和流動性緊縮等都可能是觸發因素。

盡管當前南向資金一時占據上風,但畢竟港股的大股票的定價權轉移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外資的動向需要密切留意。

建銀國際認為,后市的風險就包括因為估值抬升后引發的中外資金博弈(外資對估值更為謹慎),以及疫情反復、地緣政治風險等,而這些因素反映在資金流向上就使得美元走勢成為關鍵的蹺蹺板,當前市場過度看空美元有點危險,耶倫也不認同弱美元政策取向。一旦美元意外轉強,新興市場資金難免外流。

不過就目前而言,外部的流動性和南向資金的勢頭都還沒有出現減弱的跡象,近期,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經公布了1.9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相較此前的9000億美元大幅提升。

此外,美聯儲也在同步配合投放流動性,每個月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已經使美聯儲擴表到了7.3萬億美元,占GDP的35%,縮減購債的討論似乎與美聯儲在去年三季度宣布平均通脹目標框架時所做出的讓經濟“過熱”的承諾相悖,

2020年,美國投資級公司發行了2萬億美元債券,美國A級信用利差已收窄至疫情前的水平。若無央行的支持,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縮表“說易行難”。

更關鍵的是,南向資金目前也難大幅下降,畢竟公募基金發行勢頭仍勁,加之港股配置比例又不斷提升,目前港股估值較低,符合新發基金配置要求,應該勢頭還能持續,

不過,機構表示需警惕美國財政刺激弱于預期的風險,這或導致全球股市共振。例如,嘉盛集團能源經濟師所羅門(Kevin Solomon)稱,預計一季度(或2月底前)刺激計劃就會落地,拜登此前表示將900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提至19000億美元,但最終金額也可能小于預期。

此外,盡管2020年美股在疫情下也實現大漲,但如果剔除11只大型股票(大部分是科技股),標普500指數2020年的總回報率可能已是負數,因此2021年的科技巨頭走勢就對美股至關重要,而民主黨對于強化科技股監管的態度也更為堅決。此外,市場還在為何時加稅而擔憂。


港股火熱并不等于大幅抽水A股

在港股火爆的同時,1月19日A股持續回調,白馬股集體回調,創業板指跌2%,因此各界也有這樣一種擔憂:“北水南下”的趨勢會否導致A股被抽水?

近期,由馮波管理的A股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基金在1月18日全天的募集規模逼近2400億元,創下了歷史新的記錄,多家基金公司的新產品都獲得了投資者熱捧。投資者熱議爆款基金的建倉方向到底在哪里,港股自然成為方向之一,而原有的新能源汽車、白酒等抱團股調整,舊基金的操盤者也很可能需要尋找新的抱團方向,“抱團松動”的可能性引發關注,

有投資經理提及,最近一些大的基金在調倉換股,把一些估值比較高的泡沫資產換成低估值的港股,同時,傳統的行業里也有不少估值洼地,市場可能過分強調了新經濟和所謂成長股的估值溢價,而對傳統行業給予了較大的折價,這里面也許是市場預期偏差帶來的機會。

但機構人士也表示不必過度解讀,兩地的優勢板塊也各不相同。從南北資金流向來看,短期內“南熱北冷”料將持續,甚至不排除出現短暫的資金配置抽水效應。但中長期來看,港股與A股更多是互補,而不是相互替代,隨著大陸市場不斷開放,從外資的角度看,大陸資產作為一個整體還是具有比較大的吸引力的,增量資金還是會不斷加大對大陸資產的配置。

相對而言,A股有例如白酒、新能源等熱門稀缺標的,而港股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估值更低的金融地產股;以互聯網龍頭為代表的大陸新經濟公司也主要集中在港股上市,某種程度上更能代表近幾年來大陸經濟的轉型升級成果,類似標的在A股仍稀缺;港股中的稀缺標的還有18A醫藥公司,這也是機構2021年搶籌的熱門方向;2021年“二次上市”的趨勢仍將加速,提振港股活躍度。近期,百度、B站等傳出“二次上市”的消息。

「 圖片 | 視覺大陸 」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