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無用絵-電影/動畫分鏡手稿的畫工優劣,會從多大程度上影響成片質量?因為日系美系的分鏡不一樣

謝邀,這個問題看似很小,其實很寬泛的。因為日系美系的分鏡不一樣,分鏡和故事版(Storyboard)和活動故事版(Animatic)又有點微妙的不同。電影和動畫的分鏡應用不同,電影里真人片和特效片的分鏡又不一樣……所以看這個問題覺得頭好大,但是還是爭取說的大家都懂些:)

比如【分鏡頭腳本】11位導演的分鏡頭手稿對比,姜文最任性!這篇貼的真人電影導演的分鏡,首先很多不是導演本人畫的,而是雇傭專門的故事版畫家畫的。還有其實很多并不是像動畫電影那樣從頭到尾都是分鏡畫出來的,因為真人受制于拍攝環境和演員,還有鏡頭機位和后期剪輯,畫的分鏡和成片效果是有極大出入的,不像動畫電影那樣分鏡有極其重要的根本意義,動畫分鏡基本扮演了大部分的剪輯的功能。

所以一部真人電影畫全本分鏡真的不是特別有性價比的事情。
第一耗時長價格高,第二未必能照著拍來實現分鏡的效果。

所以很多你看到的電影分鏡都是只畫重要場景,給導演和劇組團隊畫的示意圖,表示清楚就行。所以其實我更愿意把姜文畫的更像是一種示意圖的涂鴉:“我要畫面里那種解放軍綠軍裝一排排的效果。”“啥子效果?”“諾,大概就是這樣的效果”。“我要馬小軍和米來在湖中心劃船的”“長啥樣?”“諾,大概這樣”(姜文就蹭蹭蹭蹭涂鴉出來了,喂喂,根本不是講故事的分鏡啊,分鏡應該是有連續上下鏡頭的==,就是大家看到的那樣那種圈圈人。在講《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攝的幕后書《誕生》里面講述了姜文畫這些圖的背景,PS:制片人表示拍開場飛機歡迎那段戲就拍掉了一大半預算,這本書非常好,一定要看哇)

當然,有土豪的劇組會請故事版畫家來畫很細的故事版,現在大陸也多起來了,比如
張勃-《畫皮2》故事版
更土豪的是《鋼鐵俠3》宅邸被轟段落分鏡頭動畫,共六分鐘。鋼鐵俠這種其實不能叫分鏡和故事版了,而是Animatic,為什么使用這種方式?因為涉及到大量特效和虛擬場景,所以用如此細致的Animatic可以清楚看到成片的效果。

所以你看啦,電影中使用到故事版/分鏡的都是比較偏重虛擬的重要場景,導演和劇組需要能看到影片最終效果的一個勾勒。簡而言之:對于真人電影來說,分鏡/故事版對畫面的精細度還是要求很高的,因為某種程度就是最后的成片的效果圖,對于鏡頭和鏡頭的銜接其實并不是那么看重。(我有非常優秀的畫動畫故事版的同學,真的對于鏡頭和時間掌控非常好,去應聘過張藝謀的《長城》==然后被嫌棄畫風不好看,囧死,其實對于分鏡/故事版,對鏡頭和時間的掌控和敘事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可惜對于真人電影,尤其大陸導演來說,他們對于故事版的需求更在于畫面本身吧……更像是一種系列化鏡頭的概念設計圖示……)

所以其實故事版和分鏡師的天堂還是動畫,因為動畫才能完全能體現出他們的想法,才能體現出分鏡/故事版真正的威力。

動畫成本特別高,需要提前定好每一個鏡頭,所以分鏡在動畫中極其極其極其重要,甚至說故事版畫家等同于半個導演了,所以超屌的動畫電影導演基本都親手畫分鏡,因為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表現的是什么。尤其是在日本,很多動畫都是沒有劇本的,而是導演直接畫分鏡了。比如宮崎駿阿公的電影從來沒有劇本,都是:“好煩啊,與其有時間寫劇本,我直接畫出來得了。”細田守、今敏、大友克洋、痞子庵野都是喜歡直接畫分鏡的導演,所以你看關于他們的影片花絮,都是前半部分片子已經下發去做了,但是后面結局導演還在改分鏡沒想好故事呢。

美國工業化比較細致,一般分鏡就交給一群故事版畫家,然后他們每個人都畫同一個場景,然后導演挑選覺得適合的(所以說國外動畫電影預算真NB,養得起一群故事版畫家隨便挑TAT),但是比如像BRAD·BIRD(《超人特工隊》《美食總動員》《碟中諜4》)就是掌控度超級高的導演,完全親自畫的。個人覺得BIRD小鳥導演可謂美國動畫中懂鏡頭的第一人,有志于學習鏡頭的一定要去拉《超人特工隊》,這是我覺得米國商業電影中分鏡最強的動畫電影!!!最強分鏡不是說鏡頭有多么酷,而是毫無破綻一氣呵成為故事服務,要文戲有文戲要武戲有武戲,吊炸了!(PS:武戲分鏡最強的是《功夫貓熊1》吊橋一戰……徹底跪倒)

這里推薦下夢工廠《小馬王》的故事版,全電影一共1145張,畫的非常精彩,無論畫面結構和鏡頭銜接本身,非常值得學習。

小馬王分鏡稿(1145p)rayfile(添加永久鏈接地址)不過美國的故事版和日本的,以及我們傳統印象中的分鏡運作方式不一樣,他們故事版是一張張貼到墻上,然后主講的故事版畫家上去手舞足蹈去講故事。
壓箱底的好東西:馬達加斯加2創作者親配故事版—在線播放—優酷網,視訊高清在線觀看

這是當年傳媒ANIWOW動畫節,美國夢工廠的故事版藝術家和同學們講新作的《馬達加斯加》的一段戲。你看,經過故事版藝術家聲色并茂的演繹,和我們看靜態的一張張故事版是不是全然不同?太NB了。

所以表看有些美國的故事版畫的簡單,那個并不是Storyboard的全貌,美國動畫電影在故事版畫家畫完故事版之后,會交由專門的剪輯師放在時間軸上,配音,配聲效,來達到傳達出所有故事版畫家想要傳達的效果。
(上圖是《怪物公司》的制作流程,故事版-LAYOUT-動畫-成片,角色走位和鏡頭其實最后是靠LAYOUT定位,故事版只是個大概,但是基本確定了節奏和時間以及大致機位,但是精確 工業化傳達要靠LAYOUT)

甚至可以說,無論在日本還是美國,你要升級當動畫導演必須要是StoryboardArtist,就是必須是畫分鏡/故事版出身的。這個是導演的基礎。

日本分鏡大家比較熟悉,是這種豎排版的,基本沒有美式那種做動態故事版的流程,因為節約成本,但是因此一般也會畫的比較細,這樣傳達的比較清晰。

(上圖為細田守的《海賊王》劇場版分鏡)

日式分鏡有兩大極端:人肉列印機大友克洋和今敏和沖浦啟之,畫的巨細致!!!簡直堪比layout慘無人道的細致!!!

(上圖為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分鏡)

還有一個極端是禽獸不如押井守。關于押井守不會畫畫這點是真的==所以他自己畫的分鏡畫面很蠢萌,和兒童畫一樣。并且基本都需要LAYOUT師給他修一遍(求求你們表說《人狼》分鏡是鴨子畫的啦,那是人肉列印機沖浦啟之畫的)

不過并不妨礙他是一個優秀的導演,其實對于鴨子我一直覺得他屬于電影導演而不是動畫導演……畫得好,成片爛還是沒有用的。所以對于動畫來說,分鏡/故事版畫面如何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動畫電影中更注重鏡頭本身,強調的是敘事。但是好細致的畫面有助于讓流程更便捷,畢竟你作為導演,如果下面的人總是噠噠噠跑過來:“導演導演,這個畫的是啥子”“導演導演,這個圈是啥。”,肯定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說明畫面不重要,舉個例子,當時我們做《功夫兔與菜包狗》時候,這段戲的動態故事版是導演自己畫的,你看他就畫了一個方塊和一個圓圈代表角色……但是我們都看得懂導演的意圖,原畫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就是水平啊……
第1集兔子駕到:制作花絮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