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陸卒中學會聯合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發布的《大陸卒中報告2019》顯示,僅2018年,大陸因卒中死亡人數為157萬人,約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1/3,占居民總死亡率的22.3%,也就是說大陸每五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腦卒中,因此,卒中已成為大陸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然而,目前有關腦卒中救治領域中的臨床關鍵問題,即繼發于大血管閉塞并符合溶栓條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否跨過靜脈溶栓直接進行動脈取栓治療一直是一個尚未有滿意答案的臨床問題。如果能夠跨過靜脈溶栓、直接進行動脈取栓,則可以通過減少救治環節、加快救治速度,更快實現閉塞血管再通,從而有效降低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因此,這不僅是腦卒中救治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同時也是重大社會經濟問題,
2021年1月19日,陸軍軍醫大學部楊清武及美國埃默里大學部Raul G.Nogueira共同通訊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AMA(IF=45·5) 在線發表題為“Effect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lone vs Intravenous Alteplase Plu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n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DEV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在大血管閉塞性卒中患者中,單用血管內溶栓術是否比靜脈溶栓后再行血管內溶栓術在90天內達到功能獨立的非劣勢效果,在大陸的33個卒中中心進行了多中心,隨機性試驗,主要重點是在90天時達到功能獨立性的患者比例。非劣勢幅度為-10%,安全性結果主要包括48小時內有癥狀的腦內出血發生率和90天死亡率,
該研究發現,在90天的隨訪中,單獨的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組與橋接治療組分別有63例(54·3%)與55例(46·6%)患者在90天的隨訪中實現了神經功能獨立,非劣效性有意義(非劣效性P=0·003),同樣,兩組的癥狀性腦內出血(6·1% vs 6·8%)和90天死亡率(17·2% vs 17·8%)也未發現組間顯著差異。
總之,本研究結果有力支持跨過靜脈溶栓,進行直接動脈取栓治療,為急性卒中救治提供新策略,為卒中管理指南更新提供新證據,為減少個人和醫保費用支出,減少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提供新方法。
iNature發現,這是陸軍軍醫大學部首次在JAMA 發表研究型文章報道。
卒中,通常稱為“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僅次于心血管疾病(CVD),而大陸是全球卒中負擔最高的國家,終生風險高達39.3%。卒中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四高”的特點。目前,大陸帶病生存者高達1300萬,
根據大陸卒中學會聯合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發布的《大陸卒中報告2019》顯示,僅2018年,大陸因卒中死亡人數為157萬人,約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1/3,占居民總死亡率的22.3%,也就是說大陸每五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腦卒中,因此,卒中已成為大陸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再灌注治療的早期目標是恢復已缺血但尚未梗死腦區的血流。遠期目標則是降低腦卒中相關致殘率和死亡率,改善結局。目前,明確有效的再灌注治療方案包括靜脈用阿替普酶、靜脈用替奈普酶和機械取栓,
然而,目前有關腦卒中救治領域中的臨床關鍵問題,即繼發于大血管閉塞并符合溶栓條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否跨過靜脈溶栓直接進行動脈取栓治療一直是一個尚未有滿意答案的臨床問題,如果能夠跨過靜脈溶栓、直接進行動脈取栓,則可以通過減少救治環節、加快救治速度,更快實現閉塞血管再通,從而有效降低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因此,這不僅是腦卒中救治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同時也是重大社會經濟問題,
七項隨機臨床試驗一致地證明,在靜脈溶栓(IVT)后進行血管內治療可有益于前循環大血管閉塞的患者,然而,在進行血管內治療之前,IVT具有潛在的益處和風險。靜脈溶栓有時可能會導致再灌注,從而避免了需要進行血管內治療,靜脈溶栓可能促進血管內再灌注并促進下游微栓子的溶解,從而改善遠端灌注。相反,IVT可能會增加顱內或全身出血的風險,導致血栓破裂和遠端灌注惡化,并延遲了血管內治療的開始,此外,IVT限制了在24小時內使用抗栓治療,并增加了醫療費用,
最近報道的有或無急性中風靜脈內阿替普酶的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的隨機臨床試驗(DIRECT-MT)表明,單獨的血管內血栓切除術不遜于IVT術后的血栓切除術。在SKIP試驗中觀察到了相似的治療方向。
對于大血管閉塞性卒中患者,尚不知道單獨進行血管內治療與靜脈溶栓加血管內治療(標準治療)能否達到相似的功能結果,該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在大血管閉塞性卒中患者中,單用血管內溶栓術是否比靜脈溶栓后再行血管內溶栓術在90天內達到功能獨立的非劣勢效果。在大陸的33個卒中中心進行了多中心,隨機性試驗,
患者(n = 234)年齡在18歲以上,自癥狀發作后4.5小時內有近端前循環顱內閉塞性中風,并且符合靜脈溶栓的條件,招募時間為2018年5月20日至2020年5月2日。招募患者并隨訪90天(最終隨訪時間為2020年7月22日)。共有116例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單獨的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組,而118例患者被隨機分為靜脈溶栓和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組。主要重點是在90天時達到功能獨立性的患者比例,非劣勢幅度為-10%,安全性結果主要包括48小時內有癥狀的腦內出血發生率和90天死亡率。
由于計劃的970例患者中的234例接受了隨機分組,因此該試驗因療效而提前終止,隨機分配的所有234例患者(平均年齡68歲;102名女性[43·6%】)完成了試驗,結果顯示,在90天的隨訪中,單獨的血管內血栓切除術組與橋接治療組分別有63例(54·3%)與55例(46·6%)患者在90天的隨訪中實現了神經功能獨立,非劣效性有意義(非劣效性P=0·003)。同樣,兩組的癥狀性腦內出血(6·1% vs 6·8%)和90天死亡率(17·2% vs 17·8%)也未發現組間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由此認為,在發病4.5小時內的近端前循環閉塞導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與靜脈注射阿替普酶加血管內治療相比,單獨的血管內治療或靜脈注射阿替普酶加血管內治療相比,90天功能獨立這一結果達到了預先規定的非劣效性統計閾值,這一結果也與去年發表在NEJM 上的結論一致。
綜上,本研究結果有力支持跨過靜脈溶栓,進行直接動脈取栓治療,為急性卒中救治提供新策略,為卒中管理指南更新提供新證據,為減少個人和醫保費用支出,減少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提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