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輝
從產業互聯網的概念誕生的第一天開始,便與消費互聯網產生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甚至人們還一度認為,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只不過是消費互聯網的代名詞而已,外界對于產業互聯網的這種誤會并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無論是從商業模式上,還是從內在驅動力上,我們總是可以在產業互聯網的身上看到很多消費互聯網的影子,
如果產業互聯網當真如此,那么,或許它真的就成了消費互聯網的代名詞,這非但無法發揮產業互聯網的最大功能,甚至還讓人們失去一次產業升級的絕佳機會。從表面上看,當以資本和流量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時代退潮,一個時代就這么過去了,實質上,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紅利退卻的同時,一個全新的時代則正在開啟,
這個時代,便是產業互聯網時代,
同消費互聯網時代對于產業本身的優化與整理不同,產業互聯網時代更加關注的是對于產業本身的重塑與改造,正是因為如此,當我們進入到消費互聯網后期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消費互聯網看成是一個過期商品的傾銷地。欲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就需要從產業端著手來進行改變,才能跳出消費互聯網的怪圈,進入到全新的發展時代,不會讓產業互聯網再度踏入消費互聯網的河流,
同消費互聯網時代只需要獲取流量,然后對流量進行收割不同,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更加在乎的是長期主義。對于所有的玩家來講,都不能妄想可以僅僅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來達成效果,增加更多的“附加值”,才是確保他們可以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可以掘金的關鍵,筆者將這種“附加值”稱之為對于產業的賦能和改造的能力,有了對于產業的深度賦能和改造,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才不僅僅只是收割流量的買賣,而是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與意義。
正是因為如此,從產業互聯網的早期發展情況來看,很多的玩家都是以獲取流量為終極追求的,特別是頭部的玩家更是如此,我們看到的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頭部互聯網巨頭以資本運作的方式和產業端的流量達成的合作便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誕生的。然而,隨著人們對于產業互聯網認識的逐漸深入,他們開始認識到僅僅只有流量,卻無法利用和改造這些流量,所謂的流量其實與消費互聯網時代的流量并無二致,于是,他們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了賦能和改造方面,
在互聯網業已成為各行各業標配的大背景下,試圖借助互聯網技術對產業端進行賦能和改造的做法已經難以奏效,想要取得成效,必然需要從新技術著手,于是,一場以新技術的研發、落地和應用為代表的新發展開始拉開序幕。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便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萌發并壯大起來的。
同消費互聯網時代僅僅只是通過去中間化的方式來提升行業的運行效率不同,產業互聯網時代對于行業效率的提升是在深度改造產業內部的元素、流程和環節的基礎上實現的。這其實已經向我們透露出來了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根本癥結所在,即要改變傳統產業端的元素、流程和環節,而不僅僅只是沿著消費互聯網的道路傾銷玩家們的產品和服務,
莫讓產業互聯網踏入消費互聯網的河流,首先要做的就是摒棄流量思想,誠然,即使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掌握流量的多寡直接決定著玩家們的未來,然而,如果手中只有流量,卻沒有改造流量的方式,那么,就算是手中有再多的流量,或許都是無用的。因此,我們就需要摒棄流量思想,轉而用留量思想來武裝自己。
所謂的留量,其實就是那些業已產業互聯網玩家的業務生態產生了聯系的流量。一方面,這些流量可以為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們提供目標對象和基礎用戶;另一方面,這些流量可以滿足下游用戶的需求和愿望,讓業已失衡的供求關系再度對接與平衡,
莫讓產業互聯網踏入消費互聯網的河流,其次要做的是建構一個全新的生態。雖然產業互聯網的字眼里依然還有互聯網的影子,實質上,產業互聯網本身已經與互聯網的關系不大,之所以稱之為產業互聯網,只不過是相對于消費互聯網而言罷了,
按照筆者的理解,產業互聯網這個全新的生態應當是建立在數字技術之上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產業互聯網時代,數字技術才是可以把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串聯起來的存在,如果我們將互聯網技術看成是消費互聯網時代的“毛細血管”的話,那么,數字技術則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的“毛細血管”,而產業互聯網的生態則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之上的。
莫讓產業互聯網踏入消費互聯網的河流,第三要做的是供求關系的再度平衡與對接,消費互聯網為何而出現?因為傳統的供求關系業已失衡,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供求關系,于是,消費互聯網模式出現了,產業互聯網因何而出現?同樣地,因為消費互聯網時代的供求關系業已失衡,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供求關系,于是,產業互聯網模式出現了,
如果無法讓供求關系再度平衡的話,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是不完整的,那么,我們所處的時代就依然還是消費互聯網時代,因此,跳出消費互聯網怪圈的正確方式便是讓那些在消費互聯網時代業已升級的需求與那些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亟待升級的供給實現平衡和對接。當這種平衡和對接達成,我們才算是進入到了產業互聯網時代。反之,我們依然還在消費互聯網的泥潭里掙扎與徘徊,
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之間的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總是會讓人們自然而然地將二者聯系起來,甚至還有些玩家干脆就把產業互聯網當成了消費互聯網的代名詞,繼續延續他們屢試不爽的發展套路,從短期來看,這種做法可能尚且存在一定的效果,甚至還有可能讓他們暫時躲過資本和流量退潮的洗禮。
然而,這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做法始終抵不過時間的蕩滌,當消費互聯網殘存在產業互聯網之上的那一丁點紅利被透支殆盡,玩家們依然還是要回到產業互聯網的發展軌道上,這個時候,莫讓產業互聯網踏入消費互聯網河流便成為新命題。找到這個新命題的答案,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時代或許才能真正從理想照進現實。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研究專家,戰略咨詢顧問,長期專注行業研究,累計發表財經科技文章超400萬字,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資訊,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