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在線教你如何打出完美“水漂”

出品:科普大陸

制作:王志英

監制:大陸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

你小時候玩過打水漂的游戲嗎?

在小池塘邊拾起一塊扁平的石頭或瓦片,側著身,揮動手臂用力將石頭甩到水面上,那石子就在水面上不斷俯沖和躍起彈向池子的盡頭,在平靜水面上掀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

有時石頭能彈起三四次甚至十幾次,但若是將一塊沉重的石頭扔在水里,出現的只有沉悶的“撲通”聲和四濺的水花,一次也彈不起來,


△打水漂照片|圖片來源:veer圖庫

為什么有的石頭能輕易打出水漂,有的則不行?

打水漂的奧妙究竟在哪里呢?沉入到水中的石頭又會有哪些運動?

要想成功打水漂,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 選擇扁圓且厚度均勻的石頭;

2. 拋擲的時候力量要大且讓石頭進行旋轉;

3. 調整出手時石頭的角度,讓其盡量在接觸水面時是20°,


△打水漂姿勢照片|newton.com.tw/twoeggz.xom

法國的物理學家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揭示了成功打水漂的奧妙,

文中指出決定石頭彈跳次數主要有4個參數:石頭拋擲水平速度、轉速速度、石頭功角α,以及入水彈道角β

而且hristophe Clanet教授給出了碟形石塊打水漂的夢幻攻角,即以20度攻角的姿態撞擊水面,碰撞時間最小因而能量損失最小,能夠得到理想的效果。


△碟形石塊打水漂的力學模型及分析|α為攻角,β為入水彈道角(左)結果表明攻角為20度時具有最佳的彈跳效果(右)而彈道角大于45度后不會再產生彈跳

二戰時期,盟軍希望攻擊德國魯爾工業區內的水壩,在嚴密防守下通常的高空投彈和水下魚雷攻擊都一籌莫展,

英國發明家威利斯依據打水漂現象,發明了一種彈跳彈,飛機投下的炸彈在水面上跳過防御工事后在大壩上爆炸,最終盟軍采用這種方法成功摧毀了德國境內的三座大壩,


△威利斯的彈跳彈設計原始草圖(左)及使用效果照片(右)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大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艙利用打水漂原理在大氣層表面進行“太空打水漂”方式返回,順利著陸,

返回艙在接近大氣層的時候,以較小的角度進入,借助密度差產生的氣動升力躍出大氣層,地球引力使返回艙再次回落,產生又一次彈跳,

每一次彈跳,速度逐漸會降低,直到不再有足夠動能形成新的彈跳,而自由下落,返回地球,

“太空打水漂”技術,能夠實現“自然減速”,且有助于降低返回段熱負荷問題,避開觸發“燃燒”的風險,從而保證返回艙安全著陸,


△嫦娥五號“打水漂”式回家|圖片來源見水印

Clanet教授同時還發現,當入水彈道角大于45度,石塊會直接進入水下而不產生彈跳,

從力學角度來看,物體以相對速度穿越水面的入水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接觸瞬時的砰擊、自由面大變形的開式空泡、開式空泡閉合后的水中運動,

前者主要是沖擊動力學問題,而后兩方面往往表現為水動力與剛體運動甚至結構變形的耦合,入水的流動特征與物體形狀、姿態、入水角度、初速度乃至旋轉、表面特性等多種因素相關。

在開式空泡條件下,物體與水通常只有頭部小面積接觸,流動約束反力非常小,因而姿態通常不穩定導致物體在水中劇烈旋轉,


△小球入水的典型過程|a:入水沖擊和射流生成;b&c: 形成與空氣連通的開式空泡和皇冠形飛濺;d: 空泡發生深閉合并形成垂向射流;e: 空泡發生表面閉合

自然界和生物界也有形形色色的入水問題。

如翠鳥,鰹鳥等平時在空中飛行,發現獵物后會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突然俯沖下來進入水中,靠慣性入水并抓捕魚類。

那么,這些動物是如何做到姿態可控且軌道穩定去捕捉魚類呢?

研究發現這些以魚為食的鳥類通常具有尖銳的喙和細長的脖子,入水前翅膀夾緊身體像箭一般刺入水中,最大限度地優化自身入水的水動力學特性。

而且翠鳥入水通常只會激起非常小的水花,這樣便可在入水后保持更快的速度、潛入更深的水中以提高捕食到魚類的機會。

入水之后通過調整翅膀的伸展控制姿態,迅速捕食獵物。


△翠鳥入水過程照片,入水前空中姿態(左)入水后姿態控制及空泡形態(右)|圖片來源:veer圖庫

科學家非常關心這些水鳥如何在高速入水的過程中不受到傷害,

一項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研究通過對一種北方塘鵝(northern gannet)的標本進行入水實驗,

發現海鳥在入水之前會努力收縮肌肉,通過肌腱保持骨頭的穩定性使脖子伸直,以降低入水產生的巨大沖擊載荷導致的受傷風險。

由此,科學家們建立了海鳥入水的安全速度理論預測模型,并為人類的活動提供了參考。

比如大陸跳水“夢之隊”運動員入水,身體與水面垂直時激起的水花最小,這樣看起來與翠鳥的入水姿態有幾分相似。


△跳水比賽運動員入水前姿態和入水后的水花

這種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入水現象也被成功應用于實際工程中,

MIT的Tadd Truscott教授通過優化彈頭的形狀,使子彈始終貼在空泡表面的一側從而獲得穩定彈道。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制的“塘鵝”入水飛行器,在空中飛翔時會保持為“固定翼”的狀態,

當要入水時,先把機翼收起折疊成一條細線,再模仿塘鵝捕食時的姿態俯沖入水,類似的工程問題還包括水上飛機的著陸,航天器水上降落和回收等等。


△針對入水彈道穩定性的子彈形狀優化|a:常規子彈入水彈道失穩旋轉;b:優化后子彈形狀彈道保持穩定;c:子彈形狀對比;d:優化子彈入水空泡的理論與實驗分析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制的AquaMav(塘鵝)跨介質飛行器樣機|樣機入水照片(左)真實塘鵝入水照片(右)

不難發現,入水后物體的運動,仍與力學原理息息相關。

老子的《道德經》中講,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意思是說,平常要處于一種“無欲”的狀態,去觀察大自然和生活中有趣的問題,然后再進入“有欲”的階段,通過人本能的求知欲來尋找現象背后的奧秘,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善于在日常觀察中尋找科學發現契機,采用嚴謹認真的分析歸納出一般規律,就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 Clanet C, Hersen F, Bocquet, L. Secrets of successful stone-skipping. Nature, 2004, 427(6969):29-29.

[2] Rosellini L, Hersen F, Clanet C, et al. Skipping stone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05, 543:137-146.

[3] https:http://www.manstonhistory.org.uk/dambuster-bouncing-bomb-tests-at-reculver-and-manston

[4] Truscott T T, Epps B P, Belden J. Water Entry of Projectiles.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2014, 46:355-378.

[5] Chang B, Croson M, Straker L, et al. How seabirds plunge-dive without injur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 12006-12011.

[6]https:http://dronesplayer.com/uav-drone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