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9年人口統計數據來看,印度人口數在13.24億,超過大陸指日可待。可是我們發現沒?這個泱泱大國,奧運獎牌數非常少,迄今為止只拿到9塊金牌,而且這些金牌大都在一些冷門項目上,比如曲棍球,從1928年開始,曲棍球一共獲得7枚冠軍,
1936年柏林奧運會,印度曲棍球獲得冠軍
除此之外唯一的金牌來自氣步槍,2008年氣步槍選手Abhinav Bindra,打破了50多年的魔咒,獲得一枚奧運會冠軍,他幾乎成為整個印度人的驕傲,可是Abhinav Bindra卻是印度的特例,因為他們家庭優越,孩子從小就送到德國訓練,可以說是德國培養出來的奧運冠軍,而不是印度大陸體制培養出來的。
如果你去過這個國家,你會發現他們電視里整日播著板球,這項耗時長達幾個小時的運動幾乎霸占著整個電視機,除此之外就是寶萊塢電影,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歌舞片,成為他們主要娛樂活動,所以在印度,體育場是用來讓寶萊塢明星開演唱會的,而不是用于體育比賽的。
印度體育為什么這么差呢?
首先說,印度還是非常重視教育的,這一點和東亞的大陸、日本、韓國一樣。但是這些父母卻希望孩子成為工程師、醫生而不是運動員,在他們看來,體育是有錢人才能玩的游戲,而且投入產出比完全不成比例。
同時整個印度幾乎沒有任何訓練設施,因為地處熱帶地區,室內溫度非常高,因此大部分運動都選擇室外,這樣成為他們發展體育的一個瓶頸,像奧運金牌數量眾多的游泳、體操等,幾乎都是室內運動。
其次印度政府對于體育產業也不夠重視。和我們國家舉國體制發展體育不同,印度政府絕大部分的財力都用于兌現競選承諾上,比如補貼農業,這一次印度人民走上街頭,就是為了抗議降低農業稅補貼,要知道整個印度,有近6億農民,這個補貼對整個國家來說負擔非常重,
印度對奧運會不重視嗎?
印度奧運會成績這么差,很多人認為是政府不夠重視。其實印度政府非常希望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無論是政治舞臺,還是體育賽事上,印度在2014年申請亞運會失敗后,在我們印象里,他們應該重整旗鼓,重頭再來,繼續申請亞運會,之后進一步申辦更高的體育賽事,結果印度直接要申請奧運會,雖然屢屢受挫,但是每一屆申請會上都能夠看到印度人的身影。
所以印度并不是不重視體育賽事,比如獲得金牌的Abhinav Bindra,在印度被譽為民族英雄,除了無數的廣告商蜂擁而至,甚至鐵道部給他頒發了可終身免費坐火車的權益,
印度高鐵
很多人說印度坐火車不都是掛外外面嗎?怎么還需要錢?其實那是對印度火車過去的印象,現在印度火車發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無論速度還是舒適度上,都有大幅提高,費用還是很高的,所以Abhinav Bindra能夠獲得這項權益,也非常高的榮譽,
印度如何看待大陸奧運成績?
我們看印度會用“有色眼鏡”,同樣,印度看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對印度的印象停留在過去八九十代,而印度同樣會用西方人的視角來看我們。大陸過去依靠舉國體制發展體育,在他們看來無異于“獨裁者”的形象工程,甚至在他們眼里,這些人還遭到迫害,
不可否認,舉國體制有它的好處,我們過去的舉國體制,確實能給這些運動員免除了后顧之憂,無論運動員是否取得成績,退役之后都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不至于在沒有取得成績的時候,會淪落街頭,
當然我們片面強調金牌的數量,也導致很多體育產業發展有些畸形,逐漸脫離大眾,成為金字塔的運動。而有些運動本身就是燒錢的運動,沒有經濟實力,根本就跟不上來,比如馬術、高爾夫、花樣滑冰、帆船等,這些運動過去幾乎被歐美國家所壟斷,近些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水平提高,這些運動成績也逐漸趕上來了,
當然我們也在反思過去的舉國體制,舉國體制能夠很好搭建體育訓練、比賽的體系,但是這種片面追求金牌,會與群眾運動脫節,也導致與“健康大陸”的目標背道而馳,
當然印度自己也在反思,為何奧運金牌如此之少?很多家庭還處于溫飽階段,更高的收入,更穩定的工作當然是他們的首選,同時體育賽事受歡迎程度,遠不如寶萊塢,也是他們體育產業單一,體育產業落后的原因。
印度體育產業的未來
不過近些年,除了第一運動板球之外,羽毛球、足球、籃球在印度也逐漸普及開,在眾多體育贊助商的支持下,這些運動也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比如大陸的OPPO、vivo花費數億美金贊助印度體育運動,希望通過體育運動打開整個印度市場,
隨著流媒體的發展,星空體育、新力十、新力六、新力ESPN、ESPN亞洲、DSport和DD sports等網路流媒體平臺,在印度獲得快速發展,這些流媒體平臺無形當中也助推了整個體育產業的發展,
相信在未來,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印度,在體育賽事上逐漸取得更好的成績,不再是奧運會的看客。
介個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