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之下,心靈種種


除了幾個眾所周知的例外,心靈哲學家們仍然在扶手椅上思考意識問題,也許偶爾會去隔壁的神經科學實驗室逛上幾圈。但彼得·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可不一樣——他穿著潛水服研究哲學。這位澳大利亞哲學家熱衷于水肺潛水與浮潛,對海洋生物學充滿熱情,同時擁有關于演化論的豐富知識,他經常來到離雪梨幾個小時車程的礁石區和開闊水域,在水下進行大部分的思考,

在之前的《其他思想》(Other Minds,無簡體中文版本,臺灣譯為《章魚,心智,演化》)一書中,他帶領我們窺見了章魚的世界。這些壽命短卻擁有高度智慧的柔軟生物可以瞬間變形和變色,似乎展現了與我們人類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生命形式,戈弗雷·史密斯認為它們擁有心智,而且也許每只章魚不止一個:可能每個觸手有各自的心智,再加上一個中央心智,在他的新書《后生動物》(Metazoa)中,章魚也占據了很長的篇幅,不過他這次的目標更為遠大。他想對意識的演化過程進行一次哲學分析。這次分析的基礎是密切觀察動物,尤其是海洋動物的行為,然后詳細調查主觀體驗演化過程的幾個關鍵階段,以此作為這次分析的注解。他的關注點與眾不同:在受科學研究啟發的同時,他時刻關注著自己面前的生物,它們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親身觀察中可能的啟示,


《章魚,心智,演化》

[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 著

紅樹林 2017

這本書能夠如此引人入勝,除了戈弗雷·史密斯的關注點以及精彩清晰的描述之外,更多是因為他對觀察對象的熱情,在書中,我們陪同他潛水到礁石周圍,那片水域中,猬蝦揮舞著爪子,章魚從廢棄的扇貝殼中筑巢,魚類試圖從縫隙中拉出它們的獵物,無論是在描述海綿、蠕蟲還是鯨魚,他語言中的熱情和好奇心都極富感染力,當然,他想做的不只有享受這場水下的表演,在水下漫游時,他也在時刻思考著他觀察到的每只動物的生理機能和行為,他想要知道這些動物是否擁有一種主觀視角,或者說一種體驗世界的方式,還是說它們只是像小型機器人一樣對外界刺激作出機械式的反應。在書中,我們將和他一起探索不同的假說,見證他富有創見又不乏謹慎懷疑的工作,他指出,不同物種擁有不同程度的知覺,而這與神經系統的發育密切相關。與經典的觀念不同,他想構建一個更廣闊的“認知”圖景,把各種動物包括在內。他認為昆蟲和螃蟹有一定程度的知覺,并且想要說服你:他是對的。

在過去不少年里,哲學家試圖以計算機做類比來理解什么是意識,有人認為心智是一個復雜的程式,理論上可以在人類的身體與大腦之外的其它硬件上運行。有人覺得,我們可以把心智上傳到一臺強大的計算機里,這樣的話,計算機就成了我們的身體,而這個程式就是我們的心智,如果做得夠好,我們就能得到一個計算機中的心智,TA將帶有被上傳者的記憶和思維模式,成為意識的延續,這種比喻在電影中如此常見,以至于人們在維基百科上創立了專門詞條,來描述這類情節。在該詞條中,《超驗駭客》《超能查派》《幻體:續命游戲》等電影都作為例子出現。

戈弗雷·史密斯拒斥了這種心智模型。他認為這種理論過于牽強,且缺少現實中的證據支持。《后生動物》這一整本書就是他的論述,他認為,主觀體驗的形成和演化離不開特定的生理機能。在幾百萬年的生存和演化中,這些生物不斷感知環境,應對其中的威脅和機遇,而它們因此發展出的身體和神經系統中,化學過程和電信號的模式也和主觀體驗的發展歷程關系緊密,這其中包括橫跨大腦各區域的電信號活動模式。戈弗雷·史密斯堅信我們的主觀體驗扎根于生物過程,并非某種能轉移到現有計算機上的東西。要想理解不同程度的主觀體驗(它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與少的問題),我們需要研究各種動物和它們的演化歷程,這意味著我們要仔細研究一系列非意識的化學過程,弄清楚它們如何組合形成生物對世界的不同程度的感知,

有的哲學家也許會覺得,戈弗雷·史密斯對無脊椎動物的描述過于細致,為討論關鍵哲學概念留下了較少的空間,心靈哲學的討論居然要給礁石上的海洋生物讓步,這讓他們感到不滿,不過我認為這些描述是他的論述中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這些細致的描寫,他很難說服我們這些動物有一定感知力,因為人們一般認為這些動物沒有主觀視角。對于這樣一種生物,我們只有了解它們的行為,理解它們的生理機能如何使其擁有在環境中感知和行動的能力,我們才能轉換思路,認為它們是有知覺的存在。這些描寫本身讀起來也是一種享受,

作者:Nigel Warburton | 封面:Miguel Pires

譯者:喬恩 | 校對:楊銀燭

編輯:楊銀燭 | 排版:光影

原文:

https:http://standpointmag.co.uk/minds-of-their-own/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水面的雨波和人物,沁澈心靈

  2. 心靈的美麗,靈魂的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