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失意困頓之時,從未失去斗志,終迎來“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朝有名的詩人很多,可我最喜歡的是劉禹錫,不是他的詩詞歌賦寫得最好,而是因他一生在面對失意挫折時那種始終如一的豁達。


劉禹錫的一生都算不上平順,但是他的身上有一種特別的能力,無論身處什么樣的境遇,都會努力讓自己活得順自己的心意,正是這個能力,令他在一眾才情卓然的詩人中顯得那么與眾不同,

古代的人很講究出身,有一個好的出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劉禹錫沒有,很多史料記載劉禹錫其實是匈奴后裔,對于他的籍貫也一直存在爭議,不過這并沒有難倒劉禹錫,他自稱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由此可見,劉禹錫的性格并不如一般文人那樣“古板教條”,

劉禹錫的祖父和父親都只是小官僚,對于劉禹錫的仕途其實幫不上什么忙。所以,要想有一番前途,全靠劉禹錫自己。在前途這事上,劉禹錫有時顯得圓滑精明,有時又不懂斂其鋒芒,可以說他有他內在的一套邏輯自洽的原則:保持本心,該低姿態就低姿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于是詩人劉禹錫會為了自己的前途給皇帝寫信,巴結高門大族,也會為了賺點錢,給別人做秘書代寫文書,就算后來有了正經官職,吃著朝廷俸祿,可是為了打點人情關系,還得兼職給人寫文書掙錢。

終于在貞觀二十一年,劉禹錫的事業迎來了轉機,唐德宗駕崩后,太子李誦即位。劉禹錫因為和太子侍讀王叔文交好,得以進入新皇帝的政治中心,和自己的好朋友柳宗元一起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這一次的政治革新可以說是劉禹錫人生的高光時刻,在這之后劉禹錫就開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被貶生涯,

第一次被貶自然就是因為這次政治改革觸犯了多方的利益,很快被反撲。唐順宗被迫讓位,王叔文被賜死,而劉禹錫一行八人則分別被貶為八地的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


司馬這個官職名面上是個正六品,事實上就是個閑散職位,沒有公務,沒有官舍,也就是流放的體面叫法罷了,自己的好朋友柳宗元在被貶之后郁郁消沉,被病痛折磨,四處求告,寫“我今誤落千萬山,身同傖人不思還”。

而劉禹錫卻不,他不甘沉淪,他在城墻拐角的更鼓樓邊建了一棟竹樓,地偏人遠,空樂魚鳥,京城有人想叫他痛苦,他偏不,不忙著掰扯對與錯,只忙著強身健體托關系找由頭在朝廷里露臉,他小時候背藥典,現在正好閑暇,就繼續研究各種治療的藥方,再有時間,還研究佛學與民俗,從中吸取了營養,為自己的詩歌創作融入了新的特點。他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其中的豪邁壯闊與豁達,令人心生佩服。

此后,劉禹錫等來了奉召回京的機會,卻在次年三月因創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得罪執政,再次被貶,這一貶又是十二年。十二年后劉禹錫又去玄都觀游玩,寫下一首《再游玄都觀》,又被貶。三次被貶,兩次都因作詩,是劉禹錫太過得意忘形嗎?我想不是的,是看似圓滑的他心中始終有自己要堅守的原則。


所以,在劉禹錫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可以為前途巴結權貴,卻也始終不違背自己的原則和意志做不利于百姓的事,有直有曲,活得很有彈性。在失意困頓之時,也從未失去信心,相信保持健康長壽,就總有一天能回到長安去,

也的確,在被貶的二十多年之后,劉禹錫從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一路升官到太子賓客,住在洛陽,買了田、蓋了大園子,與老朋友白居易、令狐楚結伴賞花、出游。真可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的一生,與大多數的詩人都是不同的。詩人的身上天然有一副傲骨,是非曲直他們往往要辯個明白,不肯低頭半分,所以,被貶之后的詩人們往往過得都不太好,李賀英年早逝、李商隱郁郁不得志,柳宗元客死他鄉,而劉禹錫卻把一手爛牌打出花,熬死了幾任皇帝,過上了夢想中的生活,

劉禹錫的內心非常清楚,有時候對錯是說不清楚的,有時候很多事情需要時機,斗爭的本質就是看誰活得長。


所以他非常想得開,他不去掰扯是非曲直,該走關系走關系,該好好保養就好好保養,該作詩就作詩,讓自己在什么時候都活得更順自己的心意,更舒服一些,這樣的智慧,我們如今概括為“臣服”二字,臣服不等于屈服,臣服是順從生命的偶然和不確定性,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接納不能改變的,改變能改變的,照顧好自己、悅納自我。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劉禹錫是很優秀的詩人.他的詩歌以氣勢取勝.文風慷慨激越.重新讀劉詩,宛如與先賢交談.

  2. 劉禹錫老前輩,真乃吾輩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