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一分錢,用一根最普通的黑色發卡,你能換到什么東西?
Demi Skipper 的目標是一棟房子,經過 7 個月,她快做到了,
Demi Skipper 的第 25 次交易成果,是一個可以拖在車后的木制小屋。
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最新一段視訊中,她詳細介紹了自己對小屋的改造:原本的藍色格子床單被換成白色四件套;床上多放幾個抱枕,墻上掛起裝飾,美國田園小屋變身可以立刻在 airbnb 上架的北歐風格,
視訊末尾,Demi 照例加上那句:“如果你對它感興趣,請聯系我來交換。”
Demi 的「換物計劃」,開始于一件誰都看不上的廉價貨。
她當時在家中搜尋一圈,選擇了普通到難以超越的黑色發卡,而交換的最終目標,是得到一套在舊金山的房子 —— “昂貴,遙不可及,也是身邊人們想要得到的最荒謬的東西,”
計劃開始得挺順利:幾乎沒費什么工夫,Demi 就用黑色發卡換到了一副標價 10 美元的全新耳環,手中的物品價值瞬間翻了 100 倍。互聯網沒讓她失望,Facebook、Ebay、Craigslist 上發布的消息,總是有各種回復可供選擇,
接著,一套 24 美元的四只瑪格麗塔酒杯,換來了 60 美元的 Bissell 吸塵器 —— 兩者之間的價格差距,也給 Demi 帶來了些「最終真能換到房」的希望,
到第五次時,她交易的物品就超過了 100 美元,算是到達了一個里程碑。從 Apple TV 4K 盒子開始,數位產品領域讓她沉迷了一段時間:耳機、游戲機、電腦、相機……
而這絕對算是個聰明的選擇:數位發燒友們的興趣和三分鐘熱度簡直打造出了一個換物天堂,價格差不太多又沒玩過的東西,好像都可以用閑置品換來試試,
之后誤打誤撞,佳能相機套裝換到的 Nike X Off-White Blazer 運動鞋,終結了 Demi 短暫涉足的電子市場體驗,
球鞋完全是另一個領域。她加入了Facebook 的球鞋小組,開始研究那些價值較高的限量款和聯名款。為了換到心儀價值的鞋子,跟網友互稱 bro,努力變「潮」,
那時她的項目已經有一些名氣,在網上發私信詢問別人的球鞋時,會被回復:“哦,我們知道你,大家都在聊你做的那些事,”有時也能享受一些知名度帶來的便利。
但畢竟一開始,她就不太屬于那個圈子 ,交易了兩雙球鞋后,Demi 失去興趣。球鞋的真假,各種型號,如果不是真的熱愛,真的很讓人困擾啊。
她迫不及待地換了部 iPhone 11 Pro Max,物品的價值在當時超過了 1000 美元,而這一過程總共也沒花費幾個月時間,順利得有點不可思議,
按照正常的邏輯,物品價值當然越高越好,然而實際操作起來,「虧本」買賣也是無法避免的,
iPhone 之后,Demi 的所持物直接上升到了汽車 —— 一輛 2008 年的道奇 Caravan。車本身有些機械上的問題,并且根本找不到地方停……這一下子讓它成為了燙手山芋,
只用了三天時間,Demi 將汽車變成價值更低的電動滑板,也算是給自己上了一課。
其實之前她就有過類似的遭遇:騎車出行的她不得不背著比磚塊還重的 Xbox,在舊金山丘陵一樣的道路上爬坡。
“我最愛的類型當然還是 iPhone!裝在口袋里就行了,非常高效,”
之后她經手的物品,出現過鉆石項鏈(價值近 2 萬美元)這樣的「理想形態」。但有「一套房子」這樣的目標在先,加上人們很難去交換 5000 美元以上的物品,汽車總是逃不過去的一個坎,
Mini Cooper,福特野馬,Jeep SUV,經歷了汽車三連換之后,如今這個有一些房子形態的拖車小屋,算是 Demi 離最終目標最近的一次了—— 如果她之后可以不再「走彎路」,碰上剛好想要擺脫束縛、開車旅行的房主,也說不定呢。
「發卡換房子」,Demi 的靈感來自于十幾年前那個著名的成功案例。
2005 年,加拿大人 Kyle Macdonald從一個紅色的大曲別針藝術品開始,耗時一年換物 14 次,最終得到了薩斯喀徹溫省吉普林的一棟兩層農舍。那個年代,幾乎人人都聽說過。
為此,當地政府專門在公園立起打破吉尼斯記錄的大尺寸別針雕像,紀念小鎮成為那個瘋狂計劃的終點(感謝他為當地旅游行業做出的貢獻)。
這件事在當年作為「不勞而獲」的典范,以及互聯網創造的奇跡之一,讓全球的年輕人都開始有了用手邊的「垃圾」換取更好生活的不切實沖動。第二年,大陸大陸就有了模仿者(雖然最后被證實是請了托兒的騙局)。
大家的想法大多過于美好,而現實生活中可行的,幾乎都是價值相似的一次性同城交換了。根據 Demi 在去年的一系列調查:能做到「從別針到房子」這么極致的,十幾年來還沒第二個人。
“至少沒任何女性去那樣做,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不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事,但我挺想做第一個的,”
而「以物換物」這一原始社會貨幣缺失環境中的交易方式,也意外地完美匹配疫情封鎖下的生活,
經濟萎縮的菲律賓,人們在網路上用一雙耐吉(NIKE)鞋換取一只整雞;英國的格洛斯特郡,居民們整理出自己富余的生活用品,湊成市集,大家各取所需。家里食材多的,多做幾份盒飯出來交換,也不是不可以。
原理倒也簡單:同樣的一瓶水,放在沙漠和在超市中,大家對它的價值認知總是不對等的。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 Demi 和 Kyle 那樣,把一個簡單的道理做成生意,
那條 Demi 改裝小木屋的視訊在 TikTok 發布后,一天之內被點贊了 60 多萬次。完全是平臺頂流。
從 2020 年 5 月的「換物」項目開始,Demi 就沒閑著,她分別在 TikTok 和 Instagram 上注冊了名為 Trademeproject 的賬號,用短視訊記錄自己的每次交易,
疫情封鎖中人們,也好像更容易對這種樸實的互動產生共鳴。450 萬人在 TikTok 上關注 Demi,不少人留言說:“這是我每天最期待的內容,”
Demi 也不會錯過任何一個機會,她建立了專門的項目網站,為自己獲取可換之物尋找更多的途徑 —— 每天視訊中一分鐘的新物品介紹,都是她花費數小時從成千上萬條評論和郵件中挑選的結果,
也有人說,她的項目早都和品牌知名度循環了:要不是有這么多粉絲,每次交易都要發視訊,誰會真的跟她去換那些昂貴的東西呢?
“我的副業就是個「騙子」,”她倒是從不掩飾過自己生意人的角色。
在Apple的地圖團隊和 OpenTable 工作之后,Demi 一直都在做和電商有關的事:先是幫一家公司在網上銷售一些寫著「女性就是未來」語句的別針,據她講,自己賣出了大概 10 萬個。
之后經營在線婚紗租賃的公司,面對的還是「客戶」「銷售」。直到疫情時婚慶行業慘淡,才產生了「以物換物」的想法。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Demi 經手的物品都非常「實用主義」,且一定是「實體」,
相比之下,十幾年前 Kyle Macdonald 那 14 次交易中,出現過「音樂工作室的唱片合約」,「電影中的角色飾演機會」,「和搖滾歌手共度一個下午的權利」,倒顯得浪漫起來了,(雖然他之后也是著書立作,發表演講,靠自己的創意行為過上了新生活。)
而對普通人來說,離開了互聯網的噱頭和熱度,從陌生人那里能換到的,大概多是驚喜和趣味吧,
文_yini|圖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