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813-重慶上天入地
作者:Yomu
制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滿福
近年來,大陸中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頻繁出現在公眾話題之中,成為一座國民心目中的魔幻網紅城市和熱門旅游目的地,
重慶和成都離得很近,給人的形象卻有很大差異
似乎是一個比成都更猛、更辣、更魔幻的城市?▼
在其眾多城市印象中,享有著大陸“橋都”美譽的它,憑借讓人眼花繚亂的獨特城市交通景觀,在社交媒體上大量圈粉。
山城的3D魔幻感,拋開地勢的基底
很大一部分由復雜多樣的城市交通系統塑造
(圖:陽超超_ / 圖蟲創意)▼
很多人認識、愛上重慶,就是從了解和體驗其獨特的城市交通開始的。
名副其實的3D
重慶被親切地稱為“3D魔幻城市”,雖有打趣的意味,但“立體”是重慶交通乃至整體城市形象的真實寫照,
重慶的立體,體現在其高低錯落的地勢和建筑布局、層次復雜的橋梁設計和極具特色的交通運輸方式上。
千廝門大橋南側的嘉陵江畔
地形起伏賦予重慶獨特的城市名片
(圖:Akrios_Yu / Tuchong Genius)▼
進入重慶主城區后,摩天大樓在嘉陵江和長江兩岸從近到遠順勢往上依次排布,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標建筑洪崖洞因為上下巨大的地形高差,形成了從1樓和11樓走出去都是街道的山城獨特體驗。
曾作為軍事要塞的洪崖門就是依靠了這獨特的地勢
在和平的年代其又發揮優勢,為重慶的旅游增光添彩
(圖:Eabinchen_ / 圖蟲創意)▼
然而這些讓外地游客驚嘆的建筑結構,在重慶卻只是日常,這都要歸功于重慶的山地地形,一切依山而建,富有層次,與周圍的空間連接曲折周旋,
重慶核心城區下的地形
(圖:google map)▼
重慶的橋對“立體感”的貢獻也很大。
重慶人的出行與橋息息相關,橋梁和坡道連接了城市里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重慶現有各類橋梁(含在建)達1.4萬多座,約三分之一的長江大橋在重慶,外環(含)之內的立交橋數量在250處左右。重慶的橋梁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密度上,都是大陸乃至世界城市所罕見的。
你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找你:“你到底在哪座橋?”
(圖:PYphotography / 圖蟲創意)▼
另外由于橋梁眾多,地形不平,許多立交橋的層數和出入口規劃的復雜程度都遠超其他城市。
重慶多樣的運輸方式也與其立體形象相呼應,
現代常見的軌道交通、公共汽車早已覆蓋了地面上下,但重慶絕不止于此:
大陸僅存的一條過江索道仍然在城市上空運作,成為重慶市民生活休閑和游客體驗的補充部分;作為特殊交通工具的皇冠大扶梯,能讓費時的盤山路在扶梯上3分鐘快速直達;此外重慶身為老牌機車制造業基地,對機車出行方式天然友好,機車機動靈活的特性能滿足重慶人在復雜地勢環境下的出行需求,因此它也成了重慶多樣交通方式中的重要一員。
曾經的大陸第一“摩城”——重慶
是騎在機車上跨入新千年的
(圖:helloabc / shutterstock)▼
今天重慶的交通,空間上立體,形式上多樣,體驗上現代,
然而,這一切出現得并不算太久。作為溝通中西部的走廊,重慶多山的地理環境曾是發展的長期巨大阻礙。直到一個世紀前,重慶才迎來了改變命運的時機。
夜幕下的來福士和千佛寺
(圖:zhangju / 圖蟲創意)▼
依山傍水的建設
重慶是巴渝文化屬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重慶古城在歷朝歷代的戰略地位沉浮變化,每當西南地區的發展受到重視時,官府對重慶地區官道的開發維護以及水路的開拓都更為投入,
重慶市區最具特色的第三步道,又稱“山城巷”
串聯著眾多傳統街區和歷史文化遺址
是重慶市山地建筑的袖珍博物館
(圖:叫什么來著喔 / 圖蟲創意)▼
然而,由于封建農業社會生產力的制約,直到清末開埠通商前夕,重慶的交通發展長期處于傳統狀態,沒有本質的變化,
即使到了1929年正式建市之際,重慶陸上交通主要還是靠狹窄的街道和驛道,交通工具靠人力,普通民眾的水上交通工具多是木船,此時重慶的交通發展還處在萌芽階段,
在運輸工具和條件現代化的今天
棒棒軍仍穿梭在山城的大街小巷
(圖:包子的臉真大 / 圖蟲創意)▼
建市后,重慶的交通建設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大陸后便開始按照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實施建設,在西南交通建設方面給重慶的交通大環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成為陪都的短短幾年,讓重慶迎來了解放前交通建設的高潮,
伴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成為大陸抗戰大后方交通運輸中心,這必然對城市交通系統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那個特殊年代里慘遭破壞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只有后部主體建筑留予后人
(圖:wiki)▼
首先,政府面對的是大量人口和物資涌入帶來的交通阻塞和運力短缺,傳統人力肯定滿足不了激增的需求,為此必須通過更多途徑提升城市的交通運力,
于是在1937年,國家銀行“四聯總處”親自下場注資100萬元官股,拯救運營不善的重慶公共汽車公司。重慶位于兩江交匯地帶,水系發達,新任建設廳長何北衡就召集政府各部籌建重慶輪渡股份有限公司,一時間,公共汽車與輪渡活躍在重慶街頭和江上,
朝天門是兩江樞紐,也是重慶最大的水路客運碼頭
繁忙的渡船從上個世紀起便在此穿行
(圖:《永遠朝天門》)▼
這些措施緩解了重慶市民出行難的問題,算上當時與普通百姓無緣的機場空運能力,重慶初步形成了水陸空共同運行的“立體交通”雛形。
1945年,望龍門纜車興建,重慶誕生了交通立體化實踐的代表性杰作。纜車由著名工程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一時引起轟動。
1993年,因修建長江濱江路,望龍門纜車停運
它的建設和運營證明了重慶立體交通的現實可能
(圖:wiki)▼
這種頗為獨特的纜車,依地勢而建,無需改變原有地理條件,最大的優勢在于符合資源匱乏年代下的建設能力,纜車遇坡爬坡,克服了重慶多坡道的障礙,設計上成功適應了重慶的地形特點。在當時,這一交通創新,讓人難以想象。
不論是交通方式多樣化,還是建設形式的創新,重慶的首輪立體交通嘗試,滿足了人們在惡劣地理條件下發展交通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是戰爭年代的艱難探索,
不斷的探索與嘗試,才有了現在的“三層重慶”
(圖:AOW桐 / 圖蟲創意)▼
隨后,沿江地帶陸續建起幾條纜車,在重慶盛行了20多年,
經歷了民國時期的風雨,重慶的交通發展穩步進入了現代化階段。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重慶交通建設開始全面高速推進。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重慶城區不斷向兩江外圍擴張,現有的公交系統再次無法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早已不是兩江交匯處沿岸那一點了
而向外擴張的空間仍然地形崎嶇
雖然現在技術更好了,但成本也更高了
(底圖:google map)▼
但沒有能難倒重慶建設者們的問題,既然水陸交通不夠用了,何不向天空發展?
于是一種更直接的過江方式應運而生,
1987年,長江索道正式開通。索道橫跨江水兩岸,載著人們從空中快速跨越長江,這種新增的過江方式緩解了道路系統的壓力,成為重慶立體交通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繼纜車之后“立體重慶”的新一代符號。
“出演”過眾多影視作品的長江索道
生活中是盡職盡責的“山城空中公共汽車”
(圖:飛邊西多士 / 圖蟲創意)▼
但似乎重慶的交通發展之路天然充滿了挑戰,本世紀初,公車和索道的容量又滿足不了新的需要了,
重慶人必須找到一種能徹底解決出行難題的方案。
根據國外先進經驗,軌道交通系統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現代武器。但外國專家來考察一番后卻直接潑了一盆冷水,他們認為重慶的山地極多、彎道急促,建設軌道交通幾乎不可能,
不可能?真香!
(圖片:顏喑 / 圖蟲創意)▼
不過重慶并未因此而放棄,發展迫在眉睫,經過對各國軌道交通系統的實際調研,建設者們選擇了采用日本技術的跨座式單軌,跟傳統的雙軌系統相比,跨座式單軌爬坡能力非常強,轉彎半徑小,也不需要占用太多土地,完美契合了重慶山多坡陡、人多地少的現實狀況。
重慶云霄飛車
(圖:盛夏之舞 / 圖蟲創意)▼
此后重慶逐漸吸收了國外軌道交通技術并實現基本大陸化,軌道交通里程如今位居西部首位,
與此同時,眾多的橋梁也搭建起重慶立體交通的“骨架”。 要想在多山多水的環境中實現較短的行駛距離,就必須遇谷架橋、遇山開隧,而且路網越密越好。
偶爾還得遇樓打洞
(圖:IsSuperT / 圖蟲創意)▼
重慶的橋梁之多完全是地理環境造就的,設計各異的立交橋也和復雜的地形密切相關,重慶的橋除了多,類型也全,由于地理環境特殊,境內的橋往往在設計和施工方式上創下紀錄。
此后,復雜的橋梁道路、先進的軌道交通以及多樣的運輸方式,共同構建起了重慶的立體交通體系。
黃桷灣立交橋,被譽為“重慶主城最復雜的立交”
雖戲稱“走錯一匝道就是重慶一日游”
但不能忽略其為重慶人的出行增加的便利
(圖:陽超超_ / 圖蟲創意)▼
縱觀歷史,重慶每一次突破地形限制實現交通方式的革新,都是對發展立體交通的大膽探索。這種不竭的干勁,源于身處不利地理環境下的重慶人對發展的強烈渴求,
重慶的立體交通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每一處細節只適合生長在重慶,這是一代代建設者們給重慶的量體裁衣之作。
行千里,致廣大,是對山城的厚愛
(圖:嗯哈哈哈哈 / 圖蟲創意)▼
未來發展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段時間內,重慶的郊縣偏遠地區并未享受到太多交通發展帶來的紅利,
但如今,重慶交通建設正在更加注重公平和普惠。
除了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進一步向偏遠區縣延伸之外,到2020年底,重慶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業已完成,包括建成6.26萬公里“四好農村路”,
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
不僅是針對農村發展制約瓶頸的良藥
更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畫筆
(圖:raoguojun / 圖蟲創意)▼
盡管過去已經實現了村村通,但僅能保證公路到村,村內的各村組之間以及田間道路很多仍是泥路,農村不同于城市,村居大多成片組分布,同一個行政村內各村組和農田之間也有大量通行需求。
“四好農村路”建設就是為了解決農村毛細血管交通問題,除了道路提質升級外,主要目標就是建成全市村組公路,以及村村通客車。
海拔1100多米的重慶市云陽縣石門鄉石門社區
蘿卜喜豐收,村民忙晾曬,暢通的公路串起致富之路
(圖:raoguojun / 圖蟲創意)▼
這些措施給重慶農村地區帶來的效益將會非常顯著,農民平時的村內交通更通暢了,最重要的是農產品可以直接從田間裝車往外運輸,減少轉運環節,大規模節省農業鏈條前端的物流成本,間接助農增收。
不止于此,未來重慶也將在交通方面迎來眾多政策機遇。除了“十四五”時期的全新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強多式聯運與城郊多網融合外,成渝交通一體化的建設也值得期待,
在大陸的大城市群組格局中
成渝組合作為西南第一是非常穩定的一級
兩者的進一步融合可帶動整個四川盆地的發展
(底圖:shutterstock)▼
成渝地區在地理上一直是作為完整的區域存在,但在產業結構上有各自的優勢,交通基礎設施上也存在不同的短板。
重慶的交通和成都城市圈實現深度融合之后,將形成雙核多層綜合交通樞紐。區域交通一體化帶來的不僅是進出城的提速和便利,對提升整體對外競爭力大有裨益。
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重慶、成都
同時也是成渝城市群的兩大核心增長極
使得二者區域一體化的腳步進一步加快
(圖片:wiki)▼
這將使成渝地區經濟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提升城市之間人員交流和產業分工協作的程度,帶動周邊城市群,一起成為大陸西南地區重要的增長極。
重慶,過去的發展受制于交通,當今的發展關鍵在交通,未來的發展也將受益于交通,
依山傍水,蓄力揚帆
重慶正依托于現代交通
搭乘時代的高速列車邁向未來
(圖:長空飛云 / 圖蟲創意)▼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zhangju / 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