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sir
來源:智先生(ID:zhixs10)
1
當下的互聯網戾氣,比前幾年嚴重了許多,
不同平臺的戾氣,成色各異,群體分化非常明顯,有男女對立,極端抱團,盲目擁護,跟風哄抬,低俗惡臭……
這里面產生了各種主義,各種教派,輪番洗腦,將人的心智鎖在一個極窄范疇里,
在以前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化解恩怨往往是線下約架,當面解決,你來我往高效迅速,影響范圍還很小。
可互聯網啊,像一個絕佳的怨氣藏寶閣,隱私性好,法律約束低,能公開噴人千里之外,只需一個鍵盤,一雙巧手,足矣。
萬物都可噴,萬事都可懟。
我是一位自媒體人,對這股充斥在互聯網上的暗霾晦氣,感受更為強烈。
每位在網上發表文章和視訊的作者,首先經歷的第一關,是孤獨式創作,沒有多少鮮花掌聲;第二關是批評,質疑和謾罵。
我挺歡迎有理有據、客觀批評的高質量留言,但這種寶藏讀者真心不多,更多的是沒有經過思索脫口而出的不雅言語。
今天我能通過互聯網傳播文章,影響范圍是100倍,就會受到等同100倍的人身攻擊,這是必然的,
而且這個世界的永恒定律是,無論你準備有多充分,觀點論據有多謹慎入微,都免不了被杠上開花,
我在徹底懂得這個道理前,長期疲憊于和網友開撕。直到如今,經過一番寒徹骨,我總算可以毫無波瀾地拉黑,任何一絲謾罵都無法干擾到自身,處變不驚,
互聯網就是這樣一個海納百川的地方,所有惡俗言論不是說了就忘,而是長期遺留在某個角落里,就像一根根刺,不留神就會被扎到,
如果置之不理,那隨著時間軸刷新,這些資訊會永遠藏在溝渠里永無翻身,這時垃圾加工廠出現了,逐個撿起來,做成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二次三次傳播。
就像城市熱島效應,大量建筑墻面、混凝土和柏油路面的吸收,讓城市上空的熱量遠高于郊區,讓戾氣永遠堆積在互聯網的穹頂,誰也不知道何時劈下來。
所以我當然失望,為什么有太多的媒體號,就喜歡煽動男女對立,或者原本難以引起波瀾的話題,自己硬生生制造矛盾沖突。
背后固然是日常選題的枯燥,是娛樂內卷的無處不在,本質還是因為對立沖突永遠有市場,憤怒可以引發流量,
這就是互聯網亂象,
2
一個必須正視的現狀是,互聯網的垃圾資訊太多了,每天生產的文字音視訊內容,達到一個天文數字,
在這些天文數字里,真正有價值的并不多。
我偶然知道的一家自媒體公司,是專業做流量分發的。他們有上百個編輯,每個編輯一天固定產出20-30篇文章,通過輔助軟體來洗稿,然后分發到各個耳熟能詳的內容平臺,特別是那種閱讀多少分鐘就賺多少金幣的軟體上,賺取的流量費很可觀,
說好聽點是自媒體公司,說貼切點是做號集團,最近他們的業務已經擴展到短視訊平臺,甚至已經用摳圖軟體來做直播了……
原創作者的舉報速度,是完全跟不上洗稿速度的,舉報了幾天,等平臺姍姍來遲,或者裝模作樣刪文章封號,另一個號已經東山再起,沒有絲毫影響,
這些短平快的獵奇營銷內容,通過大數據推送給所有網民,如果你對這些內容排斥,說明不是為你準備的,你也只能代表少數群體,
這背后是日益蓬勃的網路大軍,他們需求旺盛,需要各種打發時間的軟體,將貪嗔癡全部暴露在互聯網上,最后變成經久不衰的日活月活GMV,成就一個個資本大鱷。
互聯網的無死角覆蓋,資訊的高度集中,注定了大部分人根本無法抵抗,不是簡單的抨擊敲擊就能清醒,是真的樂意沉浸其中,躺平很舒服。畢竟現實凜冽,可以用來當成逃避的安慰劑。
不僅在大陸,全球互聯網的垃圾膨脹日益嚴重。
你想從互聯網主動汲取知識,沒問題,但要比過去多花費10倍時間,才能找到稍微有點價值的內容。
我每天只需瀏覽文章標題,就能提取到核心資訊,因為大概率這篇文章點進去,有50%的篇幅是插圖,有40%的內容是各種例子,剩下10%才是可憐的貧瘠結論,營養缺乏,骨質疏松,
海量文章灌進互聯網沙漠,竟沒有一滴水可喝,可悲也可嘆,
或者一些有價值的內容,被設置了各種付費門檻,或者直接拆書,進行被動式灌輸,人們只需要知道有這回事就行,收獲多少只能看天意,
所以當下現狀是,主動學習的成本非常高,許多人沒有多少時間充電,就好比人人都知道健身的好處,都知道在健身室請私教會事半功倍,可誰會每天抽出一兩個小時,而不是趕緊回家補覺?
互聯網就像一個萬花筒,它有耀眼光芒,容易迷失其中,流連忘返。
卻更像一座牢籠,泡沫催生的碎片內容,擠占了所有生存空間,變得漆黑壓抑,集體養蠱廝殺,
3
在這種全互聯網心智沒有多少改善的環境下,陰謀論,煽動情緒,一葉障目的言論就很有市場了,
大家已經不樂意討論一些嚴肅話題,正經討論時常被打斷,插科打諢很多,碰到稍微難懂的會說無聊,直接拉到底看結論。
每個人都變得急躁,快節奏下要立即得到反饋,立即有現成的解決方案,并且手把手指導伺候,喂到嘴里;
任何熱點事件,先下判斷打標簽,占領熱評位置求點贊,極端言論則更受歡迎,畢竟在后真相時代,真相不重要,反轉才受期待;
憤怒變得廉價,圍觀聲討后很快遺忘,然后上下跳竄如猹,對下一個熱點進行批判,動輒網暴人肉,法不責眾,
漸漸地,許多人活在自己的孤島里,閉塞極端,包容性差,和外界的認知逐漸脫節,
這種認知差距,也可以說是資訊差。
互聯網在最大限度上給了每個人開放視野,可以同看一條新聞,接觸同一篇文章,有共同的喜怒哀樂,
可卻沒有真正利用好這些互聯網工具,去篩選有價值的資訊,最終變成沉默的大多數,變成了一個被動的資訊接收方,
被動接收,意味著容易鼓動,意味著一棵韭菜的合格修養。
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商家在不同網購平臺的商品完全一致,定價卻差了那么多;
標注的進口貨,無法分辨究竟是國外生產,還是在保稅區轉了一圈,也就是出口轉內銷;
比特幣價格暴漲,不明白為什么自己進去就會被強行平倉,連本都保不住;
跟風炒港股,匆忙買了基金高位接盤,不懂什么是溢價率,被人光明正大合法割韭菜;
為什么同樣買二手房,自己的手續費這么高;為什么電腦城宰了自己好幾千配件;為什么投簡歷沒有下文,別人一個內推就能進去……
為什么牛市來臨,清潔大媽總是最后一個知道,成為熊市吹哨人,
到底為什么?
有很多不明白,有很多假裝明白,有很多假裝不明白,有很多周而復始,每天重復上演,繞著牢籠墻壁轉圈,不知疲倦,就像復讀機一樣。
受教育程度高的精英,在牢籠外面乘風破浪,壟斷了許多資訊渠道,一帆風順,
普通人只能緊貼牢籠,被動往前挪幾步,盡量不讓自己掉隊。
最后面的,是一群被拋棄的不會用二維碼的老人。
4
社交媒體讓所有人齊聚一堂,連接彼此。
一座座孤島隔海對望,對當下的撕裂變得偏激狂躁,對彼此的冷暖缺少理解包容。
互聯網確實看到了更大世界,也折射出更多光怪陸離,知道越多,焦慮越多,欲望和心態徹底失衡,
年輕群體很容易被灌輸未經考驗的叢林知識,在迷茫中難以轉向,會一邊激昂亢奮,充滿正義網暴,一邊流淚痛苦,沉溺于廉價感動,然后開始指點江山,征戰沙場。
唯一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更依賴互聯網,將精神世界寄托于牢籠里,心智甘愿迷失徜徉,
上班接受了打卡定位,佩戴電子監控手表,日常攝像頭人臉識別,追蹤工作進度,籠罩在不達標就會被辭退的陰霾下;
每天中午點外賣,由被困在系統里的外賣員闖紅燈送來,雖然運費上漲湯汁傾灑,但還是會理解平臺不易,并將差評給了外賣員;
網購一如既往大數據殺熟,輸入法精準記錄隱私販賣營銷,沉迷于游戲換膚的淺層金錢刺激中,由網貸平臺全力贊助;
斜杠副業的催眠下,開始一段疲憊肝累的內容創作大潮,為平臺添磚加瓦,辛苦換來一鍵三連,最終在暗無天日的出租屋里熬出病根,然后暴雷被房東趕出門,
每個人作為「人」的特征,逐漸被貼上數字標簽,形成一段可量化的數據,在這座大牢籠里商業化運作,每個環節都在評估效率與產出價格,
這座牢籠的檢測系統越來越成熟,個體失去了話語權和發聲渠道,想站出來反抗維權,必須要鬧大,往自己身上燃燒才能濺起一點火花,
這就是我們的互聯網,它正變成一座牢籠,覆蓋整個地球,覆蓋所有國家,
表面上,它很溫和,包容開放,人人平等,
我們有了更多選擇,更多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直到最后,也并沒有使我們更聰明成熟,我們的思維和心智,被局限在一方天地里。
有能力探出牢籠的,很輕松就能解脫,甚至如魚得水,做時代弄潮兒;
沒有能力,終其一生被困在里面,雖然過得渾渾噩噩,日子卻還不錯,畢竟無知是最大的幸福,
既然無法抵抗,那就與這個平庸世界和解吧,再在互聯網尋求一絲慰藉,
偶然刷到一些批判「娛樂至死」的文章,大呼過癮,然后平臺推薦了更多「罵娛樂至死」的文章,每個人樂在其中,搖旗吶喊,批判資本,所向披靡,勢不可擋,
也許半夜回望星辰,有過一絲自省懊悔,也曾下定決心,試著改變,
大醉后,新的一天又枯燥開始了。
互聯網是第一生產力!
互聯網思維也還是需要跟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