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架獨立女性還不夠,靠彩禮搞性別對立?


上周《奇葩說》,我是被熱搜吸進去的,

“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這道辯題,把“獨立女性”和“收彩禮”兩個敏感的概念放在一起,仿佛在引導大家說出“你不是獨立女性嗎,你怎么還能收彩禮呢?”的觀點,

仔細想想,彩禮和女權之間的關系不是必然的。它也關乎男權,也關乎更個性化的家庭和婚姻選擇。把彩禮和女權進行深度的綁定,固然制造了流量,但也容易把真正的問題帶進溝里,

今天我們不談女權,想和你們聊聊現實和敏感的東西。

01.

李佳潔一上場就往黃執中脖子里掛上千紙鶴串,斷言“收是人類的本能反應”。


可彩禮所帶來的沖突,絕非節目中那么簡單,

在物質相對豐裕的一線城市,彩禮原先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那樣的“賣身”色彩掛鉤,如今,金額逐漸模糊,轉而更看重“給彩禮”這個行為本身。彩禮這個詞,遮掉了物化的底子,披上了改善婚后生活的外衣。

可現實是,在那些仍然看重彩禮的地區和家庭,這筆錢就是為了以下情況:補償女性婚后因為生育短暫喪失勞動能力,補貼未來家務的費用。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彩禮多數情況下都由女方父母索要,給到女方父母手中,新娘本人拿到彩禮的屈指可數,有時甚至連參與討論和決定的權利也不曾擁有,

或許有人不在乎這筆錢,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彩禮”,的確能改善婚后的生活。問題的癥結不出在女性收了彩禮是否就要被扣上不獨立的帽子,而是有多少彩禮,以陋習的名義在雙方父母的手中流通。


“收彩禮”這個行為,不存在抽象意義的正確與否,更不是“女性獨立”的判斷標準,

02.

不同階段,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在絕大多數地方,彩禮被當作考驗男方是否尊重女方的重要因素,除了彩禮,女方家庭也會有嫁妝一說。給不給彩禮,出不出嫁妝,各自給多少,用在哪里,是多數人心中,婚姻成立的前提條件之一,

因此,就有了席瑞的“彩禮是讓兩個人的小家庭獨立”的說法。


但在我們的視野之外,譬如農村,彩禮依舊保持傳統的概念,這筆錢非但不會落進女方手里,更有可能被重男輕女的家庭拿去供養哥哥弟弟念書、娶媳婦,在這樣的環境下,選擇不要彩禮,往往意味著放棄結婚或是和原生家庭的割裂,需要面臨的后果是超乎想象的,

就如同沒有人能夠輕易干預他人的人生選擇,在現實意義上,彩禮這件事,只要雙方決定并接受,他人便無權插手,成年人的世界里不僅有對與錯,還有選擇和承擔,

在我們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判斷,也包容別人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選擇,甚至尊重那些因人而異的舉動和“離經背道”的行為。

這種多元比自我更稀缺,也更可貴,

03.

拋開具體的人的差異,空談女性收彩禮的正確與否,毫無價值且不切實際,

發現了嗎?

在這個話題里,人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男性的存在。甚至有些人女性會習慣性地拿出陳詞濫調:女性就該收彩禮,因為“男性會給自己做家務嗎?”“男人能自己生孩子嗎?”。這種補償的說法,看起來是出一口惡氣,本身卻是對女性的粗暴物化。

性別議題需要不斷討論,社會上存在的性別不平等也依然嚴重,但討論問題,一定不能脫離具體的語境,像傅首爾說的,所謂男女平等,絕非是將男性踩在腳下的極端女權。


單方面將彩禮的矛盾丟給女性,或是將“不愿意給彩禮”的矛頭指向男性,無疑都是在挑起性別爭論。

我們都太渴望確定性,以至于當問題出現,不站在哪一方和對面罵戰,就顯得格格不入。這似乎成了很多性別議題難以回避的局面,

辯題挖了個坑,很多人毅然決然、心甘情愿地跳了進去。

可是這道辯題,最終通向的不應該是斬釘截鐵的回復,而是更復雜和不確定的包容性,

婚姻不是單選的是非題,也是雙方磨合的漫長之旅。

如果選擇丁克,自然可以通過不收彩禮來保持婚后的雙方平等,而考慮生育的家庭,出于對女性的尊重和保護,把彩禮作為補償,可能也沒有錯,至于彩禮的金額,則由雙方商討,切合實際,最終決定是否要給,數字大小,是否回禮等等,

彩禮和婚姻中的太多東西一樣,如人飲水,因人而異。城市家庭幾個月就能賺來的10萬彩禮,卻是農村家庭奮斗大半輩子的積蓄,輕易地以己度人,抹殺這筆彩禮背后的尊重和誠意,苛責男性太霸權女性不獨立,多少有點看人挑擔不吃力的意思。

就像馬東所說,“我們的生活里面,被這些胡攪蠻纏的概念帶來了多少本來不需要的困擾”,


《奇葩說》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不要用義憤去填充問題打開的缺口,更不要用輕率粗暴的結論去煽動對立。

性別議題的前景道阻且長,希望我們在探討的時候,不急于說服誰,更不奢望給誰戴帽子,讓誰閉嘴。

多考慮一點異見,多了解一些超出自己經驗的情況,多尊重一些和自己不同的聲音和選擇。

當非黑即白的世界逐漸融合,真相才會慢慢浮出水面,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