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才有勇氣說出這樣的話?


“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都會受到自己的主觀情緒控制,愛屋及烏就是一種很普遍的主觀情緒,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人,就感覺他(她)哪里都好,這就是所謂的粉絲情結,這樣的人通常會有意無意地忽視一些偶像身上的缺憾,甚至會扭曲地用放大鏡去給偶像找優點,最悲哀的是為偶像去人為“創造”優點。他們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黑化那些知名度更高的名人來抬高自己的偶像;二、創造一個虛擬的環境來美化自己的偶像;三、用“田忌賽馬”的邏輯去對比偶像的優點和缺點。不管多少種方式,歸根到底就是他們在美化自己偶像的時候避重就輕、不負責任、自以為是、封閉自我。

由于現在出現了很多關于歷史和文化的另類解讀現象,所以很多歷史人物被重新抬出來作為旗幟和工具,被很多人當作“不走尋常路”和“不做附聲蟲”的理由或工具。比如在解讀三國那段歷史中,就有很多人不停地發出新的聲音。比如說諸葛亮和關羽這樣已經享譽千年的人名不副實,比如說樂不思蜀的劉禪是大智若愚……


其實這種另類解讀,只要不是為了刻意標新立異,其實都是挺好的。因為文化和歷史本身就應該鼓勵從多角度去思考,歷史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不要隨意用錯誤去暴露自己的膚淺和固執;第二不要把自己一些沒經驗證的說法強加于人。歷史需要我們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卻不歡迎我們“任意編排、刻意歪曲”,

近些年來,郭嘉這個英年早逝的謀士,就借助于人們對三國歷史的另類解讀和虛擬游戲的自我安慰,突然成為三國歷史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擁有很多擁泵,也挑起了很多口水戰!比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和如果郭嘉不死、曹操早就統一天下了的推斷,

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客觀地探討一下,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抬高郭嘉?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之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越來越主觀地抬高郭嘉的形象和地位,主要還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郭嘉這個人有想象空間

因為郭嘉一直表現得很高光,卻又英年早逝,也就是說荀彧的人生留下了很多遺憾和想象空間。靠腦補去意淫那些歷史遺憾一直都是很多歷史愛好者的興趣和樂趣所在。比如周瑜不死,東吳能否統一天下等等假設都是相似的邏輯。在人類的心理和情感上來講,這也并不奇怪和突兀,因為有些現實的遺憾無法彌補的時候,人都會不自覺地展開精神遐想,這也算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吧!

而郭嘉這個人有給人遐想空間的條件,如果郭嘉本身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那么關于假設他不死的種種猜想都毫無意義,因為明眼人都知道那是精神錯亂的幻想,但是郭嘉一直表現很突出、成績很優秀,他值得人們去進一步推斷。郭嘉能錯亂時空地拿來諸葛亮等人比較,本身就是對郭嘉的一種肯定,


二、很多人缺乏嚴謹的歷史觀

那些吹噓或者信奉“郭嘉不死、諸葛不出”的人,很多都是《三國演義》或者相關的衍生小說的中毒者,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情緒或者表面認識在做歷史判決,還有很多人在一些網游的虛擬人物設置中,去尋根自己的歷史認知,總之一句話,這些人是因為錯誤的方式或者片面的認識而主觀地想當然,認為郭嘉因為早死而被低估。

但是,真正的歷史觀的形成是有邏輯的,也必須要有客觀依據的,一個嚴謹的歷史愛好者永遠不會根據演義小說去談歷史感受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三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還是要去讀《三國志》那樣的正史的,還是要去梳理那段歷史的前因后果和內在邏輯的,以主觀感受去判斷真實歷史,很容易有失偏頗,甚至大相徑庭。


三、郭嘉能感染人

郭嘉這個人長得帥,在各種影視劇里、動漫設計中的形象都很招人喜歡,這就很能牽動人的情緒,很容易讓人找到共情。一個被喜歡的人,是很容易被放大優點、忽視缺點的,比如正史里荀彧清雅、荀攸忠厚,但這都不如郭嘉的不拘小節顯得有魅力,

另外,郭嘉英年早逝,很能感染人的遺憾情緒,總覺得歷史欠了郭嘉什么一樣。而且作為主公曹操,偶爾也會感慨一下失去郭嘉的遺憾,這些都成了郭嘉粉抬高郭嘉的理由,


四、很多人把現象等同于本質

郭嘉確實幫助曹操打了很多勝仗,但這不等同郭嘉能夠幫助曹操永遠打勝仗。曹操有郭嘉的時候發展得很順利,但并不是說沒有郭嘉曹操就會打敗仗。這在數學邏輯上來說,是把充分條件當成了必要條件了。

郭嘉確實是一個有能力也有成績的人,但是他的能力和成績只是某種特殊狀態下的表現,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不能作為一個標準。比如很多人喜歡用北伐失敗來輕視諸葛亮,并用韓信曾成功從漢中入關中過來做論據。這就是把現象當本質的表現,成功了就是能耐,沒成功就是不行?可曾考慮到客觀條件的變化?把兩個本不相關的人或事強行綁到一起來比較,而又沒有找到對比標準,那么這種比較很難客觀公允。難道我們能因為秦武王舉起過鼎,而韓信沒有,就說秦武王比韓信會打仗?很多人只看到了郭嘉的絕對表現,把這種絕對表現進行時間、空間上的擴散,覺得郭嘉無比厲害,類似于,一個人讀高中時一直名列前茅,結果聯考前去世了,而平時幾個和他成績差不多的同學都考上清華北大了,那么一定會有人津津樂道地去討論:假如他還活著,他是不是也能考上清華北大,甚至聯考狀元。

綜上所述,郭嘉這個歷史人物在民間的熱度持續上升,歸根到底是因為他身上的話題性十足、想象空間夠大,而大多數的老百姓喜歡抱著游泳圈浮在水面上,然后讓人感覺自己真的學會游泳了,

真實的郭嘉是一個怎樣的人?


郭嘉最近在民間有點逐漸被神化的感覺,在郭粉的言論中,郭嘉幾乎成了那個時代的最強智者、無所不能,所以才會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樣的言論流傳開來。那么,真實的歷史上,郭嘉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首先,我們要肯定郭嘉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智慧的人,而且他是一個被歷史留白了的人,也就是著墨不多、很有想象的人。歷史上對他的介紹并不詳細,只介紹了一下他是潁川人士,就安排他出場了,然后就在歷史中留下了幾件“技驚四座”的事情讓大家瞠目結舌,然后就突然病逝,給世人留下了無數想象空間。

最能表現郭嘉的真實能力和真實形象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幾件事。當然,這幾件事也是郭粉們對郭嘉贊不絕口的主要依據,

1、棄袁奔曹


西元191年,21歲的郭嘉先是投靠了當時風頭無兩的袁紹,后來突然辭官歸鄉,原因就是郭嘉覺得袁紹不是一塊做大事的料,

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三國志·郭嘉傳》

直到196年,曹操的謀士戲志才早亡,荀彧便把郭嘉推薦給了曹操。結果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郭嘉說“真吾主也”,曹操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此后,郭嘉變成了曹操的司空軍祭酒——一個類似于參謀的沒有實權職位,這一段佳話后來也成了郭嘉有眼光的鐵證。

2、勸殺劉備


西元198年,劉備投奔曹操,有人勸曹操殺掉劉備以絕后患,而郭嘉則以收買人心為由勸阻曹操。

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后必為患.”太祖以問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招俊杰,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魏書》

但也有一些史書記載,郭嘉是看出了劉備的英雄之志,所以建議曹操提前下手以絕后患,但是曹操起了愛才之心,有擔心有損名聲,便猶豫了一陣。結果見機不妙的劉備就抓個空子跑了,曹操因此后悔不已。

這件事前后矛盾的版本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郭嘉看出了劉備是一個英雄,說明郭嘉有識人之明。

3、生擒呂布


西元198年9月,曹操征伐呂布,呂布打不贏便躲到下邳城里不出來了。曹操各種努力沒有效果之后,便打算放棄了,這時候荀攸和郭嘉跳出來給曹操打氣了,說:呂布有勇無謀,陳宮雖有智謀但反應遲緩,所以現在應該趁熱打鐵,保證可以拿下呂布!”曹操從了他們,于是挖開沂水、泗水,水淹下邳,生擒呂布。

《三國志·荀攸傳》: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

4、料敵身死


西元200年,官渡之戰僵持階段,孫策想趁機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許昌,曹操知道消息后,憂心忡忡,準備撤退。老曹與袁紹正在官渡剛正面,突然傳聞孫策想趁機捅老曹菊花,偷襲他大本營許昌。此時郭嘉又站出來了,說:孫策吞并江東得罪人太多,而孫策和他老子一樣只知道殺戮、不知道防備,把自己當天下無敵、百毒不侵的神人看待,必定會被人暗算!”后來孫策果然被許貢食客所殺。這件事后來成了郭嘉料事如神的主要依據之一。

5、勝敗高論


對于與袁紹的對決,荀彧圍繞“度勝、謀勝、武勝、德勝”為曹操提出了四勝四敗”,賈詡也提出了類似的四勝論,后來在曹操問計郭嘉時,郭嘉更是擴充為十勝十敗,所以,后來曹操先敗后勝,贏得了官渡之戰這場關鍵性勝利。很多人都把功勞往郭嘉身上套,說他戰略規劃做得好。至于具體是怎么回事,后面會解釋的。

6、北征烏桓


西元207年,曹操想要征討袁紹兒子袁尚和三郡烏桓,眾人都反對,認為關外的事是小事,當務之急是要防備劉備偷襲后方。只有郭嘉說:此次征討肯定是出其不意,必勝。且袁氏與烏丸交好,不除必為大患。主公放心,劉表就是個草包,肯定不會任用劉備的”。行軍到易城時,郭嘉又提議兵貴神速,不如扔掉輜重,輕兵前進,曹操同樣予以采納,

然而悲劇的是,7月發大水,大軍行進受阻,還好有當地人田疇當向導才走出去。行進到離柳城還有約200里的時候,對方就已經發覺了,派出幾萬騎兵迎擊。8月,曹操登上白狼山,突然與敵兵遭遇,而當時曹操的物資都在后面,穿戰甲的人很少,還好曹操臨危不亂,先鋒張遼張郃超神,最終擊潰了敵軍。

很多人認為曹操這次勝利是因為郭嘉戰略眼光長遠,因為曹操也重賞勸他當初勸他出兵的人,

7、二度被哭


西元207年,也就是北征烏桓的時候,郭嘉病逝于柳城,時年38歲。曹操一哭郭嘉:

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三國志·郭嘉傳》

后來曹操赤壁戰敗,二哭郭嘉,嘆息說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這兩次哭郭嘉,也被很多人解讀為“郭嘉太優秀,曹操離不開”,

上述七件事就是郭嘉在歷史上主要高光場面,歷史上關于郭嘉的種種討論和衍生話題也基本上是以這七件事為依據的,大家也可以根據這七件事對郭嘉形成一個客觀印象,這樣我們才能在后面的環節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合理嗎?


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十分不合理,簡直就是貽笑大方,雖然我知道這么說的人,只是想突出郭嘉的智謀,但是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是幼稚可笑的,

首先說說邏輯上的不合理。其實前面已經說過,郭嘉和諸葛亮的比較本身就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話題,沒有可比性,這里再舉一個反例來駁斥一下這種邏輯的荒謬性,看看把兩個不相關的因素強行關聯到一起是多么可笑!一個恰好在解放前夕出生的人好意思說:“自己不出生,大陸不解放”嗎?

再來說說事實上的不合理,首先我們還是要承認郭嘉這個人是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但是他絕對沒有到達和諸葛亮相提并論的高度,就是在曹操集團內部的謀士序列中,他也要排到二荀(荀彧和荀攸)和賈詡之后了,詳情可以參考《三國志》。也就是說并沒有郭粉所吹捧的那么厲害。我們還是實事求是地從郭嘉的七大高光時刻來討論這其中的誤區在哪里?


1、棄袁奔曹這件事確實能夠說明郭嘉有先見之明,但是這里面有幾點是需要說明的,第一袁紹沒有郭嘉事后說的那么不堪,人家水平、威望都很高,否則你郭嘉也不會去投奔他!郭嘉離開袁紹還有一個隱形的原因是他在袁紹那里得不到重用。袁紹是士族代表,他得拉攏士族集團。所以他不把郭嘉當做神仙供起來是正常的,而曹操不一樣,他缺的就是資源和人才,他對郭嘉見面時那句話當不得真,類似的情況,在曹操得到荀彧說他是“吾之子房”和赤足迎許攸等許多場面都可以看得出,曹操做樣子的成分居多,否則也不會只給郭嘉安排一個沒有實權的職位了。當然,這并不影響郭嘉的才能評判,因為一個能認準主子本身就是一種才能,韓信、諸葛亮都是這樣的人,但是沒有必要過于去夸大郭嘉的智慧。

2、勸曹殺劉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有爭議的事,但不管怎么說,郭嘉都算看出了劉備是個英雄,也算是有識人之明吧!但這也并沒有什么值得可夸的,因為當時看出劉備非常人的人多得去了,不能說其他人就是靠蒙,郭嘉就是見識不凡。


3、生擒呂布其實是荀攸和郭嘉兩人共同促成的,而且主要功勞還是荀攸的,把光環套到郭嘉身上有點不合適,而且這種給主公打氣的勸諫歷史上不勝枚舉,雖是亮點,實不足夸,

4、預測到孫策的死,這件事確實說明郭嘉深諳人性,但還有一個運氣的成分也很重要,要是孫策晚死兩年,那可能就變成了一個笑話了。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人背后說某個壞人“這人遲早會遭報應的”,結果那個壞人果然沒多久就遭報應了,那么我們能說這個人料事如神嗎?


5、十敗十勝這件事更要客觀看待。雖然曹操最后如郭嘉所預測的那樣打贏了,但第一過程并不是如郭嘉所預測的那樣,曹操先被教訓得很慘:

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射營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眾大懼,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 ——《三國志·武帝紀》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三國志·袁紹傳》

而且,郭嘉的《十勝十敗論》: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都是一些空洞的鼓舞士氣的套話,并沒有切合實際的方案,還是在荀攸和賈詡的基礎上擴充的,這跟諸葛亮的《隆中對》不是一個級別。

關鍵是,郭嘉在官渡之戰全程隱身,而荀彧戰前準確預言審配、逢紀逼反許攸,顏良文丑臨陣授首,戰時坐鎮后方,力勸曹操不要退兵,把握天下之大機;荀攸畫策,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燒千乘糧車;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信任許攸,火燒烏巢,收降張郃;程昱以七百兵守鄄城,不懼南渡的數萬袁紹大軍,并募精兵數千人支援曹操于黎陽,對比之下,郭嘉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確實乏善可陳。


6、北征烏桓這件事對于郭嘉來說本身就備受爭議,第一事情沒有如郭嘉所預料的那樣;第二郭嘉半途病逝退場,功勞其實主要是曹操自己的;第三,差點把曹操折騰得不成樣子,成功是最好的遮羞布,也算郭嘉過關了吧!

7、曹操二哭郭嘉這件事跟郭嘉本身的才能關系并不大,曹操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劉備那么愛哭,但是他哭過的人不少,而且曹操兩次哭郭嘉都是有目的的,第一次是要樹立他愛才惜才的光輝形象,第二次是甩鍋戰敗的責任,所以,我們不要錯誤地認為參加死者追悼會的人都是跟死者感情深厚的人,

毛宗崗曾說:“曹操前哭典韋,而后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

經過對上述七個節點進行邏輯梳理后,我相信大家對郭嘉的歷史定位應該會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了。當然,重申一句,這并不是在說郭嘉不厲害,畢竟陳壽將二荀、賈詡同傳,程昱、郭嘉等成一傳,也可見郭嘉配得上曹魏前期五大謀士之一的榮譽。只是大家沒有必要過于去抬高郭嘉,特別是牽扯上不相干的諸葛亮,要知道,諸葛亮是《三國志》中單獨列傳的兩人之一(另一個是陸遜),他在《蜀書》中排第五,前四都是帝王家譜;而郭嘉的列傳排在《魏書》第十四,和他并列的是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

余味:假設郭嘉不死的漏洞和趣味


在文章開篇時,我已經解釋過了那些喜歡假設郭嘉不死的人是什么心理和邏輯了,最后為了幫助大家更直觀地理解這種心理和邏輯,我們選取馬謖這個人進行一下場景模擬:

因為:

諸葛亮說:哀哉幼常,痛哉幼常,惜哉幼常!若馬幼常在,安有街亭之失!

陳壽說:謖少有異才,好謀斷,能攻心。世之奇士也。

羅貫中說:死去元知萬事空,猶能遺計定南中,英才自古遭天妒,鼠輩偏偏到老終,

易中天:馬謖,這個史書上并不重要的人物,可能是三國歷史上最聰明的人,在馬謖死前,諸葛亮用馬謖之計平南蠻一帆風順,而馬謖死后,諸葛亮北伐中原卻寸步難行,因此,我們說,馬謖的死,令蜀漢從此開始走上了下坡路。馬謖和郭嘉這兩位天縱奇才的去世,分別是蜀漢和曹魏的大不幸。

很多網友說:蜀漢真正的謀主,前有法正,后有馬謖,諸葛亮根本不行,

部分網路評論家:諸葛亮其實被三國演義神化了,三國最厲害的軍師其實是馬謖

網路小說作家說:馬謖不死,三國盡歸蜀漢,

游戲《三國殺》里人物屬性:馬謖,智力98,特技百出。

所以:

馬謖不死,司馬懿不出!


通過這樣的場景模擬,大家直觀地看出了什么問題?是否是有很多人都喜歡主觀地截取一些歷史片段或者一些人物語言,然后進行放大,甚至扭曲,從而歷史開始在以訛傳訛中逐漸失真?甚至很多人對歷史的判斷就是依賴于虛擬的想象。

所以,這也是我對于很多歷史愛好者的擔憂,我擔心他們把這種邏輯漏洞當做了閱讀歷史的樂趣!真正的歷史樂趣和意義是來自于能經得起推敲的嚴謹邏輯和真實善良的基礎上的。謹以此文和大家共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