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在你死我活的大陸古代戰爭史里,打得最慘烈的戰斗,往往都是“城池爭奪戰”。比如戰國年間的晉陽之戰、邯鄲之戰,兩漢年間的昆陽大戰、唐朝年間的睢陽大戰、南宋末年的襄陽爭奪戰、明清年間的松錦大戰,都是千軍萬馬為爭奪一座城池展開廝殺,留下觸目驚心的傷亡,
當然,除了“城池爭奪戰”外,古代戰爭史上以“繞城”為方式的“大迂回妙筆”,也是屢見不鮮。所以好些“現代軍事愛好者”驚嘆之后,也跟著恍然大悟:古人打仗就是死腦筋,干嘛非要逮著城市死打,繞過城池不就出奇制勝嘛!
那么,這“繞城”的奇招,放在古代戰場上,真就是萬能靈藥?首先能現身說法的梟雄,就是西漢年間那位“東帝”——挑起“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
西元前154年,蓄謀已久的吳王劉濞,悍然發動了“七國之亂”。為了奪漢王朝的權,62歲的劉濞也下了血本,除了煽動了六家實力強大的諸侯,還動員了自己屬地里的二十萬大軍,與同樣強大的楚軍組成聯軍,以優勢兵力直撲關中平原的門戶睢陽(今河南商丘),卻是一頭撞到鐵板上,狂攻了睢陽好些天,卻是寸步難行,頭破血流的劉濞,卻是又開了腦洞:既然攻不下,要不咱繞道?
這一繞,就緊接著踩進鬼門關。吳楚聯軍在劉濞的勇敢指揮下,掉頭轉攻下邑(安徽碭山縣),卻是又被打得稀里嘩啦,還被漢軍趁機斷了糧道,幾十萬大軍連挨揍帶挨餓,不出意外全線崩潰,被漢軍名將周亞夫一路碾壓到江蘇鎮江,落得全軍覆沒,震驚天下的七國之亂,至此不到三個月就徹底歇菜。繞過城池出奇制勝?其實死更快,
為什么死得快?復盤這一仗的戰略地圖就知道,劉濞猛攻的睢陽,當時就是漢王朝的交通樞紐。睢水與汳會兩大古河流都流經此地。從睢陽延展出去的水陸交通線路,可以連接起長安、臨淄、壽春、吳等“漢朝一線大城市”。特別是漢朝東部諸侯想進長安,都必須要經過睢陽,想要拿下漢都長安,那必須要先拿下睢陽。繞開睢陽?一是沒路可繞,二是就算想強繞,那就等于進了對方的口袋,被對方依仗優勢地理位置摁住暴打,一如脆敗的劉濞,
當然,像漢代睢陽這樣的戰略要地,還屬于地理位置特殊的一類,那倘若對方的防線沒有這么險要,自家又有絕對優勢的機動能力,“繞路出奇制勝”是不是就靠譜了呢?這事兒很有發言權的,是中世紀一個威震東北亞的強大王朝:大遼王朝。
自從北宋立國后,大宋與大遼間的戰爭,很快打到白熱化。而比起經濟富庶且弓弩建筑技術強大的北宋來,當時的遼國也有幾大優勢:一是坐擁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優勢,掌握了南下中原的絕佳跳板。二是遼國擁有強大的養馬產業與大規模的精銳騎兵部隊,足以發起迅烈打擊。更重要的事實是,北宋沒有燕云屏障,雖說邊境上城池林立,但一馬平川的平原,正方便遼國騎兵“繞路奇襲”,于是,遼國“實際統治者”蕭太后,也徹底下了決心,賭了一把大的,
1004年九月,遼國集中二十多萬大軍,憑著強大騎兵優勢呼嘯南下,而這次遼國的打法也與之前不同,對宋朝的邊境重鎮能打就打,打不下就繞。結果數月的拉鋸戰里,北宋祁州等邊城淪陷,但瀛洲大名等重鎮卻頑強守住了。但在平原上撒歡的遼軍,不但繞過了北宋各堅城,還繞過了宋軍主力組成的定州大陣,一路殺到澶州城下。然后經過討價還價,終于達成《澶淵之盟》,以“認宋朝做大哥”“每年收三十萬銀絹”等條件,實現了宋遼的“百年和平”。
乍一看去,這該是場成功的“大迂回經典戰例”,但看看細節,就知道其中有多險:遼軍雖然一路突破到澶州,但極少攻克宋軍城池,等于是孤軍深入,而被打了悶棍的北宋呢?此后不但穩固了澶州防線,且各路部隊也形成合圍,遼軍的后勤補給也出現問題,甚至河東宋軍還主動出擊,把戰火燃燒到遼國境內,雖然談判桌上,遼國口氣異常強硬,但幾十萬遼軍其實已“入坑”了,
所以,如果當時宋遼不談判,堅持在澶州打下去會怎樣?《澶淵之盟》簽約37年后,北宋名臣富弼出使遼國,當著遼國皇帝遼興宗(蕭太后親孫子)的面兒,就好好盤了盤這事兒:當時咱們談判的時候吧,大宋各位將領都嗷嗷叫著不想談,非要接著打,真要聽了他們的,那就是“北兵無得脫者”。你遼國幾十萬大軍一個也回不來。所以能簽《澶淵之盟》,就是我大宋真宗皇帝對你遼國的大恩啊!
如此在遼國地盤上,當遼國皇帝的面兒“打臉”的話,當時卻叫遼國君臣集體失聲,半句反駁都沒有,因為富弼說的,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而從軍事角度說,這場大戰,也生動說明了“繞路”背后的古代戰爭真相:古代戰場上,那些重兵防御的堅城,其實并非孤立存在的,相反一個個堅城,組成的是整套配合嚴密的防御體系,一如宋遼邊境上,宋軍隨后的布防與合圍。每一次看似簡單的“大迂回戰略”,都不是簡單粗暴“繞路”,否則看似繞開一個城,其實卻踩進更大的坑。
哪怕被無數戰爭史專家奉為“大迂回神作”的“蒙古滅金”戰役,其實也生動說明了這個道理。后人常津津樂道蒙古軍“大迂回”的經典,其實這其中的戰場條件就很難復制:金哀宗登基后,放棄了河北、山東、關陜大片土地,收縮兵力防守河南潼關,等于是擺出被動挨打的態勢,自然方便了蒙古軍放開手腳,展開戰略大迂回。
但即使這樣,當蒙古騎兵渡過漢江,與金軍與禹山大戰時,經過長途奔襲的蒙古軍鞍馬勞頓,也一度在戰場上受挫,幸虧金軍沒敢乘勝追擊,錯失了絕好機會,待到蒙金雙方在三峰山決戰時,火速趕來救援的十五萬金軍,卻因金王朝的腐敗無能,明明“主場”作戰,卻連糧草補給都接濟不上,作戰的金軍士兵竟然三日吃不上飯,這樣的部隊,又有什么戰斗力?果然在三峰山大戰里全軍覆沒,成就了“大迂回”的威名。
可如果細看的話,真正害死這幾十萬大軍的,并非精妙“大迂回”,卻是這奄奄一息的大金王朝,那腐敗到讓人發指的政治,
而這個道理,也適用于一切坐擁“堅城”“天險”的古代王朝。在古代戰爭條件下,位置優越的堅城固然重要,但對戰略要地的經營、維護、運轉,才是對防守一方的最大考驗。就以北宋來說,宋遼戰爭時雖然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屏障,但憑著宋真宗年間還算清明的政治,北宋依然可以通過高效的指揮,以澶州為中心迅速構筑堅固防線,迫使遼國乖乖坐下來簽字談判,盡管“和平條款”有些虧,卻也實實在在把對手打疼。
而到了一百多年后,情況就反過來了:當志大才疏的宋徽宗腦子發熱,和金人履行“聯金滅遼”后,北宋一開始撿了大便宜,靠著金兵幫忙“收復”了幽州,等于白撿了這塊戰略要地。可接下來的事情就,為了經營好幽州,北宋大力往當地調兵調糧,北方各地的儲糧消耗個精光,可由于此時北宋已極度腐敗,各級官員趁機吃拿卡要,調兵也調得亂哄哄,原本太平的北方防線,一下混亂不堪……
結果,這無比重要的幽州要地,反而變成個無底洞,叫北宋把一批批錢糧兵馬扔進去,待到“盟友”金兵翻臉殺來,北宋苦心經營的幽州防線一觸即潰,中原大地更是土崩瓦解,繁華多年的北宋,這下被金人摁在汴京暴揍,活活上演靖康之恥——對于這類爛到家的王朝來說,再好的戰略要地都不再是禮物,相反卻是促其早死的毒藥,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天子守國門”的大明王朝。后人常罵“吳三桂放清兵入關”,但在崇禎上吊前,清軍就多次繞過山海關破關南下,雖然因為山海關的牽制,清軍每次都是搶了就跑,可明軍在戰場上,卻表現出了令人發指的低能戰斗力,以至于沒見到清軍的面,各省明軍就常撒腿跑沒。于是,撤退的清軍,也經常在路上扔下木牌,上寫著“百官免送”的嘲諷語句……
為什么會有著雷景象?且不說明末同樣爛到家的政事,就說說此時明軍里的幾個細節:以明末名將盧象升的話說,由于軍隊里克扣成風,哪怕精銳部隊,士兵也常吃不飽,校場檢閱時吹一陣風,就常見有人當場倒地,崇禎年間的兵部官員也常給崇禎叫苦說:所謂最精銳的京營,士兵全是北京當地的無賴,平日只知道騙錢糧,一打仗就跑精光……
這樣的王朝,就算把全天下的雄關堅城,全搬運到北京周圍。這悲情的崇禎皇帝,該上吊還是要上吊,
古代打仗“能不能繞路”的話題,看上去無厘頭,卻深藏了這么多戰爭里的學問,以及超脫了戰場的興衰教訓。時代在變,科技條件在變,但這一類教訓,卻依然有著現實意義,
參考資料:《天裂:十二世紀宋金和戰實錄》、《刀鋒上的文明》、《宋真宗傳》、《吳楚七國之亂》、《中華交通史話》、《明末農民戰爭史》
朱棣看后點了點頭
朱棣繞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