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來分享老子的《道德經》,今天我們來聊聊第63、64篇,這兩篇中,老子闡釋了一些了人生的智慧。這兩篇也產生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金句,比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等等,今天我們分兩個方面來給大家分享,一個是做事的方法,一個是為人的智慧。
首先是做事的方法,《道德經》其實在之前很少具體談論做事的方法,前面的上篇《道經》主要闡述的是道是什么,道本質和意義等等,比較抽象的內容,而下篇《德經》是闡述道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其實重點是在國家治理上,比如之前反復提及的“無為而治”的理念。那關于一個人應該如何在社會中為人和做事呢?這兩篇內容至關重要,非常有價值,
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概意思是說,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入手,實現遠大的理想,要從細微的方面入手;天下的難事,必定要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要從細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終不自以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輕易允諾的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會遭受更多的困難。所以圣人總把事情看得很艱難,最終就不會有困難,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老子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時,須先從簡單和細小的地方著手,面臨細易的事情,更不能輕心,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見小曰明”。為什么要從細小和容易的地方著手呢?一方面,難是易的對立面,細是大的對立面,老子認為,大和難代表了一種復雜性,代表一種有為,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在國家治理上,難治在于有為,而道家思想推崇的是“無為”,另外一方面,道家思想一直推崇弱和無的意義的價值,因為老子說“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是萬物的初始,不管是無、易還是小,其實都代表了更純粹、更根本、更本質的東西,所以這種思想也是讓我們回到事物的本質去看待和解決問題,
其次是為人的智慧,老子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意思是,當世道安平的時候,是容易持守的;當事情還未見端倪的時候,是容易圖謀的。脆弱的東西,容易分化;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因此,在事情還未發生時就處理,便容易成功;在天下未亂前開始治理,就容易見效,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思想,
粗壯的樹木,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筑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一步步開始的。這些道理,都是化有事于無事,變有形于無形。如果你堅持有有所作為,那么終究會失敗;你越是執著于此,越容易失敗。圣人無為而為,所以不失敗;不執著于任何東西,所以沒有喪失,
普通人做事,往往到快成功的時候失敗,便是因為不能始終如一,如果對于一件事,從開始就循道而行,一直到最后還是一樣謹慎,是不可能失敗的,
就像馬云說過的: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是后天很美好,不過大多數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其實這里的“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兩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前一句讓我們不要執著堅持,而后一句貌似又讓我們要從一而終,其實并沒有矛盾,這兩句合起來,大概意思是說:守住初心,堅持無為。這里的“為者和執者”,是有為的意思,和道家思想所推崇的無為是背道而馳的,而這里的“慎終如始”就是讓我們以始為終,不要忘記初心和本原。道家思想這兩篇非常樸實,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做起來其實也很難,就像佛學中說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做任何事情都要秉持最初的信念,只有這樣最后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但初心雖然很容易獲得,堅守初心并不容易,就“無為”很容易,但堅持“無為”其實很難一樣。所以,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后面我將繼續分享,更多有趣的大陸哲學思想,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好在一般人都讀不懂,顯得很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