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給孩子正面的教育,父母也會在生活中時刻注意著自己的言行是否給孩子起到了榜樣作用,
但有時你會尷尬地發現,自己在這邊費盡唾沫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行為,結果那邊就有人做出了錯誤示范。
小朋友什么都不懂,此時他往往睜著眼睛充滿不解地看著你,對于這種尷尬的情況,你會如何應對呢?
面對他人不守規則的行為,你會如何向孩子解釋?
閨蜜小戴前些天帶著女兒去室內游樂園玩,遇到了一件讓她印象深刻的事。應工作人員要求,所有在淘氣堡中玩耍的小朋友都要脫下鞋,穿著襪子才能進入,
小朋友的腳印很可能會弄臟設施,在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的過程中也非常容易被鞋子誤傷,為了維護設施,也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脫下鞋子本無可厚非,
小戴的女兒非常喜歡腳上這雙小皮鞋,對于要脫鞋的規定并不理解,小戴也只是用“規定”二字回答女兒,
正在給女兒脫鞋時,女兒突然用響亮的嗓音叫道:“媽媽,為啥那個小朋友就可以穿鞋,我不行?”
都說童言無忌,小戴這才知道“童言童語”的威力,周圍很多人都聽到了孩子的話,一時間所有目光都聚焦到小戴母女倆和那一對偷偷給孩子穿上鞋的母子倆身上。
那位媽媽直接白了小戴一眼,小戴哭笑不得,總不能當著人家的面說那是因為她們不守規律沒素質吧?她只好匆忙敷衍女兒幾句,可小朋友顯然對媽媽給出的答案并不滿意,
別讓他人的不文明舉動,毀了孩子的規則感
本身是想教育女兒遵守規則,理解什么是公共場所的規章制度,結果女兒一句話就把自己噎住了,事后過了很久,小戴還一直為當天隨意應付女兒的舉動懊悔不已。
“為什么那個叔叔可以闖紅燈,我不行?”“為什么夢夢可以在課堂上吃糖,我不行?”“為什么他們都可以去摸小狗,我不行?”
當孩子發現身邊其他人的行為舉止,與媽媽一直向自己灌輸的規則不一致時,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規則感,就會面臨嚴重挑戰,
對于孩子而言,對和錯的觀念都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當他發現這些違反規則的現象時,首先第一個反應不是判斷做法本身的對與錯,而是感受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小孩子本就具有強大的模仿能力,內心傾向于“別人做什么我就要做什么”,如果此時媽媽不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讓孩子心悅誠服,再想對孩子進行教育無疑會增加許多難度。
如果只是單純給出“他那樣做是錯的”,“管好你自己就行了”這一類回答,孩子內心的疑惑并沒有被解開,感受到的不公平感也沒有被平息,這種困惑會動搖他之前積累起的所有規則觀念。
父母之前所有的努力很容易因此功虧一簣,如果知道自己簡單應付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你還會用幾個字應付了事嗎?
只說“不對”沒有說服力,聰明家長分三步教育孩子
但是也有媽媽會說,自己內心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不知怎么把它傳達給孩子,也不知如何向孩子解釋那些不守規則的行為。
想讓孩子堅定信念,對規則形成自己的理解,那媽媽可就要好好斟酌一下自己的用詞了,
1. 強調遵守規則的原因
就拿小戴經歷的這件事為例,當孩子表達對規則的不滿,提出質疑時,說明她內心沒有真正認同,這樣執行起來也非常容易動搖。
媽媽可以先和她闡明,這是為了保護游樂設施,也防止在玩耍過程中踢到其他小朋友,大家都脫掉鞋子,淘氣包就會非常干凈,寶寶們也能快樂玩耍了。
2. 闡明不遵守規則的后果
而當孩子指出為什么別人就不必遵守時,除了強調對這種做法的不認同,還要向孩子解釋這樣做的后果會是什么樣。
這個小朋友踩臟了地面,會被工作人員罵,大家都因此受到影響,如果他踩到其他小朋友,同樣要道歉和負責。為了避免這些麻煩,才不應該向他看齊,遵守規則才是好孩子。
3. 隨時灌輸正確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向孩子強調在不同場合的規則,比如交通規則、用餐禮儀、與他人相處時的行為等等,將這些正確觀念傳達給孩子,是為人父母應盡的義務。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松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守規則,講道德從我做起。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