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歷史上長期隸屬于大陸,因此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制度上受到大陸的影響,如果你關注一下韓國的地圖,不難發現韓國有很多“大陸”地名,比如漢代有一個縣叫扶余,韓國重慶南都也有一個地方叫扶余;北京故宮有景福宮,北韓李朝也有景福宮;韓國長安城外有一扇光化學門,慶州宮外有一扇光化學門.另外,韓國地名和大陸地名有很多相似之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地名的命名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韓國有大量“漢江、襄陽河、漢陽河、江陵河”等湖北式地名,
為什么韓國有那么多大陸風的地名?為什么韓國地名和很多湖北地名相似?
?以上_三韓:陳涵
(a)地理背景
韓國位于北韓半島南部,北緯34 ~ 38,東經126 ~ 130,與大陸山東省相似。韓國有許多平原和丘陵,三面環海。它位于黃海之東,東海之北,日本海之西,與大陸隔海相望。所以作為鄰國,中韓兩國很早就有了接觸。
(2)歷史淵源
1.中韓交流
北韓名字“漢”與北韓半島南部的“馬漢、陳漢和韓毅”部落有關。其中陳翰人自稱來北韓是為了逃避秦朝的奴工,與大陸有淵源,
大陸至少在漢朝就開始與三個北韓交往,西漢時,通過漢朝的郡進貢漢朝,《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也記載:“桓、陵之末,漢念強盛,郡縣不可控制,多人流入韓國”,可見韓國和大陸早就開始雙向交流了,
這使得韓國模仿漢字和地名成為可能,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處于亂世,但中韓關系并沒有斷絕,李治、唐高宗幫助新羅統一北韓半島,新羅成為唐朝的附屬國,開始深入研究唐朝文化。757年,新羅敬德王將原來的地名全部改為中文名,作為新羅的一部分,韓國的地名自然是“大陸的”,然后王的北韓和李的北韓也是大陸王朝的附庸,他們的地名都是大陸的。
?上圖_北韓王朝(1392-1910),又稱李朝,簡稱李朝
2.韓國和漢字
漢字作為中韓交流的“禮物”,給韓國人帶來了驚喜,在古代北韓,由于國家不統一,語言種類繁多,不同地區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語言,但古代韓國生產力落后,教育水平低,不可能發明文字系統輔助交流,漢字的引入使韓國人能夠使用書寫系統來促進交流,并形成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這種情況下,韓國人用漢字寫地名也很正常。
?以上_北韓通信大使
為什么韓國有那么多大陸風的地名?
1.華牧心理學
中韓交流之初,韓國人向大陸人展示了自己本來的一面。根據《三國志》,古代北韓人主要給大陸人三個印象,第一,韓國國家多,人民好斗,沒有統一的政權。第二,大部分韓國人不講究禮儀,甚至下半身不穿衣服,第三,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有限,沒有錢,用鐵等東西做易貨,相比之下,漢朝三國時期的韓國,就比大陸落后了不少。
大陸和韓國是鄰居,韓國落后。自然要向大陸學習,改變我們落后的局面,在向韓國致敬的過程中,大陸確實讓韓國接觸到了很多先進的東西,一千多年來,韓國作為一個下屬國家,對大陸非常尊重
韓國史書《三國遺事》提到,在古代韓國,貴族子弟和留學生會學習儒家經典,學習漢字,這被認為是“輔助力量”,而被選中學習的人也有一部分善于使用漢字的,比如新羅時期的崔致遠,他能熟練地用漢字寫詩,許多政府官員也需要學習漢字,因為韓國是大陸的附屬國家,所以官方文件需要用漢字書寫,
韓國人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對漢字地名的命名規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一個熟悉的規律,李繼福在《三國遺事》中說,‘山的南面是晴天,山的北面是陰天;水北晴南陰,“韓國漢陽縣,”
”,北接北漢山,南臨漢江, 在命名上就遵循了這“山南水北謂之陽”的規則,
可見,韓國人用漢字命名地名是有原因的,可為什么韓國人喜歡借用湖北的地名呢?接下來筆者就稍微來分析一下原因。
?上圖_ 雕版高麗大藏經
韓國地名為何與許多湖北地名雷同?
1.韓國對湖北的認識加深
韓國人“移植”湖北的地名,應該也是基于對湖北乃至長江一帶的了解,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明州(今浙江寧波)成為大陸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高麗人也開始通過明州向大陸進貢,在這過程中,高麗人對長江一帶的風物會有更多的感悟,也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感悟代入地名命名中,
比如說《北韓世宗實錄》就記載,韓國襄陽本是高句麗翼峴縣,后新羅改為翼嶺。“峴”是小而高的山嶺,“嶺”是高大的山脈,可見韓國的“襄陽”的命名最早是和山有關的,一個小常識,多山的地方是適合軍事防御的,所以“高麗高宗八年辛巳, 以能御丹兵, 升改襄州防御使”。這里是講高麗高宗認為翼嶺這個這個地方適合防御,輔佐安定,所以改成襄州,這是韓國襄陽地名里首次出現“襄”字。但“匡、弼、襄”都有有輔佐之意,為什么高宗偏偏選用“襄”呢?大概就是高宗對大陸長江一帶大名鼎鼎的軍事重鎮襄陽有所耳聞,想讓韓國的襄陽也一樣堅不可摧吧,而后韓國人直接把襄州改成襄陽,名正言順地開始移植地名。
除此之外,南宋時期至明初,韓國人由于仰慕繁榮的長江城市還更改了一批地名,譬如借用湖北江陵(荊州),將古鐵國之地改為江陵等,
?上圖_ 李氏北韓官員
2.湖北地名命名有漢文化淵源
以湖北的“漢江”為例,漢江發源于秦嶺之西,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在大陸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水經注》所言大陸四大古文明河——江、河、淮、漢,其中的“漢”就是漢江。
漢江最早被人視為“天河”,就是說人們認為漢水寬廣,如同天上的銀河,而“漢”,也毋庸置疑具有廣大的含義。漢王劉邦被封于漢江中游,而后建立了偉大的大一統王朝漢朝,這就造就了“漢”的“一統廣闊的天下”的含義,而湖北的漢陽、漢口等帶有“漢”元素的地名,自然對韓國人頗有吸引力,
對于韓國人來說,“漢”就是一個充滿“廣大”意蘊的字,代表著大陸的驕傲與強盛,
所以,韓國人把“漢”應用于本國的地名“漢陽”、“漢江”、“漢城”,也是寄托了一種希望本國昌盛的愿望,
綜上,可以看出韓國模仿湖北乃至大陸的地名,最重要的原因是韓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慕華,如今,韓國雖然早已不是大陸的附屬國,但依然保留著許多“漢化”地名,這可以看出他們對歷史文化的一種繼承和尊重,
作者:夏禎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大陸邊疆民族研究 第11輯》《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三國遺事》《北韓世宗實錄》《元和郡縣志》
文字由歷史大學部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