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仁媽經常看到各種“發育敏感期”的說法,比如什么“語言敏感期”、“識字敏感期”、“自我意識敏感期”、“社會規范敏感期”,甚至還有什么“愛情敏感期”等等,
這樣的說法極大地增加了家長們的焦慮,好像一不小心錯過了,就耽誤了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那么,關于各種敏感期的說法,真的科學嗎?真的有這么多敏感期的說法嗎?孩子的教育真的要注意這些敏感期嗎?錯過了會怎么樣?家長們有必要為這個焦慮嗎?
果仁媽專門開辟專欄,解答家長們在這些點上的疑惑,今天的文,我們先來探討下“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在這篇文章中,你將了解到:
-
孩子是如何學習語言的?受哪些因素影響?
-
外語學習真的有關鍵期嗎?科學家們怎么看?
-
外語學習,最晚什么時候開始?
-
外語學習,家長應該怎么做?
希望這個專欄可以幫助你擦亮眼睛,更從容地規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自從“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發展為“不要輸在胎教甚至是懷孕前”,少兒英語熱度也蔓延到了嬰幼兒英語,甚至是胎教英語,家長們拼盡全力,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落后了,
那么,外語學習到底有沒有關鍵期,真的是如大家所說,越早越好嗎?
Photo by Phong Duong, Unsplash
1
語言習得
首先,我們來聊聊孩子是如何學習語言的。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發展是階段性的,2-7歲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他們在這一階段開始使用語言和想象,思維發展有了質的飛躍。
與皮亞杰持相反意見的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則認為,發展是連續性的而非階段性的,語言學習更多的是受社會環境和是否得到了高質量輔助的影響,
從不同的理論我們知道,語言習得是復雜的,并不只是受單一因素所影響(Smith, 2012),
游戲是兒童語言學習的途徑之一,Photo by Jeremiah Lawrence, Unsplash
嬰兒的溝通能力始于用眼神和微笑回應,2個月大的嬰兒開始發出類似‘咕咕、哦哦’的聲音,6個月是呀呀學語階段,9個月左右是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這一時期的嬰兒發展出共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也就是說嬰兒開始能夠與成人關注相同的事物,開始了解他人,
1歲左右說出第一個清晰的詞語,之后便是小詞發展期,幼兒開始用“電報式語言”(Telegraphic speech)比如“媽媽”、“抱抱”這一類的語言進行溝通,
2-3歲的幼兒開始給句子加語法,同樣也開始使用否定語言,比如:不,我不走,說中文的家長用動詞比名詞多,因此幼兒在開始階段掌握的動詞更多(Thornton, 2008),
游戲是兒童語言學習的途徑之一,Photo by Andriyko Podilnyk, Unsplash
那么,影響語言發展的因素又主要有哪些呢?
-
認知的發展
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是兒童學習的硬件設施,隨著硬件的成熟,軟體設施如對資訊的獲取、解釋和記憶的能力,也隨之增加,從而可以開始執行對認知要求更高的,如語言學習等任務(Shaffer & Kipp, 2010),
-
情緒的發展
語言學習不僅僅與認知能力有關,情緒的發展也起一定的作用,學習一門新語言也包含對自我的認知和探索、結交新朋友以及了解社會關系等部分,因此,對情緒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也會影響語言發展,語言學習不僅僅只是學習語言,
-
走路
對大陸城市兒童的研究表明,會走路的幼兒比不會走路的同齡人掌握更豐富的詞匯。這是因為會走路的幼兒能與成人進行更多的互動,成人可以借此告訴幼兒更多的新事物,而更強的行動力也意味著幼兒可以更好地探索新鮮事物(He et al., 2015),
會走路的幼兒可以有更多機會探索和學習語言,Photo by Ivan Sumlikin, Unsplash
-
家庭語言環境
經常用手指向物體,并告訴幼兒該物體名字的家長,能擴展幼兒的基本詞匯量。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家長對孩子語言需求的回應,及提供的語言學習的環境,也能增加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Topping et al., 2013),
2
外語學習真的有關鍵期嗎?
科學家們怎么看!
關鍵期假設(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CPH)是指某些技能和行為的發展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某一時期對這一技能和行為的學習尤為重要,
對于母語學習,學術界基本都支持關鍵期假設,自幼被遺棄的兒童,狼孩或者聾啞兒童,若沒有在早期學會母語或手語,青春期后再學習就會非常困難(Smith, 2012),
既然母語學習必須在早期完成,那么外語的學習是否也需要抓緊早期時間?
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基于認知神經的研究,早期的外語學習者,腦部激活的是同一個區域,晚期學習者激活的則是2個不同的區域。
而且,過了發育期的學習者,學習能力逐漸下降,加之自尊的增強,對周圍評價更加在意,從而需要更多的精力來學習,學習質量下降(Singleton, 2005)。因此,外語的學習,越早越容易學。
與此同時,另一些學者也對外語學習的關鍵期提出了質疑。注意,我們這里討論的是已經掌握了母語,再學習外語的情況,而不是雙語家庭(從出生開始就日常接觸2門語言的情況,比如媽媽說中文,爸爸說英文的混血家庭),
質疑1:青少年也能學好外語
對青少年學習外語的研究,無疑是對傳統關鍵期假設的挑戰。
研究表明,青春期后開始學習新語言也可以達到流利的程度,成功者與他們自身的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的關注度、與母語者溝通的頻率以及大量的讀和聽的訓練有關,也就是說語言使用的頻繁程度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Nikolov & Djigunović, 2006),
外語使用的越頻繁,學習效果越好,Photo by [email protected], Unsplash
質疑2:年幼兒童學習新語言比成人更慢
著名的巴塞羅那項目對2068名學生的外語學習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6-7歲開始學習外語的兒童,需要學習416~726小時才能達到11歲兒童學習200~416個小時,成人學習200個小時達到的學習效果,
也就是說,早開始學習的兒童,要達到相同的外語水平,需要花費更長的學習時間(Muñoz,2006),
質疑3:語言環境比開始學習的年齡更重要
研究人員對5-16歲大陸移民到美國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了長期研究,這些孩子全部進入了全英學校學習,在他們到達美國的最初5年里進行了16次測試。
結果表明,語言環境,比如看書、看電視、和同齡人交流時使用英語和在家使用英語的時間,比移民年齡對英語習得的影響更大(Jia & Fuse, 2007)。
Photo by eleonora, Unsplash
質疑4:個體差異
由于認知能力和情緒發展的程度不一樣,不是所有兒童都適合過早就開始學習外語,
質疑5:語言學習是終身的
現在很多人的外語學習都缺乏連續性,比如幼稚園開始學習,高中后接觸變少不再學習,如果沒有連續地學習,即使孩子很早就開始學外語,成年后還是不能熟練應用(Nikolov et al., 2001)。
3
外語學習,最晚開始時間?
可能有家長會問,如果外語學習不是越早越好,那最晚應該什么時候開始學呢?
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部的科學家們也對這個問題做了研究。研究小組收集和分析了67萬英語(包括母語是國語)學習者的數據后發現:
只要在10歲前開始學習英語,就有可能達到母語者的水平;
如果把要求降低,只求會語法能寫句子,這個年齡是17.4歲之前。
這一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該研究證實了學習關鍵期,但是具體年齡比大部分人預期的都要晚(Hartshorne et al., 2018),
最佳擬合模型(黑色線條)顯示,17.4歲后基于語法學習的能力才開始斷崖式下降。Photo by Hartshorne et al.. 2018.
4
外語學習,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想早點讓孩子接觸外語,可以嗎?當然可以!以下方法或許可以更好地幫助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
-
培養學習興趣
家長可以把早期接觸外語當作是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多接觸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價值觀,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兒童一旦自己有興趣去學習新語言,學習效果會大大增加,
Photo by Marisa Howenstine, Unsplash
-
多使用外語
盡可能的讓孩子多使用外語,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多用外語與孩子交流,
-
多讓兒童暴露在外語學習環境
自己不能說外語的家長也不要著急,可以給兒童創造學習環境來彌補,比如多看原版動畫書,購買或者從圖書館借閱英語書籍,帶孩子去英語角等。
荷蘭人的英語水平在母語非英語的國家中全球排名第一,90%-93%以上的荷蘭人都能很好地用英語進行溝通,他們的‘訣竅‘之一就是從小暴露在英語中,看的電視,玩的游戲,讀的書大多都是原裝英語的,想躲都躲不過,
小豬佩奇等英文動畫片給幼兒英語學習增添了不少趣味性,photo by Wikipedia.
-
注重互動質量
若不能和孩子用外語對話,家長可以對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支持,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給予及時回應,雖然你不能很好地說英語,但是理解和支持可以讓孩子感到溫暖,樹立信心,好的學習心態也是成功的關鍵一環,
Hirsh-Pasek教授在Netflix 紀錄片《嬰兒們》中說,“如果我們能花些時間和我們的孩子對話,只是去注意和評論他們所注意到的東西,讓他們主導談話,我們的孩子將會發展出很強的語言技能”。
Photo by Prof. Kathy Hirsh-Pasek, Babies, First Words, Netfix
-
盡量保證不間斷的學習
不管是何種方式的學習,都盡量保證不間斷地終身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方式,無論開始學習的時間有多早,可能都是在白費功夫,
-
忌急功近利,需量力而行
語言學習沒有速成,在長跑中家長無需太過焦慮,量力而行,減少焦慮和多支持陪伴,也是在幫助孩子前進 ,
目前沒有證據直接表明,外語學習越早越好,家長不必恐慌,早開始學習外語可能對學習態度和動機有益,但是開始學習的時間對最終的成果影響不大,
外語學習是件終身的事情,心理和環境因素對語言學習都很關鍵,從玩兒開始學習,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辦法,
– END –
作者丨夏唯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博士,荷蘭VIPP-SD(提高積極養育和敏感管教的視訊反饋干預)認證干預師,
編輯丨章魚媽,一個兩歲半男孩的媽媽,享受陪伴孩子的時時刻刻,經營公眾號“躲起來發呆”,
參考文獻丨[1] Hartshorne, J. K., Tenenbaum, J. B., & Pinker, S. (2018). A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2/3 million English speakers. Cognition, 177(April), 263–277.
[2] He, M., Walle, E. A., & Campos, J. J. (2015). A cross-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ant walking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fancy, 20(3), 283–305.
[3] Jia, G., & Fuse, A. (2007). Acquisition of english grammatical morphology by native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related difference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0(5), 1280–1299.
[4] Nikolov, M. (2001). A study of un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In Z. Dörnyei & R.Schmidt (Eds.),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chnical Report #23, pp. 149–16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5] Nikolov, M., & Djigunović, J. M. (2006). Recent research on 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early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6(January 2006), 234–260.
[6] Shaffer, D. and Kipp, K. (2010)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Belmont, CA: Wadsworth.
[7] Singleton, D. (2005).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A coat of many colours. IRAL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43(4), 269–285.
[8] Smith, S. (2012). Children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s. ELT Journal, 66(2), 261–263.
[9] Thornton, S. (2008)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10] Topping, K., Dekhinet, R., & Zeedyk, S. (2013).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 and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3(4).
✍️
當然是越早越好了,一定要注重口語!
學什么語言都難,但如果肯努力去學,多難的語言都會有變易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