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最忙的是什么人?或許是村支書、網格員、社區樓道長,返鄉人員的防疫管理是頭等大事,無論是路上的返鄉者,還是就地過年的留守者,以及放假了還在鉆研線上教育的國小老師……這是他們的故事,
村里的網格員
一個多月前,張真做好了今年春節連軸轉,全身心撲到防疫上的心理準備,
今年30歲的張真,是湖北省石首市橫溝市鎮羊子廟村的網格員,羊子廟村2600多人,她負責全村返鄉人員的防疫管理。
這是個典型的人口輸出村,外出率約四成,村民們大多遠赴北京、廣東經商辦廠或打工謀生,
去年春節,全村返鄉人員超過1000人。疫情突如其來,張真年初二就回到崗位,連續苦干了兩個多月,經常加班到凌晨一兩點。
她一個人忙不過來,村委會的另外5位同事,以及15名志愿者一起支援,分攤下來,每個人差不多對口100多位村民,他們拿著溫度計、紙和筆,日復一日地挨家挨戶巡查,量體溫、登記資訊,回辦公室后匯總數據,形成材料上報。
這樣的工作枯燥繁重,卻又不得不做,“準確統計、上報每個人員的健康資訊,是成功防疫抗疫的基礎,”張真說,“但坦白講,這種串門和面對面的接觸并不安全,有隱患,”
今年春節,張真的工作從容了許多,她一個人負責全村的資訊收集,但并不覺得累,
全國上下提倡“就地過年”,羊子廟村響應者眾,截至目前只有400多人返鄉,不到去年的一半;另一方面“鳥槍換炮”,市里1月份以來組織了5場培訓,教網格員使用釘釘“防疫通”,用數字化手段減負。
▲ 張真【右】在工作中,
張真介紹:“村民回來后,我就在釘釘上發個應用給他,引導他填寫資訊。每個人居家監測14天,每天自己量體溫、健康打卡,我不用再串門,也不再手工統計,所有數據在后臺匯總。村民們不被打擾,感受也更好了。”
啟用數字化防疫辦法后,張真基本不必再加班,她覺得自己今年應該能過個舒心年,
基層網格員是對數字化防疫感受最直接的人群。石首市政務服務與大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楊文科透露,啟用釘釘“防疫通”后,每個鄉鎮的防疫資訊員人數,從此前的六七人減少到了兩人左右,減負效果顯著,返鄉人員和基層防疫數據自動匯總,在數字大屏上可視化呈現,全市的防疫管理變得高效便捷。
寫春聯的村支書
張慶義,55歲,山東省曲阜市東陬(zōu)村黨支部書記,早年在部隊當兵時學過書法,寫得一手好字,鎮上相熟的人家中喜事或過年,都會來找他要字,
近期全國出現零星covid19病例,張慶義又緊張起來,想起去年疫情爆發初期,還沒有健康碼、核酸檢測、居家健康打卡等一系列措施,農村只能選擇封村,拿大石頭或者鐵欄桿擋住路,阻止人口流動。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到處跑不服從管理”,張慶義當時只能騎著電動車到處找人。那段緊張慌亂的日子,對于張慶義來說更甚。
兩年前,由于京滬鐵路、魯南鐵路修建,東陬村面臨一場全村拆遷,張慶義趕在拆遷前完成了村史《儒鄉·東陬·史卷》的出版,記錄下這座千年古村的面貌。
拆遷后的村民四散租住在周邊各個社區,等待新村居的建成入住。但東陬村有超過700戶、3000人,防疫期間,分散的村民管理問題讓張慶義每天把行動電話打到發燙。市里領導來考察,看到村委和9個組組長一直在打電話,慰問要給他們報銷電話費,
電話費事小,接到的電話更讓人緊張。張慶義曾數次接到鄰村書記的電話,希望讓東陬村村民去別的地方租房子,不要在本村。
為了防疫,各村對本村流動人口管理嚴格,張慶義每次到鎮上開會,都會提一句“希望能多給東陬村村民一些關照”。
▲ 村支書張慶義【右】給村民發口罩,
今年1月初,曲阜市全面啟動釘釘數字抗疫,把返鄉申報、村居管理搬上釘釘,張慶義看到全村近700人全部在釘釘上,欣喜地在群里寫下一段話,“以前在村里祖祖輩輩形成的親情,血濃于水的鄰里守望,互助友幫的一個村子的人,失去才覺得異常珍貴”,
曾經因為拆遷分散而居的鄰里們大多有兩年沒見過面,他們在群里重新聯系上彼此,村里的紅白事,也會在群里吆喝一聲,讓大家都知道。
最近,張慶義把東陬村返鄉申報的二維碼,通過9個組長,發給了每一個在外務工的東陬人,提醒人人做好返鄉申報。有的組長年齡大,不會用軟體,家中兒女成了“秘書”,幫忙發通知。
“不知道操作沒關系,效果好,大家就喜歡,”張慶義說,一個月下來,電話費沒花,人人皆知“返鄉要申報”,
春節返鄉讓農村的防疫壓力變大。往年都要搭臺唱戲的大日子——“息陬鎮趕集”被喊停了。
張慶義從鎮上領來了一個軍綠色的防疫大棚,大棚里可以做核酸檢測,以應對不時之需,他也想象過,“真正到了那一步,緊急情況下我直接行動電話摁一下,全部都可以健康打卡”。
他希望綠色大棚永遠空著,不要忙碌起來,目前大棚只是作為防疫卡點設在了村委辦公室門口,他給大棚掛上了一副自己寫的對聯“服務鄉村真助力釘釘打卡報平安”。
▲ 東陬村臨時防疫卡點貼上張慶義手書的對聯,
社區的樓道長
晚上七點半,杭州的天空變成墨藍色,蔣巧萍站在陽臺上向下望去,下班的年輕人從小區門口魚貫而入,白天一片寂靜的小區慢慢亮起或白或黃的燈光。
50歲的蔣巧萍是余杭區倉前街道向往社區樓道長,她負責社區里70戶人家的通知、統計和答疑,鄰居們都喊她“蔣姐”,
從人口普查到春節前的防疫摸排,蔣姐每次收到社區任務,都要挨家挨戶敲門,把資訊送到每一戶人家,
向往社區位于杭州未來科技城CBD核心區東側, 絕大部分住戶是年輕人,他們大多是外地來杭的“杭漂”,為了上班方便,租住或置業在此,
春節前夕,全國防疫政策收緊,杭州市倡導“就地過年”,蔣姐接到了向往社區治保主任周江兵的電話,要摸排清楚所有居民春節出行情況,并宣傳“就地過年”。
女兒是最想回老家的人,就在蔣姐接到倡導“就地過年”通知的那天,女兒抱著行動電話窩在房里和在上海工作的堂姐講了一小時的電話,她們相約過年回金華老家一起放煙花,
晚飯過后,蔣姐照例出了門,敲開一戶鄰居家門時,一位二十歲出頭的姑娘支支吾吾,回避了是哪里人的資訊,
蔣姐感覺不對,看到姑娘面露難色,安撫她“如果是高風險地區的也沒關系,近期就先不要回去了,在這里安心過年,可以來我家吃尾牙,等疫情好轉了再回”,
后來姑娘專門下樓找到蔣姐,把人員資訊登記上,袒露因為家在石家莊,擔心因此被區別對待。
有的人會積極登記,有的人從來不開門,更多的是先把蔣姐盤問一通,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日子過了沒幾天,倉前街道開始試點數字防疫,用釘釘“防疫通”把轄區1.8萬家企業和流動人口的資訊摸排搬上行動電話。
蔣姐開始研究起釘釘“防疫通”上的功能,感覺自己在一個年輕的小區,用最入時髦的方式做數字防疫,“自己都覺得年輕起來了”。她把帶有申報二維碼的防疫宣傳單貼在電梯口,同時也發在群里,讓鄰居們做好防疫申報,
偶爾也會被問到“那你過年回家嗎?”蔣姐一愣,家里有70多歲的父母,女兒也很想回家,但一來一回是在給防疫添麻煩,更重要的是,就地過年的鄰居們要怎么辦呢?
思來想去,蔣姐決定今年過年不回去了,打電話給上海的親戚勸他們也不要來回跑,等來年春天疫情過去,再相約回老家,
她心里有個掛念:約了石家莊的姑娘來家里吃尾牙,也許可以把就地過年的鄰居們分批喊來家里吃飯,讓大家的年也有味道起來,
▲ 蔣巧萍在錄制倉前街道線上春晚。
倉前街道籌備起了線上春晚,喊蔣姐過去錄一個恭祝新春的視訊。她站在向往社區的大屏幕前,對著鏡頭喊出“今年留在倉前過年,只要心在一起,哪里都是團圓”,背后的屏幕上紅彤彤底色上,綻放著彩色的煙花,
返鄉的年輕人
小伙伴們紛紛選擇就地過年,但小冬還是決定趕回湖北宜城老家。
姐姐2019年去世后,小冬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去年4月湖北復蘇,他只身去了江蘇,父母南下廣東打工,從那以后再沒見過。春節是這個三口之家一整年的期盼,
這趟家回得并不容易。從江蘇蘇州到湖北宜城的這個小村莊,小冬歷經10多個小時,穿越了2000里路,輾轉乘坐高鐵、出租車和城鄉公交,最后步行半個小時踏進家門,迎接他的,是爸媽的噓寒問暖,
22歲的小冬是辭職回家的,他在武漢上的大學部,去年畢業后入職蘇州的一家發電廠。爸媽11月份就早早地回了家,小冬剛好想換份工作,在找好下家后,干脆辭了職,提前一個多月趕回家團聚,
他跑去醫院做了核酸檢測,拿著檢測結果登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下高鐵后,他跟同路人拼了輛出租車,的哥拿出本子邊問邊記:你是誰?什么時候,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4個小時后,他到達宜城,登上了當地的城鄉公交,司機大哥又做了一遍登記,他并不感到厭煩,真心誠意地主動配合。與疫情共處了一整年,他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到村主任那里報到,聽村主任交代完防疫事項后,他回家開始居家監測。在此后的14天時間里,他每天量體溫,用釘釘健康打卡。他這邊一打卡,村里、鎮里和市里同步獲悉他上報的健康數據,不必再來敲門登記。
這期間,沒人規定他不準出門,但他14天內寸步未出,14天后依舊宅著,小冬說,宅在家里是最安全的,他并不感到難受,回家就是為了陪爸媽,節后就要去新單位報到了,如此長時間的陪伴,今后恐怕很難得了。
小冬剛回來時,村子里還比較冷清。隨著春節的臨近,村子里人氣逐漸旺了起來。
陳輝是村里的資訊員,負責全村返鄉人員的防疫管理。她說,全村291戶人家,共有270人在外務工,15人在外求學,絕大部分都在省外,今年春節,就地過年不返鄉、目前已經返鄉以及即將返鄉的人員,大概各占三分之一。
數字化的國小老師
新疆的庫爾勒香梨個頭小小的,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馳名中外,在庫爾勒街頭隨處可見,不過,很多當地的孩子只嘗過香梨這種溫帶水果,很少有機會品嘗熱帶水果。
有一次,庫爾勒市第九中學(國小部)的英語老師吳善華給孩子上課,學習到“bell fruit”(意為:蓮霧)這個詞,有學生舉手問他,蓮霧是什么味道,
他覺得自己描述得不好,晚上回到家中,心想“不能就這么算了”,就從網上找了很多視訊資料,解釋蓮霧的習性和生長環境,第二天拿給孩子們觀看,吳善華覺得,視訊是個好辦法,幫孩子們長見識,
吳善華說,想讓國小生集中注意力是挺難的,他們上著上著就會展示出“猴子”一般的天性,各種溜號、插科打諢,而豐富的數字化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因此,他尤為重視這一塊,
吳善華說自己和《一個都不能少》里面的魏敏芝老師很像,都是比較較真的人,用他媳婦兒的話說,吳善華要想弄明白一個技術難題,哪怕熬夜到凌晨四五點,也要搞清楚,
從前年開始,吳善華癡迷上PPT制作,為了做出酷炫的效果,吸引課堂上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在課件里融入當時最火的游戲元素——植物大戰僵尸和水果忍者,為了摳圖和做特效,可以連續熬幾個通宵。
“去市里參加講課比賽,其他學校的老師都說我做的課件新穎,抓得住學生的興趣,”這是吳善華引以為傲的時刻。
但是時代在變,吳善華明白同一個技能不能用一輩子,他不斷學習數字化相關知識,從網上找教學視訊研究foucusky、flash、office365等軟體。現在短視訊平臺已經被他“訓練”到,一打開就推薦軟體講解。
2020年年初,疫情來襲,校長派給吳善華一個緊急任務——研究怎么用釘釘。吳善華有這些數字化的底子,很快就摸清了基礎用法,后來他們也成為全國最早“發明”使用釘釘舉辦線上開學典禮和升國旗的國小,
▲ 吳善華和學生們的合影。
▲ 學生手繪的吳善華老師,
過去一整年里,學校斷斷續續又上過很多次網課,“去年突然轉到線上教學,大家有些手無足措,今年就從容很多,還延伸出許多創新,”
最近半年,他一直在研究釘釘上的低代碼開發,搭建起一批個性化應用。在庫爾勒的IT交流圈里,吳善華被視為“邏輯清晰”的人,他信奉“只要你的邏輯能通,這件事就能干”的原則,
他把低代碼開發看作一件“需要繞彎兒”的事,“很多東西都不是現成的,就像一道算術題,那個結果看著很簡單,前面的算式要你來想怎么組合”。
吳善華有時候感嘆,庫爾勒的IT工程師少,所以很珍惜身邊志趣相投的IT發燒友。去年年底,他加入了一個全國開發者群,里面聚集了五湖四海的老師,大家會在群里交流開發心得。每次想出好的應用,吳善華就會趕緊錄教程發到群里,他也借此打開了一扇交流的大門,
他鄉即故鄉,愁個毛線
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
有錢什么都能解決。都不是問題。。
那為什么還有故鄉和他鄉的區別?[狗]建議刪除一個
從前,鄉愁就是一張張火車票,你在這頭,故鄉在那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張核酸證明,回還是不回,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