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傳統文化,我們究竟該如何傳承與發揚呢? 且聽葛劍雄先生的精彩解讀,
穿漢服跪拜、念儒家經典就是傳承傳統文化?
那絕對是走偏了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傳”和“承”,
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把“傳”和“承”區分開來,一方面堅持無條件、有意識地“傳”,另一方面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大陸的文化特別是大陸的傳統文化,不僅能夠在我們國家發揮作用,也可以為世界提供有益的經驗,
傳統文化不是一陣“風”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傳統文化?
今天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定義,既然我們今天要一起討論問題,首先就要有共同的定義,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觀點,文化就是人類群體在長期生活、生產、生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藝術、政治、宗教,等等。
文化的產生和當時的地理環境、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包括某一特定群體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長期形成的生產、生活、生存的方式、行為規范、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相應的規則制度,還有與此相適應的物質和精神產物,
比如說飲食文化,食物是物質的,但是有些群體的飲食禁忌就是精神因素,
那么,什么是傳統文化?
理解傳統文化之前,我先講兩個概念,
大陸一般把流傳下來的一些方式行為稱為風俗,其實“風”和“俗”是有所不同的,
兩千多年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史記》中,就曾經引用當時已經存在的諺語“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意思是如果從一個地方走出去一百里,你會發現這個“風”已經不同了;如果你再走一千里,會發現“俗”也變了。
可見“風”和“俗”不一樣,“風”影響的范圍比較小,大概有一百里;而“俗”存在的范圍比較大,可以擴大到一千里,當然這個一百、一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字,而是一種象征性表示。
簡單地說,“風”的范圍只是“俗”這個范圍的十分之一。
什么叫“風”,我認為“風”是流行、時尚,它的變化比較快,傳播的速度也比較快,但是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影響的范圍也比較小,新的“風”來了,往往就會取代舊的“風”,
今天也是這樣,互聯網上新出現的詞我們可能還沒有弄明白,過兩天就不見了,因為新的詞又取代了它。
“俗”可以理解為習慣、方式。
少數的“風”因為影響大,大家需要它,就會延續下來,延續下來的就稱之為“俗”,是一種方式,而不再隨時變化,這樣它存在的時間長,影響的范圍廣,所以比較穩定。這些“俗”再延長下來更加穩定就成為傳統了。
所以我們今天講到傳統文化,它不是一陣“風”,不是一時的流行,而是已經長期存在或者可以起長期作用,而且它的范圍也會比較大。
如果再進一步,就可以形成一種觀念、一種制度、一種理論,甚至有可能成為一種信仰,
當然,并不是說過去所有的文化都可以成為傳統文化,有的文化曇花一現就過去了,還有一些文化雖然長期存在,但得不到主流的承認,甚至經常要被主流千方百計消滅,這個也不能稱之為傳統文化。
我們現在講大陸的傳統文化,就是指在大陸傳播的過程中已經形成的、長期的、穩定的、占主流的文化。
傳統文化為何遭遇存續危機
為什么今天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社會基礎的變化給傳統文化的存續帶來了危機,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任何一種文化有它存在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傳統文化的基礎是大陸長期存在的農業社會、中央集權專制的政治制度和大陸封建專制的價值觀,這個基礎如果變了,這種文化當然就很難繼續存在下去。
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在農業社會一點問題都沒有。那時候家族世代種田,沒有社會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父母在,不遠游”是對的,而且也是當時的需要,
到了今天的工業社會、資訊社會,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父母在”為什么不能遠游?
完全可以,遠游不影響你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響父母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醫療和其他的物質保障。
而且從今天來說,為了尋求知識、尋找工作的機會,很多人必須要遠游,世易時移,當社會出現一系列變化后,在原來特定時空條件下產生的文化,到今天就會不適用了,
第二,大陸的傳統文化并不是宗教,
比如,有的學者認為儒家是宗教,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因為儒家不具備宗教的特點,任何宗教都有神,儒家誰是神?孔子是神嗎?孔子自己都不信神。
宗教要有一套宗教儀式,儒家有什么儀式?祭孔儀式是后來慢慢加上去的,當時沒有。宗教是不需要懷疑的,它總是對的,而孔子是接受學生提出疑問的,
儒家不是宗教,但是正因為不是宗教,現在就遇到了挑戰。宗教的信仰是不需要問為什么,只要宗教本身不發生變化,它還能夠起作用。
但是儒家的學說、大陸的傳統文化不是宗教,所以是可以被質疑,可以討論為什么,可以改變的,現在基礎變了,當然威脅到它本身的存在。
第三,大陸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和新文化的影響和沖擊。
歷史上,大陸從來沒有受到過強有力的外來文化的影響,沒有一個強大到足以和大陸文明對抗的文化、文明能夠傳播到大陸來,原因就在于大陸特殊的地理環境。
唯一曾經對大陸文化構成威脅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比較落后,人數比較少,雖然有幾次在軍事上控制了大陸,也建立了政權,但是文化上卻始終做不到“征服”。
比如說,蒙古人曾經建立元朝,滿族曾經建立清朝,但是到最后由于它們原來的文化基礎薄弱,人數也少,所以軍事上的征服者最終轉化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毫無例外。
這個情況一直維系到近代,到了近代,大陸傳統文化受到嚴重的挑戰。
從明朝中期開始,傳教士們把當時西方更先進的文化、科學傳播過來,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工業的發達,逐步有了報紙、電報、電話、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學校,西方文化從大陸的沿海逐步傳播到內地,馬克思主義也是在這個時期傳到大陸的,
外來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沖擊,動搖了大陸傳統文化及其賴以存在的基礎,
第四,大陸原來的文化傳播觀念和傳播手段都是相當落后的,
大陸人自己從來不愿意主動傳播自己的文化,即便是我們認為最開放的唐朝,也只是相對其他朝代的封閉而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
當西方已經通過大量的出版物傳播的時候,大陸還長期沒有報紙,沒有雜志,沒有很好的發行手段。
當西方的文化已經通過電影、廣播在傳播的時候,大陸大量的地方還沒有這些手段,所以等到外來新文化來的時候,傳統的文化越來越衰弱,到了近代,大陸的傳統文化用原來的方式已經沒有辦法傳播,很多都處于斷絕的狀態。
無條件、有意識地“傳”
接下來,我想談一下傳統文化的“傳”和“承”,
我們對待傳統文化首先要堅持“傳”,“傳”就是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延續。
很多物質或者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現在已經岌岌可危,有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傳”的人,或者有些物質已經只剩下一些殘余、遺跡、遺址,所以我們很急迫的問題就是要趕快記錄、趕快保護保存,盡量延長它的壽命,使它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它的實物已經不能存在,那么就盡可能詳細地記錄,包括錄像、錄音、照片、檔案等,
在我看來,大陸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同時要盡量把不自覺、無意識變成有自覺和有意識的。
為什么要重視“傳”?我認為有以下四個理由,
首先,大陸物質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說大陸大量的古建筑是磚木結構,即使沒有被破壞,它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很難修復。西方國家大量古建筑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臘、羅馬大量古建筑用的都是花崗巖和大理石,石結構保存時間要久一點,而且即便有缺損,不太會影響下面的基礎。
第二,大陸傳統文化精神部分的社會基礎已經減弱或者消減。大陸原來的倫理道德制度叫做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長和年幼的人之間、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間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大家認為原來的一套禮儀沒有必要,要講平等,甚至直呼其名。于是,原有觀念和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就消失了。這部分文化再不記錄下來的話,后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傳統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惡的、是腐朽的,要不要傳?也要傳,
因為這一部分也是傳統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這部分記錄下來,我們的后人怎么會相信和理解這段歷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人類惡的集中表現,但是它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么?因為要保存下來時刻給后代一個警醒。
大陸歷史上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絕大多數婦女要纏小腳,這是一種很丑陋、滅絕人性的風俗,
但是,有關纏腳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來,否則我們的后代怎么相信大陸的婦女曾經有過那樣一段經歷呢?
這是整個民族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沒有這部分,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特別是大陸的婦女曾經走過的這一段歷史,
第四,我們的物質條件一般來說總是不斷在進步,但是人類的精神未必一直進步,
我們今天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過古人,我們遺留下來的文化中也許隱藏著今天還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結構,就靠榫卯連接起來,即便經過強烈的地震,也一直沒有倒。如果你認為這些建筑物不是現代結構,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這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又比如大陸傳統的陰陽合歷曾經被認為是落后的,24個節氣曾經也被認為沒有什么用,但是最近這些年大陸外的研究發現,這是非常合理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時間體系,
所以,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們今天不理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著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也許這中間所蘊含的智慧是今后可以發揮作用的,
“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如果現在馬上要考慮這種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發揚,往往還沒有討論完,它就不存在了,這個很緊迫,
比如某一種藝術、某一種風俗,我們說要保護,有人說不,你還沒有討論完,傳承這個藝術的人已經死了,以后就沒有傳人了。所以我認為,在大陸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
另外,要盡量把我們不自覺、無意識的保護變成自覺和有意識的。今天好多被稱為傳統文化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某種精神的,很多是無意識、不自覺地被保存下來的,
比如大陸的傳統建筑,有些為什么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們在窮鄉僻壤,當地的老百姓太窮,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舊房子,這樣才把一部分古建筑保存下來了,
但現在窮鄉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里去把傳統建筑買下來,有些建筑材料被商人收購甚至賣到國外,而農民有錢了就會拆掉以前的房子蓋新建筑,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建筑就很難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要改變,要成為自覺和有意識的保護,
現在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存在一些誤區,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藝術品,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馬上就開發旅游,從而就可能破壞傳統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這樣做,政府給的補貼很少,他們靠什么養活自己?
在這方面,不妨借鑒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確定某個項目為文化遺產,就把傳承這個文化遺產的人確定為“國寶”,成為“國寶”以后,由政府或者基金會供養他的生活,而“國寶”的任務就是繼續自己的工藝,帶好徒弟,把技藝傳授下去,保證它延續。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藝能夠長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在我們往往過多地考慮能不能利用,過多地考慮把它市場化,這是錯誤的。
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接下來講講什么是“承”,
我認為“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都保留下來了,之后怎么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
對于精華的部分,我們不僅要保留,而且還要使它發揮作用;對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后人知道,但是不要復制,也不需要擴大,
大陸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禮節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大陸古建筑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點。一般來說,古建筑都是講究表面,講究公共活動,但是不講究生活,采光不好,通風不好,沒有采暖。
如果今天我們形式上要造一個古建筑,那么這些都要改變。當年美國建筑師設計燕京大學部的時候,表面用的是大陸宮殿的形式,但是里面都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并蓄,也要本土優先,在一般情況下,大陸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
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采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也就是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分輕重緩急。
比如同樣是精華,大陸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么,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
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并不大,那么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是無條件,什么都先“傳”下來再說,“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于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
比如現在有些地方講傳統文化,就要讓小孩子穿上漢服跪拜,整天念的就是儒家的經典,見了父母要磕頭,叫大家坐在一起給父母洗腳,有效嗎?沒有什么效果,那絕對是走偏了。
今天我們講孝道,今天我們講仁義,要根據今天社會的需要采用一種適當的方式,有的則要加上新的內容。
如果不是根據今天的需要完成創造性轉化,那么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很難得到延續,更難得到弘揚,
以孝道為例。大陸的孝是什么?
我認為大陸孝的本質就是保證家庭、家族的延續,也就是生孩子,這就是大陸孝的本質。
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及時結婚生子,把孩子撫養成人,家族的門風和血緣才能延續,
我曾經研究過大陸人口史。大陸的人口從西元初大概六千多萬,到宋朝的時候突破一億,到清朝突破兩億,到清朝后期突破四億,到現在大陸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靠什么?
當然靠物質條件,但是另一方面就是靠精神,也就是大陸長期講的孝道。
這個觀念到了今天有什么用?今天全世界都碰到了人口老齡化的難題,越是發達國家、越是現代社會,人口越在下降,很多國家通過物質獎勵生育,最后都沒有成功,
那么靠什么?只有靠理念、靠信仰,在大陸可以通過對傳統孝道作新的轉化解決這個問題。
怎么樣轉化?就是要對孝道作出新的解釋,孝道不僅僅是尊老愛幼,還包括每一個人都要承擔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其中就包括及時地成家生子,
當然,解決老齡化問題不能光靠孝道,它需要相關社會制度加以配套,而且也要尊重現代人多元的生活方式,
大陸的傳統文化只有實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夠真正起到“承”的作用,這也是大陸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當然,文化離不開所處的環境,大陸證明行之有效的,不一定能在其他國家生效,
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一方面要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包容和多元的態度,在文化交流和對話中實現彼此借鑒和相互交融,
片荒劇荒,找不到好電影,就關注電影悅分享吧~這里不但有大量免費好電影,還有成龍、周星馳、王朔、向華強、梅艷芳、章子怡等娛樂人物的風云往事… 總之,在這里,明星情史、八卦人物、各類電影…你想看的全都有!
哈佛大學部本杰明教授曾說:越是到了高等教育的階段,人們就越重視從歷史中總結經驗,尤其是精英階層。無論是梁啟超、胡適、林語堂這些文學大師,還是縱橫商界的馬云、任正非等都是歷史愛好者。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歷史—地圖上的世界簡史》,既系統、嚴謹,又好讀、易懂。
作者杰弗里•瓦夫羅是耶魯大學部的教授,深耕世界史領域數十年, 耗費了三年心血,從宇宙形成到21世紀初,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商貿民俗……所有現代人想知道、應該知道的人類歷史時刻,在此一覽無遺。
有一對情侶,男的非常懦弱,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讓女友先試,女友對此十分不滿。 一次,兩人出海,返航時,颶風將小艇摧毀,幸虧女友抓住了一塊木板才得已保住兩人的性命,女友問男友:“你怕嗎?”男友從懷中掏出一把水果刀,說:“怕,但如有鯊魚來時,我就用這個對付它。”女友只是搖頭苦笑。
不久,一艘貨輪發現了他們,正當他們欣喜若狂時,一群鯊魚出現了,女友大叫:“讓我們一起用力游,會沒事的!”男友卻突然用力將女友推進海里,獨自扒著木板朝貨輪游了過去,并喊道:“這次我先試!”女友愣住了,望著男友的背影,眼淚不禁地流了下來,這一刻,她徹底的絕望了。鯊魚正一步步逼近,可鯊魚似乎對女友不感受興趣,徑直向男友游去,男友被鯊魚兇狠地撕咬著,他聲嘶力竭沖著女友喊:“我愛你啊!我永遠愛你!!”男友的聲音在海上回蕩著,血水四處滲透。 女友終于獲救了,甲板上的人都在默哀,船長坐到女孩身邊說:“小姐,你的男朋友是我見過最勇敢的人。”“不,他是個膽小鬼。”女孩冷冷地說。“你怎么能這樣說呢,剛才我們一直用望遠鏡看著你們,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在推開你后用刀子狠狠地割破了自己的手腕,鯊魚對血腥味很敏感,如果他不這樣做來爭取時間,你恐怕永遠都不會出現在這艘船上…”
女友聽到真相如同晴天霹靂,她悲痛欲絕,傷心無比,只想立刻跳進海里和男友死在一起。關鍵時刻船長拉住了她:“如果我是你,一定會好好的活下去,并用挖掘機把這片大海填平,為你的男朋友報仇血恨。” 女友沉默數秒,冷靜的問:“挖掘機技術哪家強。” 船長:“大陸山東找藍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