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養士先河的孟嘗君,為啥死后被滅族?門客數千,卻沒幾個好人

大名鼎鼎的戰國四公子,最終下場其實都不怎么好,成名最早的孟嘗君田文尤其慘烈:晚年的他孤立于眾諸侯之間,毫無依靠;在他死后,子孫被屠戮殆盡、慘遭滅族。

但他之所以落得這種下場,罪魁禍首正是他自己,成也養士、敗也養士,他是被門下的幾千食客給坑了,但說到底也是被他自己給玩死。


孟嘗君田文的人生軌跡:從一位“食客數千、名重天下”的貴公子,變成一個危害大陸、禍及家族、被后世鄙夷的奸雄

孟嘗君是戰國時期第一個大規模養士的公子,也是“戰國四公子”中的前輩。而且他出身最為卑微,原本是一個極具勵志色彩的積極人物,

田文的父親名叫田嬰,是齊宣王的同父異母弟弟,同時也是齊國的相、掌握朝政十余年,擁有富庶的封地薛邑。作為齊國的頭號權貴,田嬰妻妾成群,膝下生了40多個兒子,而田文只是其賤妾所生。

按理說,田文原本是沒有資格繼承父親的爵位的。但他天性聰慧絕頂,為人能言善辯、思維敏捷,逐漸引起了父親的重視,后來,他建議父親散財養士、擴張家族勢力,獲得了首肯,并且全權負責接待賓客這一任務,

這幾乎是一項為田文量身打造的工作,他在人際關系方面的天賦展現無遺:凡是田文接待的賓客,無不對其贊不絕口,紛紛推薦他當薛邑的繼承人。


為了維持家族的號召力及長遠利益,田嬰接受了這一建議,在他死后,田文繼承了薛公的爵位及其領地薛邑。自此之后,他得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招賢納士,門下食客時常保持在數千人,開創了戰國時期大規模養士的先河,在這些人的幫助下,“由是孟嘗君之名重天下”。

孟嘗君田文的巨大影響力,讓各國諸侯都對他敬畏有加,他出使楚國期間,楚王為了示好,送其價值連城的象牙床;秦昭襄王仰慕他的威名,請他去秦國做相,

但物極必反,此后的田文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他應邀前往秦國時,起初曾被秦昭襄王青眼有加。但不久后,考慮到他是齊國人、可能會對秦國不盡心,秦昭襄王又改變主意將其囚禁。但最終在“雞鳴狗盜之輩”的幫助下,田文逃離秦國,當了齊國的相。

后來,為了報復秦國當初的羞辱,他曾聯合各國攻秦。但齊湣王即位后,擔心田文有謀反之心,于是對其嚴加提防,最終田文回到了薛邑,


但即使待在自己的封地,田文仍對自己在齊國權力念念不忘,甚至不惜危害齊國的利益。

比如他得知秦國人呂禮擔任齊國的相后,為了避免自己的地位下降,他竟然寫信給秦相魏冉,鼓動秦國攻齊,活生生逼走呂禮。

還有更嚴重的。齊湣王滅掉宋國之后,想起田文長期以來弄權的所作所為,心里越發不踏實,因此想徹底除掉他,田文獲悉后逃到魏國為相,其后趁機聯合秦、燕、趙、韓等國一起攻打自己的母國,

經此浩劫,齊國幾乎滅亡,齊湣王本人也被殘酷虐待而死,曾經強盛的齊國從此奄奄一息,徹底退出了大國博弈的舞臺。

而當齊國僥幸復國后,身份尷尬的田文只能守著自己的薛邑,無所歸屬,當他死后,他的兒子們為了爭權大打出手,身旁的齊、魏一同出手攻下薛邑,田文一族被悉數誅滅,沒有留下一絲的血脈。

為了一己之私不惜勾結外敵滅自己的母國,整個戰國時期幾乎也只有田文一人干出過這種事。因此,他在后世也最受鄙夷,司馬光甚至評價他:“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為什么擁有門客數千、能量驚動天下的孟嘗君,會落得此等田地呢?關鍵就在“養士”這一關鍵詞上,

田文作為一個賤妾之子,卻能從40個兄弟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替父親招賢納士積攢下的良好口碑,戰國初期,雖然也出現過魏文侯養士的先例,但那時的“士”門檻極高、人數極少,除非確實有經天緯地之大才,否則壓根不可能進入魏國朝廷的法眼,

但田文這里不一樣,他對天下敞開大門,任何人若滿足他的標準,都有可能進入堂堂齊國貴公子的門下,混得差的可以討口飯吃,不至于淪落街頭;表現突出的,甚至可能飛黃騰達、改變人生;

對于齊國而言,靠著孟嘗君這樣名動天下的公子,匯集全天下的人才,讓各國對齊國的能耐不敢等閑視之,將極大提高齊國的外交優勢,利國、利人、利民,這正是各國紛紛興起公子養士之風的主要考慮,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問題就出在田文的選人標準、養士動機上,


田文為什么要開創大規模養士之風,真的是為了齊國嗎?

對此他曾親口進行過說明:“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只要能讓他出名的就可以,不論任何出身、任何來歷,“孟嘗君招致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他對門客的收取標準幾乎毫無下限、來者不拒,雞鳴狗盜、違法犯罪分子比比皆是,用我們今天的概念來看,薛邑純粹就是一個專門吸納逃犯的法外之地。

劣幣驅逐良幣,但一大批這樣的“壞人”在孟嘗君門下受到青睞時,那些真正的人才會愿意待在這里、同流合污嗎?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幫到田文的,全是一些上不了臺面的門客,干的也是上不了臺面的齷齪之事。

比如,當初他被秦昭襄王囚禁時,靠著那些被豢養的雞鳴狗盜之徒才得以逃出生天;

田文經過趙國時,蜂擁而來圍觀的趙國人戲言他身材瘦小,見主公生氣,那些門客不僅不替他解圍、勸解,反而跟隨他屠殺了一個縣的無辜百姓來發泄,


相反,真心實意幫助田文的門客卻往往得不到歡迎,

幫他收租稅的魏子因為擅自做主免除了一位賢人的稅,被惱怒的田文辭退。

然而在幾年后,當齊湣王聽信謠言、以為田文要謀反時,正是當初那位被魏子免稅的賢人上書齊湣王,以自己的生命擔保孟嘗君不會作亂,為了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其后他在宮殿門口自刎而死,

齊湣王被這一幕深深震撼,他親自追查此事,發現孟嘗君確實是被冤枉的。

這件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證明,田文門客雖多,但大多只是些處理小問題、插科打諢的小聰明;像魏子這樣有眼光、有眼界、善于拉攏人心的智者,在只關注眼前利益的田文身前毫無市場。

最終,由于人才的缺乏,孟嘗君田文在遇到關鍵事務時,身邊從來沒人給出過積極、正面的建議。


比如,當他想去秦國做相時,身邊數千門客,沒有一個人點出背后的利害關系,反而是周天子的使者蘇代用“土偶、木偶”的比喻(暗示他不能背井離鄉、當一個經不起雨淋的土偶)一語驚醒夢中人,使其放棄了仕秦的念頭,

然而在多年之后,由于沒有蘇代的阻止,田文還是在眾多門客的前呼后擁下來到秦國,果不其然,他差點把小命丟在這里,險象環生僥幸逃回了齊國;

后來,當田文出于對秦國的怨恨,計劃聯合韓國、魏國攻打秦國時,沒有一個門客指出這種方案的不可行,反而是再次是蘇代前來成功說服了他;

當田文悍然組織五國伐齊時,沒有一個門客指出這一舉動的荒唐與無恥,難道他們不知道,田文在諸侯間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齊國做后盾嗎?

與此作為鮮明對比的是,后來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由于身邊的門客不同,結果天差地別,


魏無忌由于竊符救趙得罪了哥哥魏安釐王,在趙國一待就是十年,后來魏國被秦國攻打,魏王派人前來求救,但魏無忌擔心哥哥仍生自己的氣不敢答應。此時他的門客毛公、薛公說了一句話:

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作為后盾;如今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岌岌可危,但公子卻毫不顧念,一旦秦國攻破大梁、夷平公子先祖的宗廟,您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呢?

對方的話還沒說完,魏無忌勃然變色,立即跳起來備車回魏國,各諸侯國聞訊,紛紛派兵救援,此戰秦國大敗而退,甚至被一股腦追到了函谷關。


與魏國一樣,田文和齊國之間,其實也是毛和皮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道理不難理解,但數千門客竟然沒一個人替田文出謀劃策、協調關系,更沒人出面阻止他聯合各國伐齊的愚蠢行為。這只能說明,他的那些門客都只是些趨炎附勢、圍繞利益的之徒而已。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當初田文被齊湣王免去官職時,而那些門客幾乎跑了個光,這讓他不禁發出了哀嘆:“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馀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

可惜這次教訓并沒有驚醒他,最終,被一群小人圍繞的孟嘗君田文逐漸在背國、棄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無可避免的步入身敗名裂、全家被誅的絕境,相比較之下,信陵君魏無忌才是真正求賢若渴的公子;而當他遇到危難時,手下的那些人才無不積極獻計獻策,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許這就是漢高祖劉邦對他無比崇敬的原因,

朋友們,交友要謹慎啊。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戰國四君子,只有信陵君。其他三個都是拉來湊數的

  2. 看了網易 才知道小時候歷史老師只說了一半 比如毛遂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