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王國是海灣地區唯一的島國,面積741平方公里,由36個島嶼構成,主島巴林島占全域的80%。
巴林素有“海上綠洲”之稱,淡水既提供灌溉,又接濟往來船只,自古以捕魚和采珠為生,20世紀初,巴林是海灣珍珠集散中心。1930年代幸運地成為海灣第一個發現開采石油之地,歷經80年,近年沿海又有驚人儲量發現。油氣是該國最大產業,煉油、煉鋁和化工等產業聞名海灣,還是海灣離岸金融中心,旅游業是經濟的靚點和增長點,以“充滿熱帶風情,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寬松的政策”每年吸引200多萬國外游客。2017年巴林實現GDP353億美元,預期壽命76.9歲。
截止2017年全國人口149萬,巴林阿裔公民占66%,其他為常住(或永久)居民,有南亞人、來自巴勒斯坦、阿曼等國的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主要從事建筑、石油和家庭服務業。巴林在海合會里最不依賴外籍勞工,政府實行保證當地人就業政策。它還是6國中唯一什葉派人數占多數的國家(70%),他們幾乎全部被政府部門拒之門外,遜尼派(占30%)的阿勒哈利法家族統治巴林已有230多年。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
一棵樹、一口井、一座橋之“三個一”現已成為代表巴林歷史、文化和經濟的標識,它們既是巴林旅游的“頭牌”,還是郵票、貨幣的主題。
“好大一棵樹”樹齡逾400年,神奇之處在于周圍沒有任何水源,它以堅韌與頑強的精神價值激勵著巴林人。
“一口井”位于首都郊外,1932年6月產油,是巴林乃至海灣第一口油井,巴林從捕魚、手工業和養珍珠等傳統產業邁向現代化的轉折點。
“一座橋”系連接巴林與沙特的法赫德國王大橋,1986年通車,全長28公里,是巴林通往阿拉伯半島的唯一陸上通道,被視為連接昔日與未來的紐帶。
因其獨特位置和豐富淡水,巴林歷史悠久并有周邊文明的烙印。阿拉伯史籍中天堂般的“狄爾蒙島”即為該地。西元7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巴林并入阿拉伯帝國。1602年起被波斯帝國統治180年,1783年以酋長國宣布獨立。1820年被迫加入英國的“和平條約”,后淪為英國保護國。1971年8月,巴林宣布獨立并加入阿拉伯國家聯盟。
巴林為君主立憲制的埃米爾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立法權屬埃米爾和議會,行政權歸埃米爾和他任命首相領導的內閣,司法權以埃米爾名義行使。2001年,埃米爾打破專制傳統,巴林有一個自由選舉產生的國民議會,婦女擁有與男性同等的政治社會權利。該國有自由媒體、酒吧和夜總會,被西媒稱作“阿拉伯民主實驗室”。
從全球和地區視角看,美國和沙特同時看重這塊彈丸之地,把它當做“石油運輸通道”和“抵御伊朗堡壘”。美國第五艦隊將總部設在麥納麥,沙特對巴林施以全方位影響。
從歷史上看,什葉派在當地居住千年以上,1782年,遜尼派哈利法部落從卡塔爾遷來,后來在沙特達瓦斯爾部落協助下“征服”巴林。自那時起,什葉派政治上無權,經濟上淪落,現主要居住農村,并受到歧視和限制。至于伊朗的影響,應該是一個次要矛盾,巴林隱憂的核心在內部——什葉派的權利和地位如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