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新年的象征是什么?大家的回答保證花樣百出,但如果說過年期間你最想收到什么?那真相只有一個——當然是收紅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紅包其實是最能代表“變化”的時髦事物。
想要紅紅火火過大年,當然少不了一封紅紅火火的大紅包,/ unsplash
從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一戰成名”到現在,我們都成了沉迷賽博紅包的無情工具人,紅包也不再是單純的新年象征——雖然喜慶味兒一點沒變,哪里有派紅包的財主,哪里就有搶紅包的我們,
全民搶紅包時代,只需點點手指,就能把好運與錢財都收進虛擬錢包。但在數據之外,返璞歸真,有些關于紅包的故事,還是值得我們來親自講述,揭開那封藏著回憶的往事,和不變的祝福,
被爸媽拿走后,紅包的真相
胡同
酸甜苦辣咸湊成堆,變成了食物的味,那年味又是什么構成的?老人容易嘗到親情的味、中年人大多嘗到要花錢的苦澀味、至于少不更事的幼稚鬼,大概是紅包味最香了吧,
但過年出現的紅包,在我的記憶里并沒有什么好印象,
小時候拿到親戚們給的紅包,我只被允許打開看看里面多少錢,然后放到枕頭底下。一旦過了正月十五,全部上繳,父母說幫我存起來。
試問誰小時候沒試過在紅包這件事和爸媽“斗智斗勇”呢。 / 圖蟲創意
我稍微長大一點,他們就說出了真相——“我們要拿去還禮呀”,所以一開始我也沒相信他們的鬼話,反正相不相信結果都一樣。
現在想想小時候的紅包,除了爸媽給的那點少得可憐的壓歲(碎)錢,其他的都變成了被要求磕頭、冥思苦想各種新年祝福的回憶,
所以我挺不喜歡過年那陣子出現的紅包的。畢竟這是個象征人生開心快樂的產品,更應該經常出現在生活中,比如農歷生日、陽歷生日、每個法定假日等等,
但無論如何,關于紅包的全民盛宴,總是和“年”同時到達。
行吧,反正過年,開心健康就好,
廣東人不想結婚的理由:
結了婚就不能收紅包
賈輝
小時候,過年最開心的環節就是拆紅包了,有1塊、5塊、10塊,偶爾拆出一個50元、100元,都得苦苦思索是哪位“大善人”給的,
將小書包塞得滿滿的紅包,統計下來也不過七八百元的,但對于小時候的我來說,已經是一筆巨款。
小時候也沒處花錢,就信了媽媽的話:“我幫你開個銀行賬戶,把壓歲錢都存起來吧,”于是,每年我都乖乖地將沒捂熱的壓歲錢交給媽媽,
結果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媽也沒將壓歲錢還我……
南方人的紅包,紅包上的祝福語比紅包數額還要多。 / unsplash
長大了,才發現南方人的紅包著實小氣,在北京、東北這樣的北方城市,紅包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身為廣東人的我,感覺自己錯過了幾個億……
作為一個“英年早婚”的廣東90后,從此過年就失去了收紅包的資格。身份轉換之后,倒覺得廣東的小額紅包習俗真好,要不然過一次年就得“大出血”了。
紅包不就圖個吉利嘛,意思意思就好。
再見了,我的紅包
余音
上大學部之前,我總認為從小收到大的紅包,除了用來跟小伙伴們甜蜜地炫耀一波,幾乎毫無用處,因為生活在父母身邊,吃穿住行樣樣不用自己買單,那些紅包只會在抽屜里躺一段時間后被媽媽拿去銀行存起來,
但是今年不同了,
在北方的紅包習俗中,孩子們只要開始工作了,就不能再朝長輩們討要紅包了,甚至還要開始給家族里更小的孩子們準備紅包,
嗯,我就是在去年“不幸”地開始了工作,從此與我的收紅包生涯說了再見。
失去才懂得曾經擁有的可貴。小小的紅包,收下,就能給過年期間集中消費的自己補充“彈藥”;派出,就會讓原本并不富裕的自己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北方的紅包通常不只是“意思一下”這么簡單,紅包的厚度、數額可都得實實在在。這不,給家里幾個熊孩子輪番派下來,一個月的工資都沒了啊!
看著他們一聲道謝后就把紅包胡亂塞起來,或者交給了媽媽,我仿佛看到了當初不把紅包當回事的自己,真是too Young too Navie!
給神明派紅包的人
黑馬路
過年紅包這件事對我來說,似乎已經是需要考古才能獲得的記憶,
從10歲起,爸媽以及其他親戚叔叔阿姨們就看透了紅包“包來包去”都一樣的無用屬性,約定好了不再互相給孩子們紅包,
對小孩子來說,簡直晴天霹靂,我仿佛聽見小賣部里的小煙花和玩具槍在跟我說拜拜。后來才知道這是叔叔阿姨們家里經濟蕭條的表征——紅包給孩子,經常要不回來,干脆不要搞了,
但閩南人給神明“賄賂”的紅包,卻一點都不能少。小時候,我經常目睹媽媽從錢包里掏出幾張綠色、紅色的“大鈔”裝進高檔紅包袋里,在向神明“拜一拜”的時候塞進添香油的功德箱子里,小時候我常羨慕神明們,因為好像全世界的人們都要給他紅包。
求神拜佛,也是過年習俗的基本操作之一, / 《唐伯虎點秋香》
有一次,我到廟里給我的干媽媽祖娘娘上香(閩南人有讓小孩認媽祖當干媽的傳統,由于小時候體弱,媽媽也讓我認了媽祖當干媽,保佑我平安長大),媽媽包好紅包塞到我手里,讓我親手交給我“干媽”。趁著我媽去“旺金”(把紙錢燒給神明),我把紅包悄悄私吞了。我媽到現在也不知道這事兒。
不過媽祖肯定原諒我啦,不然我怎么平安活到了現在,
我對紅包從來沒有什么真實期待
Oskar
說實話,我生命中從來沒有對壓歲錢有過什么真實的期待,原因很簡單,每年的紅包都會被媽媽收走,媽媽給出的理由合乎情理:小孩子不懂理財,媽媽幫你存銀行吧。
所以,壓歲錢在我身邊的期限不會超過一周,我對錢的感知永遠限于一瞬——從紅包中抽出幾張鈔票,一一和我指尖打個照面,然后回到紅包袋子里,然后再回到媽媽的銀行賬戶里。
不過,即便我和壓歲錢的交情不深,我對壓歲錢也有一些其他維度的感知:壓歲錢的多少和這個人對我愛的程度掛鉤,也暗示著家里的經濟狀況。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拿到了姥爺800元的紅包,接過紅包的一瞬,紅包厚鼓鼓得令我震撼——多么深沉的愛啊!50元一張的人民幣,16張!我數了好一陣子才敢確認它的數值。當時我堅信,姥爺對我的愛遠超爸爸媽媽,他是世界上最寵我的人。
大家對阿公阿么外公外婆的愛意,基本上都會在春節收紅包時達到巔峰, / 《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
春節過后,和小伙伴比壓歲錢也是童年時代會上演的“傻事”,每個小朋友都帶著一種虛榮,又帶著一種不安,暗戳戳地比較:“看看咱倆誰的紅包比較大?”印象深刻的是,國小四年級,有個同學告訴我們,她過年收到了來自爸爸兩萬元的紅包。我們都暗自神傷,為自己的“貧困”而感到自卑,
我上中學以后,媽媽開始炒股。兩年后,股票大跌,她入市的錢幾乎分文不剩,后來爸爸告訴我:你媽當年炒股把你的壓歲錢全都拿走了。那瞬間,一種“果然如此”的悲傷涌上心頭——啊,果然,我的錢,最終還是不屬于我啊!
利是的生活藝術
王中中
俗話說數額不夠,感情來湊。我大廣東的紅包看似“包微言輕”,但能夠用幾塊錢換一點開心,還是非常劃算的買賣,
很多人都知道,廣東人把紅包叫“利是”,通“利事/利市”。“利市”最早的說法在《易經》就有記載,是本少利多的意思。再加上大吉大利的好運含義——小幸運哪用叫“小確幸”這么矯情,我們廣東的“小利是”才是最酷炫的幸運代言詞。
讓我明白小小一封利是,原來真的會成為生活中“小確幸”的人,是我媽,
我媽算是一個派利是狂熱愛好者,雖然每年除夕包利是時,她都會哀嚎今年損失慘重,然后和我“打商量”:不如你的利是給媽媽一半,就當幫補家用了。
廣東這邊已婚人士派利是,要給兩封的,但離婚的可以只派一封,但我媽作為單身貴族一枝花,一直都堅持派兩封利是,理由是不能讓小朋友覺得她小氣,不然她騙“親親”的難度會增大。
派出廣東財神爺代表華仔,給大家說一聲恭喜發財! / 《澳門風云2》
出門遇到公車師傅、環衛工人、站崗保安、酒店服務員……她都會無條件派出一封利是給對方,加上八字真言“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鄰居家的叔叔是我媽的國小同學,因為一直沒結婚,在我家附近的三姑六婆眼中是個不受歡迎的“異類”。但我媽每年都會堅持給這位叔叔派利是,“沒結婚就可以一直逗(收)利是,逗到60歲我都歡迎你”。
看到這位叔叔逗完利是后略顯羞澀的笑容,還有那些本來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我想他們都收到了比這封小利是更重要的東西,
后記:
過年的習俗千篇一律,唯有紅包的意思一直在演變。
無論是“薅羊毛”搶春晚紅包、外賣補貼的紅包、工作群里老板派的年會獎金,還是和朋友玩玩的手氣紅包,其實都和傳統紅包差不多,總能給我們帶來一瞬的喜悅,抑或持續一年的小確幸,
但我們依然選擇認真對待最不“方便”的傳統紅包,除了遵循古老的新年習俗外,還因為它滿載著我們的生活。
春節里,愿你無論是收紅包還是派紅包的人,都能收獲那封紅紙里包著的好運長存。
壓歲錢–家人從來不吝嗇
媽媽:壓歲錢我給你存著娶媳婦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