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為什么北方過啥節都愛吃餃子?

@大陸新聞網

北方人對過節吃餃子有種執念……

過年吃餃子、正月初五“破五”吃餃子、冬至也要吃餃子……對很多人來說,餃子仿佛是過節的“標配”,寄托了無數美好寓意。

不過,也有說法稱,餃子是大陸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但南方在冬至時一般會吃湯圓、立冬燉麻油雞等等,過節吃餃子的習俗主要存在于北方。

那么,為啥北方人過節喜歡吃餃子?餃子是怎么來的?


資料圖:手工餃子成品,王昊陽 攝

一種美食的“進化史”

關于餃子的由來,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之一認為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這也是如今“餃子”一詞的詞源。

據記載,水餃在唐代有牢丸之名,或又稱為粉角,宋代稱為角子,《東京夢華錄》說汴京市肆有水晶角兒和煎角子。清朝時,除“扁食”外,水餃也叫“煮餑餑”。

明代餃子的制作方法很多,比如有用燙面做的烙餃子以及油炸餃子;宋詡撰《宋氏養生部》有一種“蜜透角兒”,是一種以去皮胡桃、榛、松仁或糖蜜、豆沙為餡的油煎餃子。

后來,文學家徐珂編的《清稗類鈔》提及,“以水煮之而有湯叫作水餃。”這大概可以看作是對“餃子”一種比較清晰的描述和界定,

隨著時間流逝,這種食物被附加了各種傳說,有些頗具傳奇性,據說,女媧造人時天氣特別冷,黃土捏成的小人耳朵很容易掉,為了把耳朵固定住,她便想了個辦法,

女媧在小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兒,再用細線拴住耳朵,線的另外一端放在小人兒的嘴里咬著。久而久之,老百姓便開始包餃子紀念女媧,說冬天要是吃了餃子,耳朵就凍不掉了,

何時起大年初一吃餃子?

那么,從何時起,人們開始在過年時吃餃子?


資料圖:包餃子,泱波 攝

大陸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認為,餃子作為大年初一的約定美食,可能是起于明代之時,而且還有在餃子中包物的特別游戲內容,

這種說法確實有跡可循。據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餃子在明宮中稱為“扁食”,說正月初一,“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

在“水點心”里包上錢,吃到的人便預示著未來一年都有好運,這和現在過年的習俗已經十分相似了。

到了清代,《燕京歲時記》對過年吃餃子也有記載,比如,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作角(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

這時,餃子的受歡迎程度似乎越來越高。《天咫偶聞》里提到:“正月元日至五日,俗名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北方名煮餑餑。”

有人說,這已經充分顯示了當地民俗中對餃子的重視和喜愛,

餃子VS餛飩

不過,細細考察相關習俗,在諺語中卻可以發現有趣的一點,比如“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餛飩夏至面”,


資料圖:圖為五福餃子宴迎冬至,韓章云 攝

有說法稱,古代餛飩和餃子一度指的是一種食物,餛飩出現得很早,外形很像《莊子》中提到的沒有七竅的“渾沌”,因此得名。

明代的《萬歷野獲編》引述了彼時流傳于京城中的一些有趣的對偶句,如“細皮薄脆對多肉餛飩,椿樹餃兒對桃花燒麥”,從這里可以看出,餃子、餛飩已有較為明確的區分。

民俗專家蕭放表示,古代冬至曾被認為是一年的起點,所以要吃餛飩。餃子跟餛飩形相似、制作方法也差不多,后來習俗慢慢演變,就變成了過年吃餃子。

但他也提到,過節吃餃子的習俗確實主要存在于北方,比如冬至、立冬等等,除夕吃餃子則是取“交在子時”之意。古代南方的習俗中不太會吃餃子。

“在更早之前,再偏南一點的地方連小麥都沒有,”他說,過去南方冬至吃湯圓、冬至團,過年時會吃糍粑、吃年糕,尾牙會吃各種炒菜,但是不吃餃子。

一碗餃子的文化內涵

如今,餃子是一種很常見的食物,而且一年之中,隨時都可以吃到,并不僅限于大年初一或者某個節日。


資料圖:此前,北京一家餃子店里的客人絡繹不絕。當日是農歷正月初五,北方人俗稱“破五”,同時也正值大陸傳統24節氣中的立春,而大陸北方人在當日歷來有吃餃子、春餅的習俗,中新社發 崔楠 攝

從民俗角度說,餃子味道可口,在過去物質貧乏的時候,確實是不可多得的美食;過節時所吃的食物往往寄托著美好寓意,餃子形似元寶,也有“招財進寶”的吉祥之意。

至于北方人過節喜歡吃餃子的原因,曾有網友總結道,不是過節非要吃餃子,而是喜歡那種全家人一起包餃子、分享美食的感覺,有說有笑,熱熱鬧鬧,

由此可見,餃子不只是美食那么簡單,人們在吃餃子的同時,更在意的恐怕是節日的文化氛圍、以及一份濃濃的親情,

你們那里過節喜歡吃餃子嗎?

編輯:高萌

責編:宋方燦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因為窮 吃不起帝王蟹

  2. 因為餃子好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