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自建房中的構造柱,能不能跟著磚墻的高度一段段的澆筑混凝土?在農村自建房中這種做法還是比較少的,雖然說看起來好像覺得很簡單,其實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在這里我跟大家分享這方面的個人理解。
一般來說,農村自建房的層高都不是很高,大多數都是在3.5米左右,所以基本上也沒多少人采取分段澆筑混凝土柱的施工方法。不管怎么樣的分段,只要無法在下段終凝前完成上一段的澆筑,都會在接觸面形成一個施工縫,而施工縫處理的不好,就會影響混凝土柱的強度。
農村自建房中,不管是構造柱還是承重柱,施工縫的留置位置都應該在剪力最小的位置,而不是隨意留置。
所以我們農村自建房的鋼筋混凝土柱,一般施工縫都留在梁底還有板面上,這樣的做法就是因為有梁或者板面的拉結作用,可以緩解柱的橫向受力,所以柱在這樣的位置,橫向受力也是最小的。
而如果構造柱跟著磚墻的高度,一段段往上澆筑,那就勢必在中間留下兩到三條施工縫,而不管是分三次還是四次,施工縫全部都在柱最受剪力的位置。而我們的構造柱本身就是用來抗剪的,并不是說用來承重,所以這樣的做法跟我們的初衷完全相反。
所以說,我們農村自建房的磚混結構,不管層高有多高,都不能跟著磚墻的高度分段澆筑構造柱,這樣不但沒有控制好施工縫的位置,而且施工縫留置過多,會嚴重影響構造柱的強度,從而減弱構造柱的抗剪能力。所以我認為這種做法完全不可取。(圖片來自網路)
構造柱一般都是一次到位,砌好墻體后再去澆筑,中間還要放拉墻筋,像一段一段做的,有斷點的還真的沒有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