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十年,世界只剩中美兩極
上學的時候,對政治課和歷史課的一個論斷記憶很深:
世界進入多極化格局。
我想最開始我們堅持這個論斷時,或許是不愿意承認美國“單極化霸權”這樣的事實吧,盼望有更多的國家會有機會能在“多級化”的體系下通過競爭合作中互惠獲利。
所以一直到川普只剩最后一年執政時,包括大陸人自己大概都不會敢想世界只剩“中美兩極”的樣子。
即便大陸2010年GDP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出現了與美國實力差距縮小的勢頭,即便在過去整個十年中,這個勢頭并沒有任何改變。
大陸的確沒有取代美國稱霸的這個意思,所以在埋頭努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分散這一方面的注意力。
多極化大概就是我們的良愿吧,世界曾看好四小龍,又把希望放在其它金磚四國,也期待著普京20年復蘇的俄羅斯。
可惜,沒有人爭氣,covid19疫情則是加速了這一進程,讓大陸的低調變得無可躲藏和無需再藏。
其實,在過去這些年,從來就不存在什么國際格局多極化,那是一種自作多情,冷戰過后的絕大多數時間,只有美國一級。
而兩極格局的形成,從上一個危機(2008年金融危機)出現萌芽,到這一次危機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像閻學通老師所提:
盡管大陸極力提倡世界多極化,但要想實現多極化,還需要中美之外還有一個強大的第三極,但大陸對此幫不上忙,美國則既不希望世界多極化也不希望兩極化,但美國沒有能力阻止大陸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所以,我們看不到任何力量能夠推動促成國際格局多極化,也看不到任何力量能夠阻止兩極化。
川普不行,拜登要上臺一樣也不行,如今這個世界如今就是鑿實的“中美兩極”。
這不是我說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和法國總統馬克龍都曾公開講,現在是兩極格局了。
疫情不過是一陣顯影劑,讓所有國家對此的思路看得更清楚,除了五眼聯盟的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處于一種相對明確的表態外,其余傳統盟友和這個世界大多數國家基本處于一種“靜默”狀態。
這種靜默并不是一種自然的狀態,有的甚至是在飽嘗美國極其盟友的明示暗示之后,依然表達出中立的立場。
即便是法國、德國甚至是五眼聯盟中的紐西蘭,雖然在一些政治話語上會跟著“喊喊”保持一致,但無奈“身體很誠實”,在經濟和雙邊上依然與大陸保持密切的聯系。
這種搖擺是未來十年的常態,在成為唯一一極之前,我們要學會適應這種世態炎涼和口是心非,特別是拜登政府會花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修復盟友關系的大背景下。
在兩極的情況下,無論中美,其實從來就沒有什么“真朋友”,都是逢場作戲、都是博弈罷了。
拜登即便再用力和抱著美好愿望,世界也不會回到冷戰時期那種“選邊站隊”的局勢了,各國都把漁利“中美關系”作為外交政策的主導方向,在美國經濟實力衰落的進程中,將要花費更多維持盟友間的關系,而這種合作還未必有用。
所以未來十年,這個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大多是“吃完原告吃被告”的心態,這對大陸既是好事也意味著更多的代價。
中美未來的主旋律依然是競爭而不是合作,拜登政府上臺后的對華圍剿戰略會使大陸面對更復雜嚴峻的考驗,意識形態依舊是美國鋒利的武器,可真正能影響大陸發展核心本質的,早已不是美國,
而是大陸自己。
政治是否穩定,資源如何調配,改革堅冰如何破,人民如何看待,人心如何凝聚,比美國打什么牌更重要。
在如今的兩極格局中,在大陸始終不接受“意識形態之爭”的背景下,如何應對美國的一波又一波壓制,如何調動內需動力,如何講好我們在幾十年內成為另一極的“傳說”,如何打磨講好大陸故事的“世界語言”及發聲渠道,去爭取更多國際支持,將是未來十年的痛苦磨煉。
能夠見證這一切,我覺得欣喜和幸運,畢竟,雖然依然不太敢相信,但我們真的成了世界的另一極、甚至目前看是更好更平安的那一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