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炸活人”,叔首先想到的是原始部落里野蠻人用活人獻祭的場景。
這類活動雖然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出現,但它的殘忍程度,卻是大部分人都無法容忍的。
?
剛才提到的“炸活人”雖沒有這么可怕,但也是一不小心就鮮血淋漓的活動。
要問由來,還要將目光轉向臺東縣的習俗——“炸寒單”。
相傳,寒單爺就是武財神趙公明。
因為生性怕冷,每次出巡時,人們都要以火炮為他驅寒取暖。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每逢元宵節迎寒單時,仍然需要真人扮演“肉身寒單”。
這些上半身赤裸站在神轎上的“肉身寒單”們,需要面不改色地接受扔在他們身上的一串串鞭炮“轟炸”。
當地甚至還有炸得越痛越有福分的說法。
然而就是這樣“變態”的習俗,卻延續到了現在,自愿“獻身”的年輕人也是大有人在。
其實,自愿成為“肉身寒單”的人無外乎幾種。除卻求愿和展示自己的氣魄,他們大多是為了贖罪。
那些難以言說的錯誤,在接受炮火洗禮之后隨著身體的劇痛而減弱,對他們來說,對肉體的殘忍卻是對心靈的救贖。
而今年年初,臺灣的一部電影講的正是這樣的故事。
《寒單》
作為2019年臺灣賀歲檔新片,《寒單》在臺灣本土一經上映便好評如潮,一舉奪得同期票房冠軍。
然而,這部扎根民俗而又感情真摯的冷門佳作卻一直沒有引進大陸的準確消息。
距離上映已經半年過去了,叔實在等不及,打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它。
這部講述主人公年輕往事的臺灣本土電影跟以往的臺灣電影不同,導演黃朝亮放棄了陰沉并有些泛黃的懷舊畫風。
而是以臺東的碧海藍天、明媚陽光為背景,講述下層百姓的悲歡離合:
林正昆(胡宇威飾),年幼喪父,靠著母親撿垃圾賺的錢艱難長大。
好在,懂事的阿昆并沒有辜負母親的一片苦心。
他成績優異,人也孝順,還評上了學校里的模范生。
然而,孩子的努力并沒有抵消家境貧寒所帶來的困擾。
“窮人”、“撿破爛的”這樣的稱呼常常被扣在阿昆頭上,讓他抬不起頭來。
貧窮仿佛是最卑鄙的原罪,攻擊力遠勝過猛烈的拳頭。
而傷害他最深的,莫過于社會上的小混混——黃明義(鄭人碩飾)。
在林正昆看來,這個整日抽煙、打架、泡妞的臭小子跟自己并沒有什么不同。
阿義的父親生前酷愛賭博、心情不好時還會對妻兒進行家暴。跟著阿么長大的明義并沒有好好體會過家庭的溫暖,大富大貴更是從沒有過的事。
當他嘲笑阿昆的貧窮時,其實自己并沒有好到哪里去。
但就是這樣蠻不講理的阿義,卻占據著萱萱的心。
那也是阿昆心儀的姑娘。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段俗套的三角戀戲碼,那就大錯特錯了。
故事的轉折就發生在黃明義扮演“肉身寒單”的那個晚上。
看著心儀的姑娘對這個得意洋洋的“寒單爺”噓寒問暖,阿昆憤怒至極。
他趁著黃明義沒有防備之時,將點燃的爆竹丟向了后者身旁的炮堆,但卻意外奪走了上前“擋槍”的萱萱的性命。
由于除了阿昆沒有任何人知道真相,未來對于他來說就變成了沒有審判官、沒有光明的無期徒刑,這份負罪感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林正昆自愿放棄大好前程,跟著母親繼續做垃圾回收的生意。
而每年去炸寒單,成了他向萱萱贖罪的儀式。
失去至愛的阿義也沒有了往日的傲慢與囂張,他開始自暴自棄并染上了毒癮。
偷東西、變賣家產,被毒品折磨得早已沒有人形的阿義仿佛一個被人厭惡的鬼。
也許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也許是意識到兩人的同病相憐,阿昆下定決心幫助阿義戒掉毒癮,在毒癮發作的每個夜晚,他都陪在阿義身邊。
雖然兩人時常惡語相向,但生活的不幸卻早已將他們捆綁在一起。
他們注定要陪伴彼此一程,不管愿不愿意。
年紀輕輕,當然不能像阿昆的媽媽一樣只做小成本的回收。
于是一等到阿義的毒癮戒掉,兩人就合伙開起了大型回收場。
目標很簡單,和《無名之輩》里的胡廣生一樣:一步一步,做大做強!
起初的一切還算順意。
兄弟兩人一起開車、游泳、泡妞、釣魚,好像從前的仇恨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但二人的活計卻觸動了黑幫頭目豪哥的利益,豪哥派人深夜一把火燒掉了兄弟倆幾十萬的資產。
注重兄弟義氣的黃明義拿起刀就走上了自己的復仇之路。腥風血雨之下,兩人的情誼好像也在逐漸加深。
如果感情真的像看起來那樣單純,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但紙終究包不住火,該暴露的總會暴露。
當阿義知道萱萱死亡的真相,這段兄弟情誼還能夠留得住嗎?
如果能,那么萱萱的死算什么,阿義聾了的雙耳又算什么?
難以接受現實的阿義終于還是選擇了背叛。
他收下一百萬,反手將回收場的股權轉讓給了他們的死對頭豪哥。
按照常人的理解,這一百萬可以用來逍遙,可以用來投資,也可以用來置辦房產。
然而阿義沒有這么做,因為這些都不能平復他心中的怨恨。
他要林正昆做“肉體寒單”。
“一百萬的炮炸完,我們就兩清了。”
我想這時,阿昆母親(楊貴媚飾)的下跪已經不能改變任何事情了。
在兩個男人的世界里,暴力所帶來的過錯只能用暴力來解決,那是兩個硬漢在碰撞彼此時必然會產生的疼痛。
認真下跪,向老人兩次鞠躬:這里包含了太多無奈和太為濃厚的鐵漢柔情。
最感人的故事有賴于劇組最盡心盡力的呈現。
據稱,《寒單》的劇本足足打磨了五年,片方進行了充分的實地調查,不僅深入了解了“炸寒單”這一“古怪”的習俗,還掌握了許多下層老百姓的生活實況。
在這樣精心準備的故事當中,除卻兩位男主,家暴的父親、無助的陪酒女、撿破爛的單親媽媽以及其他各樣的小城百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展現。
觀眾們看到的雖然只是兩個年輕人的故事,感受到的卻是整個臺東的風土人情。
另外,為了更為真切地感受那種切膚之痛,導演還親自去體驗了“炸寒單”。
曾兩次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提名的鄭人碩更是“用生命在表演”。
在拍戲的那段時間,鄭人碩每天大量飲酒,整夜整夜地不睡覺,為了就是體會那種恍惚的精神狀態,更好地模仿毒癮患者的言行。
在影片的最后,阿昆留在了臺東,而阿義坐上火車奔向了萱萱曾經生活的城市——臺北。
曾經一起浴血奮戰的兩個人終究還是要分道揚鑣。
如果阿義當初沒有這么盛氣凌人,如果阿昆沒有那樣沖動,他們會不會成為很好的兄弟。
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可是人生沒有這么多如果。
在漫長的一生中,我們拼命地去愛人,也拼命地犯錯。拼命地失去和絕望,也拼命尋找救贖和希望。
人生沒有重演的余地,我們也沒有辦法永遠活在愧疚里。
也許正如海報上面說的,“心牢不破,罪孽不贖。”
如果力所能及的補救我們都已經做盡。
那么原諒自己,可能才是最好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