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作為一座在過去的一年里為全球抗疫付出巨大犧牲,值得每一位國人肅然起敬的城市。武漢在大陸古代史上的一個獨家形象,就是其號稱“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地位,
在大陸歷朝歷代,武漢的交通地位有多重要?簡單看下地圖就明白:古稱為“江夏”的武漢,正位于江漢平原上長江與漢水的交界處,長江東岸的武昌,以及被漢水一分為二的漢口與漢陽,構成了著名的“武漢三鎮”,好似一塊堅固的三角形,撐起了整個長江航運的穩定——從這里向西可以沿長江進入四川,向西北可以沿漢水進入關中平原,向東沿長江可順流到達長江入海口,大陸版圖里所有的南北水陸要道,幾乎都在這里交匯,
這么一個四通八達的“鐵三角”,當年也惹來了革命導師孫中山的“偏愛”:1887年時,孫中山就有了“一都四京”的構想,這未來的“中華民國”,應該以武漢為都城,江寧廣州重慶順天則為東南西北“四京”,雖然這個構想最后沒能實現,卻也足見武漢在他心中的強大地位,
那么問題來了,這地位強大且交通便利的武漢,為何在大陸歷朝歷代,除了曾作為亂世里的“臨時都城”外,都從沒被正式作為都城呢?甚至每當王朝初建,糾結“定都”問題時,武漢常常都“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這其中第一個重要原因,應該就是“自然災害問題”。
說武漢的地理條件,大家都津津樂道武漢發達的交通,但“發達交通”的背后,就是嚴重的水災隱患,作為左云夢大澤遺址的一部分,武漢地形南高北低,境內湖泊縱橫,還有丘陵與湖田相互穿插,一旦遇到汛期,地勢低洼的武漢三鎮就極易受災,以武漢市檔案館的統計,單是從漢代到清代,武漢地區就發生了214次水災,幾乎每十年一次,
甚至,就是在距離今天并不遙遠的1931年,武漢就遭遇了震驚世界的“長江大水”,整個武漢三鎮淪為一片澤國,武漢地區被淹沒農田5090萬畝,死亡近15萬人。盡管這場災難,主因是國民黨的昏聵統治,但武漢地區特殊的地貌,也是重要因素,
而放在大陸古代史上,武漢當地那些曾在唐宋元年間盛極一時的港口,比如“鸚鵡洲”“金沙洲”等黃金港口,都因水災帶來的水文地貌變化,最終漸漸銷聲匿跡。可以說,武漢數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與水災的“斗爭史”,這樣的城市,一旦作為都城,也就意味著一個王朝的政治心臟,從此被置于水災的巨大威脅下。對于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這顯然都是不能接受的,
而與這自然災害因素同樣重要的,就是武漢在大陸歷朝歷代,自身角色地位的變化。
在大陸古代史上,一座城池如果想成為都城,便利的交通優勢只是條件之一。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國防與發展方面的考量。
放在歷朝歷代的大背景下,武漢的角色,其實也經歷了重要的變化,古代武漢城市的萌芽,起于東漢末年。但那時的武漢,只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存在,比如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方,其交界點就是在武漢,然后在晉、宋、齊、梁幾個割據政權里,武漢都是其國防的門戶。如此“角色”的武漢,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司馬炎滅吳”和“楊堅滅陳”兩場大戰,都是以攻克武昌為突破口,
這樣的角色,讓當時的武漢,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軍事樞紐。“首都”這個角色,顯然不合適。
而從唐朝中晚期開始,隨著安史之亂后唐朝經濟版圖的變化,武漢的“經濟地位”也陡然升級:北方的藩鎮打成了一鍋粥,位置相對“偏遠”的武昌,成了遠離戰火的樂土。更重要的是,由于其他幾條漕運線路在戰火中中斷,“漢江水道”成了大唐的生命線,發達的漕運迅速激活了武漢的經濟。于是唐朝中后期的武漢,就已有了“殘燈明市井,晚色辨樓臺”的繁華。宋代的武昌南市與鸚鵡洲,也成了馳名全國的商業區……
而從明朝成化年間開始,隨著漢水下游主河道入江口的形成,“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鎮”更是火速逆襲,成為長江流域的重量級港口。位于漢水兩側的漢口,腹地十分廣闊,更有長江南水漢水三大河流交匯,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漢口的航運意義也越發重大:南來北往的貨物,都是在此交匯,明清年間僅漢口鎮上的民運碼頭,就有六十多家,商賈更有數千家,從明朝中后期到鴉片戰爭前,漢口的人口更是激增了近十倍……
這樣的漢口鎮,也在明清年間有了“大陸四大名鎮”的美譽,經濟地位高速升級的武漢,更在近代有了“東方芝加哥”的稱呼。特別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后,隨著大陸大門被外國炮艦轟開,武漢卻進入了又一高速發展期,憑著獨特的航運條件與繁榮的經濟,武漢的對外貿易量,一度在大陸近代的“五大商埠”里排名第二,看過這些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近代的武昌,能夠處處“領風氣之先”,終于完成了那場改寫大陸近代命運的劇變,
如此武漢,雖說一直不是政治中心,但它在大陸歷史上的重量級地位,卻是無法否認:從軍事重鎮到經濟,武漢的歷史,縮影了大陸古代兩千年的演變。而這個水災多發的城市,在歷史的一次次考驗面前,更是憑著自身的智慧、堅韌、勇敢,一次次戰勝災難,一次次從天災與戰火中站起來,一次次續寫著繁華,甚至扛起大陸的走向與命運……
重心
“武漢為什么不能定都”的話題里,不止有這個城市的發展歷史,更有這座城市代代傳承的勤勞、勇敢、堅持。而這,也恰恰是征戰殺伐的歷史里,最值得我們銘記的地方。
參考資料:《華夏兵家要地》《武漢的地形、洪災、及成因》《試論古代武漢城市發展的階段性》
主要是沒有龍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