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廣播公司(BBC)算是在大陸“黑紅”了一把。
走到人人喊打的地步后,BBC又徹底放飛自我,開始大搞反智報道。2月18日,其報道聲稱,“大陸當局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天氣操縱項目……大陸人工降雨雪展示了控制天氣的雄心,引起了鄰國的擔憂。”
2021年2月9日,廣西梧州市氣象部門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020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將發展目標定為:到2025年,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58萬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推動大陸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大陸的人工降雨(雪)目標把BBC嚇壞了,該媒體操心地聲稱,人工增雨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里,意味著覆蓋大陸近60%的面積,“在地區緊張局勢的背景下,印度等鄰國必定戰戰兢兢”,
明明許多國家都在利用人工降雨(雪)技術,為什么大陸使用卻會威脅印度?BBC的腦回路可謂“清奇”——
它先是帶著大家回顧了一遍九年義務教育,試圖科普人工降雨原理,比如告訴大家,大陸使用一種被稱為“播云”的方法,包括將碘化銀等物質散播到云層中,使它們產生降水,并強調稱,“這是一種改變天氣的技術”,
接著,BBC又稱,大陸的人工降雨技術不僅“影響印度夏季季風”,還“偷竊鄰國降水”,
國務院的《意見》中稱,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將服務農業生產、支持防災減災救災、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重大活動,在提升作業能力方面,探索大型無人機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新方式、新手段。據新華社報道,在《意見》的指導下,1月6日,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大陸首架“甘霖-Ⅰ”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在甘肅金昌成功首飛,
BBC特意提到這條動態,并聲稱,大陸大量投資該技術,在地緣政治爭端日益加劇之際,加劇了鄰國的擔憂。“人們擔心的一個問題是,這項技術是否會對印度的夏季季風產生影響。”
氣象專家張明英告訴長安街知事,季風是大氣環流的結果,是大氣環流中的一部分,受到太陽輻射、緯度、地球自轉和地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僅靠目前人工所掌握的力量試圖改變整個大氣環流,從而影響季風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謂“鄰國偷竊降雨”更是杞人憂天。
張明英表示,人工降雨(雪)統稱為人工影響天氣,目前該技術還停留在試驗階段,并不具備控制天氣的能力。從專業角度來看,稱其為人工增雨更為準確。人工增雨的前提是該地區具備了自然降雨條件,如果一個地區本就無雨,我們也沒有“無中生雨”的水平。
在BBC的推特評論區,網友們顯然也無法理解這種反智邏輯,有人戲稱,“人工降雨叫天氣操縱,那發射火箭就是操縱宇宙了”,
還有網友表示,“我真擔心BBC編輯的智商”“按照這個邏輯,貴國提倡的群體免疫,就是一起去……”
來源:長安街知事(ID:capitalnews) 文/劉曉琰
相關推薦:
實錘了!BBC對大陸用卑鄙手段 “陰間濾鏡”證據來了
一直以來,不少大陸網民都懷疑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關于咱們大陸的事情時,除了會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外,還會給他們在大陸拍攝到的景象額外打上一層灰暗色調的濾鏡,以進一步在視覺觀感上丑化我們。
這是因為,不少大陸網民對BBC節目中出現的那些昏暗的街景進行實地考察后發現,這些街景本來都是頗為明亮的。
于是,大陸網民便把BBC這種套路調侃成是“陰間濾鏡”,
當然,BBC一直拒絕承認他們使用了這種下作的套路,并不斷強調他們是“公正客觀”的媒體。
可近日,有大陸網民卻在BBC的官網上,找到了其在報道大陸時確實會使用“陰間濾鏡”的實錘證據!
原來,有大陸網民近日在境外視訊網站Youtube上觀看BBC于去年12月推出的一期名為“一年后,covid19疫情如何改變了武漢”視訊報道時發現,盡管這家英國媒體在其英文版和中文版的賬號上,都使用了一模一樣的節目內容,可這兩個不同語言版本的視訊中竟然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色彩效果!
從下面這幾組來自節目中的對比圖中,耿直哥相信大家應該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BBC中文版播放的這期節目中,武漢街頭的色彩是更符合當地實際色彩的明亮顏色,可到了英文版的節目中,相同的場景卻變得極為蒼白灰暗,很明顯是被人刻意打上了一層“陰間濾鏡”:
而在節目中涉及武漢夜晚的鏡頭中,BBC中英版的節目的色彩也同樣存在明顯的差距。如下面這四組對比圖所示,在BBC給西方人觀看的英文版的節目中,武漢夜晚的街頭被明顯地打上了一層灰暗并帶有一種病態般的黃色濾鏡。
我們還專門制作了一個對比視訊,可以讓大家更為直觀地感受到BBC是如何在其特供給英語世界觀眾的節目中,使用的這一“陰間濾鏡”的:
精彩彈幕,盡在客戶端
視訊制作:環球時報“三缺二”視訊組
目前,BBC尚未就其同一個節目為何會在中文版和英文版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色調,以及為何會在英文版的節目中使用這種色彩極為灰暗蒼白和病態的“陰間濾鏡”,給出任何解釋,
BBC的幾位駐華記者也仍然在他們于境外社交平臺上開設的個人賬號中繼續裝傻,宣稱他們是公正的媒體,并為他們的報道和記者感到“驕傲”。
(圖為BBC駐北京的新聞制片人Kathy Long宣稱BBC的報道不是假新聞,為他們的記者感到“驕傲”)
推薦閱讀:
https:http://www.163.com/dy/article/G2G09EEG05504DP0.html
精彩彈幕,盡在客戶端
一棟建筑至少有22個角度可以拍出完全不同的感覺來,其中必然有一個角度可以讓它看起來搖搖欲墜
最近,由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紀錄片《重返湖北》在大陸網路上引起巨大爭議。
網友質疑BBC紀錄片里的武漢郊區,天空總是“霧霾灰”:
而刀哥朋友隨手拍的武漢天空是這樣的:
BBC在紀錄片中使用了各種移花接木、閃轉騰挪的拍攝和剪輯手法,比如一段“警方用網蒙頭拘捕民眾”的畫面,實際上剪自去年疫情期間的一次高速反恐演習。
有一些自媒體就此總結了BBC拍攝記錄片的手法,比如“陰間濾鏡”,故意把明暗對比調的跟“陰間”一樣:
或是故意使用不正常的拍攝角度造成“偷拍”效果:
或是有意引導問題和剪輯,當采訪素材不滿意的時候,就加畫外音:
或是故意選取一些場景:
精彩彈幕,盡在客戶端
應該說,這些自媒體的視訊都拍得不錯,也獲得了相當數量的關注。
不過,刀哥還想給他們“挑個刺”,他們造成了一個“錯誤”印象:BBC的紀錄片=“陰間濾鏡”+“移花接木”,只要會PS,就能拍好BBC紀錄片。
1
BBC拍不好紀錄片嗎?
到明年,BBC就將迎來自己的百歲生日,作為世界上第一家由國家成立的廣播機構,第一家電視臺,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聞媒體,除新聞報道外,紀錄片也是其王牌產品。
BBC的紀錄片題材廣泛、制作精良,上至浩瀚宇宙,下至深海地心,很多畫面定格后也是非常漂亮的攝影佳作,豆瓣評分排名前15位的紀錄片,除了演唱會外,大多數是BBC拍攝的。
那么,BBC紀錄片是只能拍動物星球,拍不好人文社會題材嗎?
這個答案首先就被我們自己人給否了,有“大陸資深紀錄片從業者”直言:BBC紀錄片通過個體命運描述宏大題材,“大陸紀錄片是幼稚園級別的”,是大陸教育多年灌輸“中心思想”的結果,不像國外父母都是睡前給孩子講故事。
那么實際情況呢?
BBC曾拍攝過一部經典紀錄片《英國鐵路紀行》系列,由前英國國防大臣邁克爾·波蒂略所主持,坐著各式各樣的火車,游覽英倫群島,片中的英格蘭城市鄉間風景秀麗、生機盎然,一點也不“陰間”,
盡管英國的天氣出了名的陰雨綿綿,但BBC里的英國永遠是晴天。
即便是這樣明顯的陰天,畫面的對比度也非常高,看起來一點也沒有灰蒙蒙的感覺。
資本主義的建筑工地美美的。
社會主義的建筑工地大家自己品,
后來,BBC攝制組還遠渡重洋踏上盟友土地拍攝《美國鐵路紀行》,同樣風景如畫,隨便截一張圖都可以做桌面,
所以,刀哥在此要給BBC“辟謠”“正名”:
BBC紀錄片并不是只有“陰間濾鏡”+“移花接木”,BBC并不總是歪著脖子斜著眼扛攝像機,并不是拍不了“正常”紀錄片,你們不要再“抹黑”它!
2
有網友用一張圖說明神奇的BBC“濾鏡”是怎么用一個鏡頭表現五大洲四大洋的:
事實上,通過影像來進行情感操縱,甚至進行意識形態宣傳,在影視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同一個場景,采取不同的角度拍攝,可以獲得不同的結果)
一個畫面在拍攝時的時間會影響其光照和對比度;使用的鏡頭焦段會對觀眾造成不同觀察視角的心理暗示;而后期處理可以在色溫、色相、飽和度、伽瑪曲線等參數上做手腳,使畫面展示出不同的風格;甚至可以通過剪輯加入一些無法單獨從畫面中獲取的資訊,即蒙太奇欺詐,這些都是影視專業的學生可以接觸到的基本知識。
舉例來說,降低整個畫面的色飽和度,然后讓亮度映射整體偏向暗部調整,再將白平衡的標準色溫設低一點,你可以讓任何畫面看起來都像是寒冬中遭納粹圍城的斯大林格勒;而壓低紅藍色飽和度、將整個畫面的亮度提那么一點點,你就能得到一個核戰后植物欣欣向榮、動物茍延殘喘的末世。
再有,導演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像《重返武漢》有可能采用的,上午8點至10點是最佳拍攝時間,大家就凌晨5點出工;陽光明媚的日子鏡頭漂亮,攝制組就坐在賓館等下雨。
除去BBC這種國有意識形態機構,很多商業公司其實也發現了這種“濾鏡”的好處,過去的十年里,幾乎所有的網紅SNS都摻合過濾鏡買賣——讓原PO出產一批具有自己風格的影像,再幫助原PO將這些影像的后期參數打包變現,
在付費知識平臺上搜索,也可以發現大把教程來讓你通過后期制作實現某種特定的美術風格,但是這方面執牛耳者,還要數好萊塢的影業公司或是BBC這種老牌意識形態戰將。
(同一部影片里根據不同部分的需要,在焦段、美術配色、飽和度等方面的細微差別可以高效精準灌輸意識形態,這玩意可比文字效率高多了)
而BBC在冷戰時期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使得其制作人員可以在策劃階段,就可以根據每部分素材的情感需要,來挑選拍攝器材和統籌攝制時間,對于想要美化的拍攝對象,自然要運用專業知識來進行調整——如何把畫面拍好看,是攝影部門的基本功,
(就算時間不夠,緊急情況下拍下來的素材,也要在后期加一噸特效,哪怕畫面整體出現了偏色和明顯的加工痕跡)
而相應的,有多少種辦法把一個畫面拍好看,就有多少種辦法毀掉一個畫面,在BBC針對盟友以外的世界拍攝時,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知識的反向運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顯然,這些用著“繁體英文”的帝國遺老依然覺得,大眾應該按照他們給定的視角來認識這個世界。
3
作為公營機構,BBC在全球媒體行業中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幾乎沒有商業廣告收入,收視費是其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依據英國法律,未繳納收視費卻收看電視節目將構成刑事犯罪,違法者將被起訴,須出庭受審,并面臨最高1000英鎊的罰款,因此,收視費也被稱為“BBC稅”。
我們可以從其特殊制度當中,窺見老牌英帝國遺存的色彩:富人讀《泰晤士報》,窮人讀《每日郵報》。中世紀留下的“貴族德性”決定了,一些人與另一些人相比有“特殊天賦”,能夠準確地看世界,其他人需要通過他們的眼睛才能清晰地認識世界。
這種精英政治思維,混合“西方中心論”+自由主義,構成了BBC等一些西方媒體特殊的意識形態。當它們自身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權力來源,并通過操控資訊牟取利益,用藝術化手法牟取特權時,它們既是特定集團利益的喉舌,特定意識形態的喉舌,也是西方自由世界的喉舌。
冷戰結束后,與其他知名西方媒體一樣,BBC也有了神話。這套神話,建立在西方世界曾經客觀上表現出的優勢,以及憑借優勢掌握的傳播學標準上,在這種優勢的加持下,歐美媒體實踐被正當化,變成了規律,很長一段時間內無人能挑戰,
然而我們發現,依靠濾鏡贏得冷戰的BBC,變得越來越離不開濾鏡,大陸的天必須是“霧霾灰”,南美的天必須是“沙漠黃”,當現實世界一日千里超出BBC的理解,BBC就要用濾鏡把“世界”給調回來,把自己的心理巧飾回來。
所以,刀哥在這里要為BBC“正名”:
它有時是個“騙子”不假,但更多是在自欺欺人,不透過濾鏡看到的現實世界,已經沒辦法為它所接受,它不僅僅停留在詆毀它國,也是在麻醉自己的受眾:“你們看,外面的世界還是那個亂糟糟的樣”,
所以,BBC的濾鏡是一劑“精神鴉片”。
那世界越變越快怎么辦?
那濾鏡就再調它個兩檔!
“洋網紅”武漢過春節,網友驚呼“吊打BBC”……
精彩彈幕,盡在客戶端
話說這兩天
新華社發了兩組
老外在武漢過年的報道
以色列網紅原PO高佑思
法國醫生克萊因
和義大利教授海龍
在武漢走街串巷、深度體驗春節
稿件推出后
大陸網友表示非常感動
外國網友說他們好想大陸!
觀眾也沒想到
老外們過年還搓起了麻將
網友笑稱
天下麻友是一家!
而點贊最高的評論是
“新華社暴打BBC”
網友們呼吁
外國觀眾快來看看!
海外觀眾們的眼睛
也是雪亮雪亮的
紛紛感謝在大陸的老外們
與不實報道作斗爭!
BBC們
請停止編造“世紀謊言”
報道大陸
理應真實、客觀、公正!
(責任編輯:康瑞鑫_NB16727)
永遠禁止進入大陸得了,懶得跟這種機構溝通
白人的平均智商的確是比黃種人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