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 每日睡眠時間小于5小時,癡呆癥發生風險增加45%

1,PNAS | 徐晗團隊揭示社交行為調控的全新神經環路機制

來源:BioArt


基底前腦促進社交行為及其神經環路機制

基底前腦是位于雙側大腦半球前端腹側的一組神經核團。傳統上,基底前腦被視為膽堿能神經元富集的核團,除了膽堿能神經元,基底前腦還含有大量其它類型神經元,近日,浙江大學部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團隊在PNAS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基底前腦(basal forebrain, BF)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課題組成員運用Fiber Photometry技術檢測了小鼠基底前腦不同神經元類型在社交時的活動,發現其中生長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 SST)陽性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發生時被強烈激活,在體多巴胺探針檢測進一步發現抑制SST神經元至VTA的投射后,小鼠社交時NAc中DA的釋放顯著減少,從而證實了去抑制的設想,這些實驗結果表明,BF SST神經元抑制VTA GABA能神經元并去抑制多巴胺神經元,從而產生促社交的行為效應。

2,Science:CRISPR基因編輯創建尼安德特人式“迷你大腦”,或揭示人類滅絕尼人之謎

來源:生物世界


類尼安德特人的大腦類器官(左),現代人類的大腦類器官(右)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簡稱尼人,是一種20萬年前活躍在歐洲地區的古人類,大約在3.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的生活范圍卻開始快速縮小,最終在約3萬年前徹底滅絕了。值得注意的是,距今3.5萬年前,正是智人,也就是我們現代人類,來到歐洲的時間。由此我們不難推測——尼安德特人的消失,與智人有脫不開的干系,近日,美國加州大學部圣地亞哥分校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雜志發表了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發現了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這兩種已滅絕古人類存在的一個重要差異基因——NOVA1,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將古人類的NOVA1基因版本引入人類多能干細胞,并培養成“大腦類器官”,發現古人類“大腦類器官”的神經發育、細胞增殖、突觸連接相關基因的剪接發生了明顯改變,結果表明,在人類和尼安德特人“分開”之后,NOVA1 基因在現代人類中形成了穩定的新版本,這很可能對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的進化產生功能性影響。

3,Sci Adv:聲音會影響早期大腦發育

來源:生物谷

日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部和醫學院的生物醫學工程學教授Patrick Kanold博士在Science Advance雜志上發表文章稱,聲音似乎改變了胎兒大腦區域中的“連線”模式,研究表明,在發育過程中,白質還包含所謂的亞板神經元,這是一些最早在大腦中發育的神經元,這些原始亞板神經元在大腦中所有感知資訊的關鍵通道,丘腦和皮質中層之間建立了連接。實驗最終表明,與在安靜無聲的環境中飼養的正常聽力的小鼠相比,這小鼠在亞板和皮層神經元之間發育的神經回路類型之間也具有更大的多樣性,在安靜的圍欄中飼養的正常聽力小鼠在亞板和皮層區域也具有與基因工程聾小鼠相似的神經元連通性。

4,Stroke:Aβ和Tau在腦小血管疾病和皮質微梗死之間的關系

來源:梅斯神經


AD的神經病理特征是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在神經元中沉積纏繞形成神經纖維纏結(NFTs),以及淀粉樣蛋白β(Aβ)的聚集。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也普遍存在于神經元中,這與神經斑塊內的神經元密切相關。最新的研究發現,無認知障礙的老年腦中也可觀察到上述病理變化,來自美國拉什大學部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對小血管病變、動脈硬化和腦淀粉樣血管病變與Aβ或tau纏結負擔程度不同的人群皮質微梗死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該研究結果表明,在Aβ或Tau蛋白沉積負擔較重的情況下,小血管病變往往預示著微血管組織損傷較重,這也從側面顯示了神經退行性和腦血管病變機制之間的潛在聯系,實驗相關結果發表在最新的Stroke雜志上。

5,抑郁癥新藥!嬌生Spravato鼻噴霧劑歐盟獲批:用于有精神病急癥的重度抑郁患者,快速減輕抑郁!

來源:生物谷

嬌生(JNJ)旗下楊森制藥近日宣布,歐盟委員會(EC)已批準擴大Spravato(esketamine)噴霧劑的使用,作為一種急性短期治療藥物,與口服抗抑郁藥聯合使用,用于治療發生中度至重度抑郁癥發作、根據臨床判斷構成精神科急癥的重度抑郁癥(MDD)成人患者,快速減輕抑郁癥狀,Spravato的活性藥物成分為esketamine,這是一種非競爭性和亞型非選擇性活動依賴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具有一種全新的獨特作用機制,其受體是離子型谷氨酸受體的一個亞型,在神經突觸可塑性和神經元之間的資訊交流方面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在抑郁癥中,據認為阻斷NMDA受體能改善大腦的可塑性、增強突觸連接。

6,JACC:“缺心眼”補救術對緩解偏頭痛的作用

來源:梅斯神經

卵圓孔未閉(PFO)在正常人中的發生率大約為1/4,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卵圓孔未閉與腦卒中、偏頭痛等臨床疾病相關,目前一些研究發現卵圓孔未閉與先兆性偏頭痛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主要認為是一些化學物質通過未閉的卵圓孔進入腦部循環而誘發偏頭痛,來自美國UCLA心臟病學專業的教授對PFO閉塞器裝置在PFO合并偏頭痛患者中的試驗進行了匯總分析,結果發表在最新的《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ACC)上,

該研究結果顯示,從患者層面數據的匯總分析表明,PFO閉合術對卵圓孔未閉合并偏頭痛患者的治療是安全的,PFO顯著減少了月度偏頭痛的平均天數和月度偏頭痛發作次數,并使更多的受試者完全擺脫偏頭痛的苦惱,

7,Aging:睡眠時間≤5小時,癡呆癥的發生風險增加45%

來源:MedSci梅斯


睡眠特征與癡呆癥之間的關系睡眠障礙對身體健康危害極大,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中風以及老年癡呆等等,然而,睡眠障礙和睡眠不足在老年人中很常見,并與癡呆的發生發展和全因死亡率有關。

為了研究睡眠障礙和睡眠不足與癡呆和死亡風險之間的聯系,近日,來自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收納了來自《美國國家健康與衰老趨勢研究》(NHATS)65歲及65歲以的2812名參與人員,調查了有關參與者的結局資訊,比如癡呆的發生以及死亡原因等。結果發現,睡眠障礙和睡眠不足與癡呆癥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與每晚睡眠7-8小時相比,睡眠時間≤5小時和入睡時間> 30分鐘的參與者癡呆癥的發生風險增加45%,

8,速遞 | 100%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產生強力免疫反應,潛在“first-in-class”疫苗早期臨床結果積極

來源:藥明康德

近日AC Immune公司宣布,其潛在“first-in-class”抗磷酸化Tau蛋白(pTau)候選疫苗ACI-35.030,在正在進行的1b/2a期臨床試驗中獲得積極中期結果,ACI-35.030疫苗接種在100%的老年早期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中產生了針對pTau的強效抗原特異性抗體應答,達到了比疫苗接種前水平高幾個數量級的抗體水平。AC Immune和戰略合作伙伴楊森(Janssen)公司認為,這些中期研究結果支持推進ACI-35.030進入2/3期臨床開發,實驗數據表明,ACI-35.030能夠在老年人群中產生前所未有的針對pTau的抗體反應,

前文閱讀

腦科學日報:左右半腦衰老速度不一樣?與阿爾茲海默病可能相關

腦科學日報:腫瘤患者厭食的原因;32個確定人的面部輪廓的基因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