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楊露破例喝了一瓶啤酒,還給家人拍了大合照。她說,這樣的幸福生活值得珍惜,
節后返工,楊露在記錄患者資訊,受訪者供圖
文 | 新京報記者 曾金秋
編輯 | 陳曉舒 校對 | 趙琳
►本文約2989字閱讀6分鐘
湖北十堰的護士楊露今年被醫院“強制”過了一個年,
她請求值班,以便照顧科室里的重癥病人,但考慮到去年她上了一線,醫院并沒有安排,
去年大年初二的早上,楊露應征上了十堰covid19肺炎抗疫一線,父親騎著機車把她送到高速路口,由醫院接走,
在隔離病房,她和搭檔的護士負責照顧20多名確診的輕癥患者,與他們一同經歷生死,
現在,家人更加珍惜和楊露在一起的日子,婆婆時不時要給她做喜歡的菜,打電話時,話也變多了。母親有次聽她談到應征支援疫區,在電話里地抹起眼淚,
今年春節,楊露破例喝了一瓶啤酒,還給家人拍了大合照。她說,這樣的幸福生活值得珍惜。
楊露家的尾牙。受訪者供圖
年味兒更濃了
今年臘月二十九日的晚上,丈夫開車把楊露從醫院接回房縣,平時,丈夫在房縣開小超市,她在十堰市區,這樣兩地分居的生活,他們已經過了五年多,
疫情之后的這個春節,楊露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年味兒更濃了。
一進家門,每個人都在忙碌著。婆婆最忙,既要照顧店里的生意,還得張羅除夕的飯菜,
而楊露,最主要任務就是陪伴孩子,母子倆一起玩玩具、寫作業、看動畫片,還到樓下放了煙花。睡前,她給兒子講起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除夕早上10點,家里放了一掛鞭炮,辭舊迎新,
晚上,婆婆按照地方風俗,備齊了14道菜,燉羊肉、馬鈴薯燉排骨、干煸牛肉、炸麻葉、炒豆角、炒腐竹、炒竹筍……還準備了紅酒、白酒、啤酒和黃酒。楊露平時不怎么喝酒,但這次,她喝了一整瓶啤酒。
在餐桌旁,她給家人們拍了張照片。照片里,每個人都對著鏡頭舉起大拇指,兒子留著西瓜蓋頭,看起來一臉驕傲。這讓她感覺,“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幸福感好強烈,”
她還記得,去年在covid19肺炎隔離病房。歇下來打開行動電話,總有十多個未接視訊,兒子總問她,“媽媽,你怎么好久都不回家陪我了?”
抽空,楊露會在視訊里教兒子識字,和他哈拉。兒子性格活潑,有時還給她跳個舞。隔離結束那天,兒子一見她回家,就飛奔、撲倒在懷里,“你可回來了,我好想好想你。”
楊露總覺得,如果能陪伴多一點,或許兒子的性格會更好。她考慮過把他帶在身邊,在醫院附近找個國小,但家人都在老家房縣,只能作罷,
2人負責管理20個病人
正月初四一早,楊露又離家上班了,她所在的太和醫院在十堰市區,是鄂西北有名的三甲醫院。
臨行前,兒子還在睡覺,楊露沒有喊醒他,
去年疫情暴發時,也是正月,父親開著機車把她送到了高速路口,“我爸的脾氣是什么也不表現出來,但那天他送我到高速路口,我發現他一直在那兒,我知道他肯定很擔心我,當時就忍不住哭了,”楊露想起那一刻,還是忍不住起身拽了幾張紙巾,努力控制情緒。
楊露的丈夫記得,那時關于疫情的消息開始擴散,但都不明朗,“我是很不想讓她去的,但她是學醫的,她都不去誰去呢?”
疫情期間,太和醫院組織了一批醫務人員封閉作業,在原有的病房基礎上隔離出醫護宿舍、隔離病房。
疫情期間,楊露教covid19肺炎患者康復動作。受訪者供圖
太和醫院感染科主任孟忠吉記得,去年臘月二十七日晚上,醫院里的病人數量開始顯著增加,醫院立馬啟動緊急響應,做了十幾次病房改建,最后確定了4層樓作為隔離區,一直到去年4月18日,隔離病區才被關閉。
楊露應征后,像是一頭扎進密閉的罐子里,這一扎就是20多天。她想過,“萬一不幸被感染了也沒關系,不會拖累家人。”
她主要負責輕癥患者。在廣西援鄂醫護到來之前,每天的工作量特別大,要做好防護,還要消毒,舊病人要打針,新病人要抽血,她和另一個護士一起,分管20多個病人,“要把這些情況全部理順,對我來說,也是磨煉,”
那時,鋪天蓋地都是covid19肺炎的消息,懷疑、恐懼的情緒在人群中傳播,但她只想看正能量的資訊,好給自己打氣,
丈夫要求她每天給家里報個平安,但她報喜不報憂。于是家人“每天看新聞,盯著病例增減量,這才放心。”
物資緊缺,臨時宿舍里只有開水壺、保溫杯、紙巾、眼鏡、數據線,吃的飯也很清淡,好在,有姐姐給她送來可口的飯菜。身邊的同事家屬,也從家里煲了湯給她送過來,還燉了牛腩,
在隔離病房,她和消化內科的一位護士分在一組,彼此不認識,后來發現性格相投。互相支撐著度過那段日子,疫情過后,她倆成了好友,相約逛街,也總在微信上哈拉。
楊露的朋友在武漢的醫院,想到他們或許正面臨暴露風險,很想問候。但考慮再三,她還是決定不去問,“怕影響他們的心情,也怕負面情緒傳染,影響自己。”
和楊露一個病區的神經康復科醫生但昭君回憶,當時最大壓力就是心理壓力。“上班去隔離,下班還是隔離,如果是夜班,只有2個醫生,壓力很大,”
楊露喜歡和患者哈拉,把它當成一種解壓方式,她不喜歡直接表達感情。有時候忍不住發個朋友圈,也設置為僅自己可見。在疫情期間,她像寫日記一樣將經歷都記錄在朋友圈。
孟忠吉記得,有年輕的醫生扛不住壓力,趴在辦公桌上號啕大哭。后來,醫院派了專門的心理護理人員進行疏導。
他回憶,當時醫生們經常要在半夜用行動電話看資料,會診,每天,醫生要組織兩次討論,主要關于新病人和重癥病人,然后結合情況,得出治療方案,“都是搶時間休息。”
等任務完成后,楊露接受了14天隔離,再出來時,外面已經春暖花開,人頭攢動,
生活復歸平靜
疫情結束后,楊露被醫院評為了“戰疫勇士”。
對未來,她有了新的規劃,最近,楊露開始準備PICC置管術資格考試,此前,她和慢性病人接觸了兩年,這些病人血管條件都比較差,如果護士學不好穿刺,打針都很困難。PICC可以減少患者反復被靜脈穿刺的痛苦。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她除了要參加院內培訓,還要利用閑暇時間去資料庫里找資料,
丈夫覺得,她是個“死認真”的人。他記得,曾有一個任務需要在電腦上做課件,楊露為了做課件,總是忙到夜里12點。“她就說我早一點把它完成了,心里面踏實一些,”
“我們都是草根出身的人,擁有的都是一點點用雙手得來的,肯定是很珍惜的,”楊露的丈夫說,
最近半年,昭君也開始準備考博,大多數時候他就在醫院宿舍復習。
他認為,抗疫帶來的光環都是一時的,對于醫生來說,能有這樣的經歷就已足夠,該尋求的進步還是要繼續尋求。
疫情一度讓楊露想開了工作中的很多事,“哪怕1+1=3都沒關系。”
她反思,以前對事太過認真,發現一點問題都要指出來,現在看開了,同事也覺得她更好溝通,
但還是有情緒崩潰的時候。年前,她因為手頭病人太多,壓力太大,沒忍住,在護士長辦公室里大哭一場,哭了足足半小時,
去年年底,河北暴發covid19疫情,醫院又組織了一線醫務人員參戰,楊露毫不猶豫又報了名。她給家里打電話,母親不說話,電話那頭只傳來抽泣的聲音。
父親把電話接了過去,只告訴她,“這是你的工作,我們支持你。”這對楊露來說,簡直是莫大的鼓勵,
疫情后,每次離開家,婆婆也總想給她帶點什么,知道她喜歡吃餃子,就包一大袋子,讓她帶回去凍上。婆婆的話也越來越密,她感覺到,這里面帶著囑托,
楊露和丈夫高中相識,認識十年后結了婚。丈夫在房縣開了一間小超市,去年疫情前,他們進了一批禮盒和酒水飲料,結果都沒有賣出去。家人怕她分心,不愿告訴她,
楊露覺得,丈夫支持了她很多,“或許不能做好大的生意,掙好多錢,但是懂得關愛、知足、感恩,”眼看孩子要上學,他們希望再努力一把,盡早在城區團聚,
洋蔥話題
疫情后你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后臺回復關鍵詞“洋蔥君”,加入讀者群